有优势就要抓住机遇
作为消费者,在关注每一代处理器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革命性创新的同时还要考虑它是否更换了全新的接口。事实上全新的接口未必意味着有革命性的架构改进,它更多的是用来规划定位和升级圈钱的做法。
在桌面领域,Intel处理器确实有着绝对的优势,而AMD在中低端方面不得不注重性价比。一句话,“强者为王败者寇”,在性能和功耗双重领先的Intel一次又一次的更换接口,消费者在获得全新性能提升的同时也被狠狠的坑了一次爹。
尚不提混沌开天辟地之时,就连在2000年之前,AMD和Intel之间的差距还没有今日之势,况且那个时候X86领域可谓是N国鼎立:资深的玩家肯定不会忘记让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P MMX166MHz,K62,Cyrix,VIA C3——这些在那个时代非常经典的处理器。
可以说一个非常细微的改进或者是失误都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它们的性能基数都太低了,也就是因为技术或策略的原因,局势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唯独AMD和Intel在X86领域活了下来,威盛以从事工控和通信领域而结束了N国鼎立的时代。
因为终结了数个竞争对手,并且不再进行6X86的“竞赛”,因此逐渐从主频差异,架构差异中又多出了一个接口差异,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为抢市场SocketA延续数年
AMD曾经是Intel的贴牌代工厂,也正因为“防垄断保护”,AMD并不担心自己被灭掉X86业务。要想吃肉就得从Intel手中抢占份额,AMD选择了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赶超Intel,而且要从接口方面厚道起来。
Socket 462又称Socket A,是AMD延续了好几年的接口,它可以说经历了Intel Socket 370,Socket 423,Socket 478,LGA775四个时代。
PIII在性能上来说,和雷鸟速龙不分伯仲,而低端的毒龙却是优于对手的赛扬,只是毒龙的发热量太大而已,此时无论是从Palomino升级成ThunderBird,还是Barton,AMD始终是保持Socket A接口,因为其改进主要是制程和功耗。Intel在主频竞赛中首败应该是仓促推出的矿渣PIII,致使在更换多种平台和接口的情况下仍不能以绝对优势赢得当时的“主频战”。
当时Intel的败笔大概有以下几款,Corpermine的PIII,搭配Rambus的Willamette以及后续的全线P4。由于欠下的市场份额太多,保持厚道的平滑升级政策是AMD获得青睐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依现在看来462针脚在当时的确够用了。
Intel在此期间的策略却是仍然以品牌形象以及庞大的合作伙伴阵营继续将Pentium 4推向高端定位,即便其性能较差,将接口改向LGA775之后,安装/连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针脚由CPU转移到了主板上,CPU整体更加整洁,再加上从Tualatin时代就已经使用的金属顶盖,极富有科技含量,同时也将CPU断针,缺针的风险转嫁到了主板身上。
随着进一步的发展,AMD的HT直连总线和内置内存控制器的优势得意体现,此时AMD认识到了一直主打性价比会对树立形象不利这一点,将当时最高端的FX62卖到了一万元一颗,要知道Intel第一款桌面级HT处理器P4 3.06B也不过是5000出头,同时接口也完成了462-754-939三连跳。
凭借FX出色的架构,桌面级和服务器市场取得了当时最无悬念的胜利,AMD的身价和形象也是当时一跃而起。
Intel反击 AMD重回性价比
经过超长流水线的弊病和主频/工艺极限的惨痛教训,包括被人讽刺的胶水双核,Intel暗度陈仓,重新回归短程流水处理架构,并且借助制程方面的优势将缓存容量大幅提高,弥补了外置IMC的缺点,所谓盖棺定论,从事实来讲,酷睿2的问世无疑是成功的。沿着Tick-Tock战略的路线,Intel将真双核,低功耗,强大的超频能力改写了胶水,高热,效能差的旧耻。
此时的Intel,已经在LGA775接口上“厚道”了一两年了,但酷睿2还不足以完全灭掉当时的速龙以及后来的羿龙系列,收复失地是需要卧薪尝胆的。随着架构的需要和卖点,Intel在保证性能提升的同时,仅仅对前端总线,PCI-E总线做了改变。
LGA775的顶级之作
从酷睿2开始,极限版/至尊版的价格便有了统一的标准,也就是999美元,无论是QX6700/QX6800/QX6850/QX9650,甚至后来的QX9770一度卖到1099美元。至尊版是无数极品体质中挑选出来的,作为发烧和极限超频使用,虽然其性能和体质无可挑剔,但其性价比就注定不是大众的玩具。
从P4 501到QX9770,LGA775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并且夺回性能宝座之后也再无理由沿用LGA775,Intel从此将Tick-Tock的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AM2的经典
从酷睿2之后崛起的LGA1366和LGA1156(Nehalem),,包括后来的LGA1155(Sandy Bridge),性能大放异彩,Intel乘胜追击,推出诸如VirtuLucid和SRT等附加亮点,接口换了一遍又一遍,还不忘继续推出高达999美元的至尊版处理器。
此时无论是AM2,AM2+,还是AM3,甚至AM3+,相隔一代甚至两代都可以相互兼容,在获得用户赞同的同时也难掩性能颓势,虽有小胜利但大多也是昙花一现,或者是处境尴尬,好在中低端市场可以与Intel分庭抗礼。
据圈内知名芯片设计师称,AMD最新的推土机理论上应该是一颗很完美的内核,其架构和理念非常超前,但实际效果却不是太理想,AMD称性能不济是原因出在目前的操作系统上,但消费者并没有义务去了解这原因所在。
Intel在P4性能最不济之时,同定位的CPU价格从未低于4,5百,但诸如闪龙140之类的型号却有100多元售价的历史,为了走亲民路线不得不放弃高昂的身价,况且也拿不出撑腰的东西来。
今年是Intel的“Tick”年,即制程年,没有了对手的追赶,Ivy Bridge索性就没有更换接口,倒像是在例行公事一般,全心全意的试水第一代3D晶体管技术和HD Graphics,与此同时AMD的推土机价格越来越低,在前些天的行情中了解到,FX6000系列已经将价格降至800多元了,原本瞄向Core i5定位的产品沦落至此,AMD要借所谓的“打桩机”翻身?还是继续打价格战以继续“稳定”亲民战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