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 忆正FTM 120GB固态硬盘评测

PChome | 编辑: 孙伟 2012-04-10 05:28:00原创 返回原文

本土品牌忆正FTM Plus Slim固态硬盘

去年4月我们评测过一款来自忆正Memoright的FTM-25固态硬盘,忆正存储Memoright是2006年于深圳成立,2007年推出中国第一块SSD产品。忆正致力于军事、工业级嵌入式SSD以及服务器SSD的研发。旗下也拥有多种产品系列,包括GTR系列定位于军规,而FTM系列则属于消费级产品。

今天笔者为大家带来是FTM系列最新款的FTM Plus Slim系列120GB,采用7mm的厚度设计,也是该系列最高端的型号。基于SandForce SF-2281主控芯片,采用同步模式MLC NAND闪存,标称读写速度为550MB/s和500MB/s,最高随机读写性能则分别为55K和50K IOPS。

我们首先可以从这张图中看到7mm的FTM Plus Slim和普通9.5mm厚度的固态硬盘的差距。7mm的厚度更加适合于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包括一些Ultrabook超极本电脑产品,这是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的根本优势。

忆正FTM Plus Slim正面采用铝制外壳,背面采用黑色塑料外壳,而圆角边的设计更加圆润,手感出色。

虽然SandForce当前已经成为“街机”主控,但是根据SandForce的销售策略,此前很多国内厂商的SandForce固态硬盘在性能上并不占优,主要来自于固件方面的限制。因此这款忆正FTM Plus Slim的效能到底如何值得期待,从其采用同步MLC闪存来看,应该不会让我们失望。

忆正FTM Plus Slim 120GB拆解解析

忆正FTM Plus Slim 120GB只采用了四个十字型螺丝固定,可以很容易地拆解。

外壳内部贴有一层镀铅薄膜,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辐射等其他的干扰,让主控工作在更加稳定的环境内。比较铝壳虽然散热效能出色,但是防辐射能力较差。这种细节设计在其他品牌的固态硬盘中绝对是不多见的。

PCB正面,用料十足,供电电路方面也非常完整

PCB背面,忆正FTM Plus Slim 120GB采用了一共16颗NAND闪存颗粒,单颗容量为8GB,组成128GB的物理容量,同时划分1颗闪存作为冗余空间,用作磨损平衡和RAISE机制,保证耐久性和可靠性。

SandForce SF-2281主控近照,SandForce主控内建高速SRAM缓存,不需要外置DRAM缓存。此外,在早期曾有一批编号为SF-2281TB1-SDC-ES的ES版主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消失在零售产品中了。

采用的美光的颗粒编号为29F64G08CBAAB,采用48pin TSOP封装方式,单颗容量为64Gb(8GB),位宽8bit,擦写次数可达3000次,工作在同步模式下。

测试方案和测试平台介绍

体验DuraWrite技术效能

DuraWrite技术是可以将数据进行实施压缩或者类似重复删除的一种机制,如果是可压缩的数据那么可大大提升数据的传输速度,后面我们将看到其实际的应用效能。事实上,透过这项技术,即便是小容量的SandForce固态硬盘也可以标称到读写500MB/s左右的性能指标,但其实水分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可压缩的数据和不可压缩的数据分别来看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

测试项目:笔者使用了以下软件: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以及AS SSD Benchmark难压缩数据读写测试。前两款软件可以直接选择测试模型,随机数据模型即是不可压缩的,而全0数据则是可被无线压缩的。而AS SSD Benchmark我们可以透过其压缩率测试看看SandForce固态硬盘的一个性能变化趋势。

IOMeter随机读写性能测试

随机读写性能是衡量固态硬盘表现最重要的指标,在官方宣传时一般以IOPS的数值来体现,即每秒进行的IO操作次数,可认为是吞吐量指标。

对于队列深度(QD)来说,它反映固态硬盘在多线程并发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在开启AHCI模式下启动NCQ功能,就可以获得高队列深度下的性能提升了,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都能够很好地提供对AHCI的支持,但是不要过度迷信高QD下的性能,日常我们系统应用几乎也就用到QD 0~5的水平。

测试项目:该测试同样渗透在各个软件中,其中IOMeter的测试数据最为准确可靠,而大家更多只关注较少线程模式(QD1或者QD3)下的性能表现即可。对于SandForce固态硬盘我们同样会使用两种数据模型测试,Pseudo Random即为不可压缩的,而Repeating Bytes即为可压缩的。

系统基准性能模拟测试

PCMark是Futuremark最新推出的一款整机性能测试软件,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测试项目:运行PCMark Vantage和PCMark 7的硬盘测试项目并记录总分。

测试平台介绍

本次笔者的测试平台基于英特尔Sandy Bridge平台,配备2 x 4GB DDR3 1600MHz CL9内存,测试软件环境基于Windows 7 x64系统,并使用最新版本的测试软件。测试过程关闭一切降频节能选项,同时开启AHCI模式。

基准性能:CrysDiskMark和ATTO软件

空盘状态下的固态硬盘性能是桌面级固态硬盘性能的一个衡量标准,目前有很多软件都可以简单地测试这些固态硬盘的性能,而企业级固态硬盘更多要看稳定态下的性能表现,无法与桌面级固态硬盘做直接比对。

●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

CrystalDiskMark是一款来自日本开发者开发的硬盘测试工具,简单易用,可以测试1MB和512KB文件大小的连续读写速度、4KB随机读写速度和32位队列深度下的4KB随机读写速度。CrystalDiskMark软件测试涉及LBA寻址空间不超过4GB,默认为1GB文件测试五次取最佳值。笔者先后使用随机数据模型和全0的数据模型测试。

随机数据模型

全0数据模型

在随机数据模型下获得了504.3MB/s和168.4MB/s的连续读写性能,显然这是采用同步模式闪存的证明。而在全0的数据模型下,则取得530.9MB/s和490.1MB/s的连续读写性能,DuraWrite机制正是在这种可被无限压缩的环境下可以激发最大性能。

●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该软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数据测试包,数据包按0.5K,1.0K,2.0K直到到8192.0KB进行分别读写测试,测试完成后数据用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很好地说明文件大小长度不同对速度的影响。

全0数据模型

随机数据模型

ATTO测试也可选定数据模型,在全0的数据模型下自然可以激发最大的性能,达到了550MB/s和480MB/s。而在随机的数据模型下,最终成绩和CrystalDiskMark的随机数据模型表现相近。

基准性能:AS SSD Benchmark软件

●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

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同时该软件还自带一个Compression Benchmark项目,它可以给出一个曲线,描述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占有率(压缩比)的增高,性能的变换情况。

由于AS SSD Benchmark的基准测试只采用随机数据模型,这对SandForce固态硬盘来说是致命打击,因此该款软件下的结果,我们只做参考即可。

按照MB/s为单位显示

按照IOPS为单位显示

AS SSD Benchmark的测试结果比CrystalDiskMark略低,整体来说仍比较类似,从测试来看,这款忆正固态硬盘FTM Plus Slim 120GB固态硬盘其得分可以算是意料之中,最终541的得分很好地证明了问题。而这个得分也基本上是SandForce SF-2281主控搭载25纳米ONFI 2.2标准闪存的一个代表得分了。

来自Compression-Benchmark的测试项目,其实这个测试项目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数据模型中,当可压缩数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时,最终性能的变化情况,对于DuraWrite技术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因此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增长曲线,最终达到500MB/s的传输速度。

IOMeter 4KB随机读取性能测试

IOMeter是一个单机或者集群的I/O子系统的测量和描述工具,最初由英特尔公司在1998年2月17日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上宣布。由于IOMeter的自定义项目非常丰富,可以调节测试范围、数据块大小、处理模式等等,因此很多评测并不将它作为测试项目,因为各家的测试环境设置不尽相同,你很难在不同的设置环境下获得相同的数据。

笔者在8GB分区下进行4KB随机读取测试,对于IOMeter的设置环境如下,其他保持默认状态:

# of Outstanding I/O(同时发送的IO请求即队列深度):1/3/32

Write IO Data Pattern(测试生成的数据模型):Pseudo Random/Repeating Bytes

Transfer Request Size(测试请求的文件大小):4KB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读/写操作比例):100%读

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随机/连续比例):100%随机

Align I/O on(对齐I/O到指定大小):设置为4KB对齐

Ramp up Time(自举时间):设置为30秒钟

Run Time(测试时间):设置为2分钟

●Pseduo Random数据模型测试

随机数据模型QD1下4KB随机读取-23.43MB/s

随机数据模型QD3下4KB随机读取-44.76MB/s

随机数据模型QD32下4KB随机读取-93.43MB/s

●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测试

重复数据模型QD1下4KB随机读取-25.55MB/s

重复数据模型QD3下4KB随机读取-43.74MB/s

重复数据模型QD32下4KB随机读取-93.27MB/s

可以看到不同数据模型对4KB随机读取操作的性能影响并不明显,仅仅在QD1下略有提升,可以说DuraWrite机制对这种操作的优化并不显著。QD1下6000 IOPS的水平属于SandForce SF-2281固态硬盘的主流水准,而在QD32下也不过23K IOPS。

IOMeter 4KB随机写入性能测试

继续使用IOMeter软件,依然在8GB分区下测试,同样分别使用Pseudo Radom和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下进行4KB随机写入测试。设置细节如下:

# of Outstanding I/O(同时发送的IO请求即队列深度):1/3/32

Write IO Data Pattern(测试生成的数据模型):Pseudo Random/Repeating Bytes

Transfer Request Size(测试请求的文件大小):4KB

Percent Read/Write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读/写比例):100%写

Percent Random/Sequential Distribution(测试请求的随机/连续比例):100%随机

Align I/O on(对齐I/O到指定大小):设置为4KB对齐

Ramp up Time(自举时间):设置为30秒钟

Run Time(测试时间):设置为2分钟

●Pseduo Random数据模型测试

随机数据模型QD1下的4KB随机写入-125.72MB/s

随机数据模型QD3下的4KB随机写入-162.17MB/s

随机数据模型QD32下的4KB随机写入-162.35MB/s

●Repeating Bytes数据模型测试

重复数据模型QD1下的4KB随机写入-130.14MB/s

重复数据模型QD3下的4KB随机写入-267.98MB/s

重复数据模型QD32下的4KB随机写入-347.75MB/s

在QD32下达到347.75MB/s,合85K IOPS,达到了标称的性能,而这一数值也是所有SandForce SF-2281主控固态硬盘基本上能达到的,其实此时由于数据可被无限压缩,基本上测试出来的只是主控性能。而在不可压缩的数据模型中QD32下拥有近40K的IOPS性能,也就是最差的环境下的表现。

PCMark系统基准测试以及总结

PCMark是Futuremark最新推出的一款整机性能测试软件,它采用脚本测试的方式模拟实际使用情况,在PCMark 7中的存储部分针对SSD的应用做了一些多任务测试。但是不会需要很高的队列深度,对固态硬盘不会造成太大的负载,主要基于随机读写操作,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我们系统实际应用时的效能。

PCMark存储项目测试的整个过程将花费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一般包括Windows Defender、游戏、Windows图片加载、Windows启动、MovieMaker视频编辑、Windows媒体中心,WMP音乐加载等项目。

PCMark Vantage得分-77015

PCMark 7得分-5198

从PCMark的测试成绩来看,和同类采用SandForce SF-2281主控搭载同步ONFI 2.2闪存的固态硬盘成绩接近。相较于PCMark Vantage,PCMark 7的得分更具参考性。目前高端的固态硬盘可以达到5400分左右,而基于SandForce主控的产品则在5200分左右,不过机械硬盘只有2000分左右,固态硬盘带来的是质变这就足够提升我们的应用感受了。

总结:忆正FTM Plus Slim系列120GB固态硬盘在性能方面表现居于SandForce主控固态硬盘的主流水准,而且采用同步模式的闪存,定位偏向中高端,7mm的厚度设计也是顺应了主流方向,应用范围更广。测试中并未看到SandForce对固件方面的限制,但是对于诸多本土厂商来说,其中心依然还在工业级和军工产品方面,消费级产品认知度普遍不高。在固态硬盘同质化趋于严重,以及以美系厂商为主霸占的这个市场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成为了摆在本土厂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