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端DC选择谁?佳能S1IS评测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4-03-22 00:00:02原创 返回原文

作为一款定位并不高的产品,S1IS的表现基本能令我们满意。不过,可以肯定,本机与CANON的高端G系列或者以往的PRO90IS、新PRO1没有什么太大干系,S1IS更象是定位于入门级别DC——A系列的长焦IS版本。

传说中的机型令人失望?

如果说CANON PRO1因为它的L红圈头而让我们多少产生了一定的期望的话,那么我们对于POWERSHOT S1IS的期盼可要浓重的多了。你可以把L头装在消费级别DC上看做一种创新。但是,我们要说,当早在N年前,当CANON把它得意的镜头防震技术IS运用在PRO 90IS上的时候,那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创新——一种从根本上改变消费级别DC拍摄能力的创新。换个更好的镜头?那其实和换个更大象素的CCD,换块速度更快的处理芯片一样,只是在现有架构上的小小改进罢了。。。

我们谈到PRO90IS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款伟大的产品。即使放到今天来看,10X光学变焦防震镜头、全手动金属机身、270度旋转LCD屏幕、手动对焦环。。。这一切依然是高端消费级别DC才能具备的特性。可惜的是,PRO90IS所采用的那块与G1(另一个传奇系列开端产品)相同的334万象素CCD,在实际使用中只具备260万的有效象素。过低的象素问题,成了当时几款长焦DC的心头之痛。

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500万象素的长焦DC了,OLYMPUS的C7XXUZ系列正孜孜不倦的在这条“看的更远”的路上走下去。然而象素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好象防震镜头的发展却停滞了。没有防震镜头的帮助,长焦端上的画面竟然会变得如此难以掌握,不但在取景时会让你看到一副令人晕眩的跳动的画面,而且当你按下快门后,实际拍摄画面也会因为镜头的抖动而模糊掉。

终于,利用简单的磁悬浮原理,松下开发出了自己的O。I。S镜头防震系统;终于,靠换个思路,不改镜头而该CCD部件,美能达捣鼓出了有趣的AS CCD技术;那么曾经为OLYMPUS提供防震镜头而生产出2100UZ这样无比经典长焦DC的CANON又在做些什么呢(2100UZ与PRO90IS使用的是同一枚镜头)?

所有的人都象是着了魔似的在念叨一个词——“PRO 100 IS”,难道作为CANON下一代的防震长焦旗舰,我们不应该给它取上这样一个响亮的,具备“光荣革命传统”的好名字吗?无数的人还在心中盘算着这款相机所应具备的功能——超高的象素(起码要到5百万吧),超强的变焦镜头(有PRO90IS那种水平也行了),超专业的机身设计(能搞成OLYMPUS  E20P这样的味道吗?),超高的画面品质(我们的要求么,能有G3/G5的水平就可以),超。。。打住!我们还需要的只是平易近人的销售价格。。。

于是乎,我们的心中就出现了一款“传说中的PRO 100 IS”。然而,和几乎所有传说中的宝物一样,无比强劲的PRO100IS并没有能真正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LES VAGAS,在PMA上,CANON终于向我们甩出了一款采用IS镜头防震技术的新DC——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POWERSHOT S1IS。

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看过S1IS的产品介绍后痛苦的喊出声来,这不是真的!我们没有能够等到一款可以继承PRO 90IS高贵旗舰血统的高端消费DC旗舰产品,我们眼前的S1IS只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定位在市场中端的货色。

在正式开始我们的文章前,我们还是先要感谢上海新方特数码为我们提供这台市场销售版本的S1IS样机。同时,我们也要感谢CANON中国,尽管他们承诺的那台官方测试样机还要等待多日才会到达。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一

我们来看看S1IS为什么只有做中端货的命吧。从前一章节的那张照片就可以看出,S1IS比PRO1或者G5都要小上一圈。我们并没有要求新“旗舰”能有当年PRO 90 IS那样的大块头,但这样轻盈小巧的机身恐怕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机身大小暂不去提它,人家PRO1也不过如此体积么。不过塑料机身材质更是明确的敲定了S1IS的定位。我们不是唯机身论者,但一款消费级别旗舰DC显然是不会采用非金属材料做机身的——这是个“出身”问题。

最后,我们还是要谈到象素(我们当然更不是象素论者了)。300万象素?!有没有搞错?等了这么多年,从260万300万,我们就只等到了40万的象素提升?!不管CANON有什么技术上或者市场定位上的理由,作为一款2004年发布的新品,300万象素实在的低下的有些可怜。

好了好了,我们已经彻底抛弃把S1IS看做PRO 90IS升级版的想法了。S1IS从来就是,也只能是一款入门级别的长焦相机而已,尽管真的带有IS技术,但它并不是我们心中所期望得到的那款产品。

以一款中端DC的标准来衡量S1IS的外观设计,我们觉得CANON工程师做的还真是不错。尽管整机形体小巧,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S1IS都不会给你那种入门机常见的单薄的,或者工艺粗糙的感觉。

S1IS整机外观设计采用流畅的弧线风格,造型多少有些类似PRO1的那种仿EOS外观,只是尺寸要进一步缩小一点。我们甚至觉得,S1IS的各部分比例是相当协调和匀称的,相比PRO1那诡异的超长镜头,S1IS的外观可以算的上是“美丽”的。

因为采用塑料材质,S1IS整个光洁的机身缺乏必要的质感,但好在由于本机造型符合人体工学,所以S1IS拿在手心的感觉还是比较称手与稳固的。

在细部方面,S1IS的工艺水平应该和CANON A系列相机差不多,这可以从严密的塑料部件结合处以及精良的印刷字体上看出来。机身正面没有太多的功能设置,除了镜头和外闪外,我们只能看到包括象素、镜头焦距在内的各种印刷标记。

镜头显然是S1IS的最大卖点。这款镜头的参数如下:10x光学变焦,光学防抖动。38 - 380 mm焦距 最光圈F2.8 - F3.1 镜头结构,11片9组,包含一片非球面镜片。USM马达驱动。可以附加滤镜和遮光罩。

从焦距和光圈参数上来看,本镜头特性似乎与PRO 90IS与2100UZ(还有一款不太著名的E100RS也用过该镜头)比较接近,但人家是内变焦结构,并且为13片10组(包含两片非球面透镜)构造,似乎要更加复杂一些。

和PRO1一样,S1IS也同样采用USM马达驱动。可惜的是,我们已经对于PRO1的USM马达表现产生了“也不过如此”的印象,但愿S1IS的变/队焦表现能让我们重新认识CANON在消费DC上使用的USM马达。

由于镜头长度的缘故,我们在这里就向大家展示一下S1 IS的机身侧面吧。和早年的几款防震长焦DC不同,本机不再把IS功能开关设置在菜单中,而是直接放置在镜头的左侧面上。和美能达A系列相同,这种设计可以让用户更加方便快速的打开和关闭IS功能。而种设计的深层含义恐怕还是希望能够让用户尽可能的节省更多电力来——毕竟使用IS功能还是很费电的。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二

接下来看看机身的其他方面。首先是本机的主要控制部分——机顶。和时尚系列数码相机不同,手动型号DC的机顶重要性越来越高,已经大有超越机背的意味。在S1IS的右侧机顶上分布着快门、变焦拨杆以及模式拨盘等重要部件。此外,从G5开始运用的轻触点式开关/拍摄/回放切换拨杆也被安排在这一部分上。值得注意但是,本机依旧采用了传统的变焦拨杆与快门键结合的模式,并没有太多新意。对于一款机型并不庞大的中型相机来说,这样的布局显然更能方便用户操作。

值得高兴的是,本机的变焦动作非常干净利落,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切换速度不光快,同时控制力也很强。这样的感觉必须要直接使用到S1IS才能描述清楚。变焦速度与焦段的定位准确度本来应该是一种矛盾,但在S1IS上这两点却结合的很好。

机顶另外一边的主要部分是外闪与EVF取景器。本EVF具备11万4千象素,显示效果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本EVF的画面在默认状态下略微偏暗,最好能手动提高1格亮度。此外,和其他CANON的LCD类似,本屏幕虽然画面锐利细腻,但总画面色调比较偏暖。这一点正好与FUJIFILM公司的EVF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机顶旁边还有闪光灯控制键和拍摄模式键。是的,你已经看到了遥控器控制标志,不过在我们的配件中并没有看到快门遥控器配件。这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遗憾。

我们来看一下S1IS的机背部分。大部分的按键和拨盘似乎都不用再花费笔墨叙述,但你看到了那个在EVF右侧的红点按键了吗?我们一开始很难搞清楚这究竟是派什么用处的按键。在翻阅了相关资料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硕大的圆形按键竟然是录象拍摄按键!很显然,和其他DC厂商一样,CANON也开始认识到在消费级别DC中加入强大摄象功能的必要。CANON S1IS能够拍摄最大1GB容量的VGA分辨率 30FPS的AVI动画。而在拍摄动画的过程中,CANON S1IS依然能进行包括镜头防震、变焦、对焦的操作。

这样的性能让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如果你愿意,你把S1IS当作专门拍摄短片使用的DV也相当不错。

对于S1IS来说,另外一大卖点(实际也是大多数CANON中高端消费级别DC的卖点)就是270度旋转LCD。本屏幕的尺寸当然无法和PRO1的2寸大屏相比,为1。5寸大小。谈起这个屏幕,我们又一次回想起A80上的那块LCD了。不过与A系列那块严重缩水的屏幕不同,这块LCD至少还拥有了11万4千象素的画质,因此显示效果还算不错。

我们已经翻看了一些海外站对于S1IS的抢先评测,不少站点都表扬S1IS上的旋转LCD显示效果出众,估计老外也都是受A80缩水LCD刺激太深的缘故吧。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三

我们来看看配件部分吧。

S1IS当然要采用CF1/2/MD接口作为存储了,这完全在我们意料中。对于一款三百万象素数码相机来说,似乎照片本身对存储容量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我们认为一块128MB的CF卡基本也足够大家日常使用了。不过考虑到S1IS强大的短片拍摄能力,你想要再加装一块4GB的MD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4节AA电使得我们对于BP511的期望顿时落空。不过,CANON官方宣布本机具备强大的电池持久力,理论上采用四节镍氢电池可以拍摄500张数码照片!当然,对于官方提供的数字我们一向表示“不信任”,不过在我们的实际使用中,本机采用四节SANYO 1850毫安连续拍摄100张照片而电池容量只下降了一半。对于一款10X长焦以及带IS和EVF的数码相机来说,本机在这方面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

标准配件方面没有什么可多说的,镜头盖子或者腕绳就不必多说了,电池与连接线也似乎很普通。不过,CANON最近也算为其他厂商带了个好头:32MB CF卡虽然容量不大,但8X高速还是满吸引人的。对一个注重视频拍摄能力的DC来说,似乎高速卡更能与之配合。

另外可以稍微提及一下的是下面这堆东西。我们在PRO1评测中写到“对于各类纸质说明书以及光盘将不再详述”,原因就是因为有下面这张照片。不是不想叙述,而简直是无法叙述。如果大家不想让我们的评测变成S1IS使用说明书的话,那么下面这些东西还是简单看看就好了。

总之,大厂产品有大厂产品的气派,你见过哪个国产DC(别和我说网X拍)能拿出这样一套东西的?

操作菜单简单介绍

本机的菜单没有什么可以多描述的。首先来一张本机拍摄状态下的屏幕照片。请注意画面右下的那个手的标记,是的,这就是IS功能开启的标志。请不要把它和其他品牌的光线条件不好,容易抖动的提示标记(类似FUJIFILM DC)搞错,这个标记只要IS打开就会一直存在。

菜单功能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与我们前几天的PRO1评测中的相关内容基本是相当一致的。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可以更多叙述的地方了。

回放菜单和FUNC功能菜单。我们发现S1IS依然把白平衡选择直接整合进菜单,而没有向PRO1那样把它单独开列出来。此外我们还要谈一下关于本机同样没有实时直方图的问题。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不了的BUG,我们不相信有多少人能真的参考直方图来调整画面测光效果。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倒是觉得CANON DSLR在回放时能自动把画面中的高亮部分闪烁表示更加有用一点。

实际拍摄感受与样张 一

前几天有某个网络媒体的朋友在我们数码影象论坛里贴出了一篇帖子,内容是他们站做的长达19个PAGE的S1IS评测报告。那份采用1024分辨率样张详尽报告的结果是“完全可以肯定这款相机是\"鹤立鸡群\"之辈,在成像品质方面,\"锐度\"比较理想,这是同类机型所远不及的。紫边也极少出现,偶尔出现的紫边也扩散的并不严重,几乎达到了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顶级水平。”

那么,本机的画面品质是否真的具有如此高的水平呢?下面开始谈一下S1IS的画面品质。

首先是关于不同ISO下的画面表现。按照老规矩,以下样张分别以ISO 50、100、200、400的感光度进行拍摄。为了保证画面品质,图片一律采用最高分辨率和“极精细”压缩比拍摄。

ISO 50、100

怎么说呢,建议大家参考我们前几天发布的PRO1评测报告中的相同部分。我们实在不想发表这样的结论,但似乎在ISO 400下,中端的S1IS对于噪点与杂色的控制还要略好于PRO1。当然了,两款产品实际在ISO 200开始画面品质已经难以让人接受了,这对于消费级别DC来说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1/2。7规格的CCD也只能有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还想提醒大家的是,CANON的ISO标注值总让人感觉有一点偏低。CANON的ISO 200,实际应该相当于其他品牌DC ISO 3XX以上。

ISO200、400

下面是对于S1IS的长焦端效果展示。从38MM到380MM,变焦的效果的确是相当惊人的,不过对于已经习惯观看FZ10 12X变焦效果的我们来说,对于这样的效果也已经熟视无睹了。

我们对于S1IS的IS效果表示相当满意。至少我们终于重新感受到PRO90IS以及2100UZ上那种非常明显的镜头防震效果了。在长焦端,当我们打开IS功能后,EVF中的画面移动会突然变得缓慢,总体显得相当稳定而没有剧烈的抖动现象。在这样的状态中,无论是我们的取景还是按下快门进行拍摄,成功率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可以肯定的说,S1IS的防震效果要明显强于松下的O。I。S以及MINOLTA的AS系统。

对于任何一款大变焦DC来说,长焦段的画面品质将肯定弱于广角端下的表现。消费级别中的DC大多都有很明显的长焦端画质下降的问题,而我们也只曾对MINOLTA A2的长焦端品质有过好评。

请注意右面样张中的长焦段画面。我们还是很遗憾的看到了S1IS画面出现了包括色散,解析力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物边缘,我们还是看到了比较明显的紫边现象。

实际拍摄感受与样张 二

海外站给S1IS的画面品质评价是“Good photo quality”,但我们的看法却并不完全一致。以下是一些我们简单拍摄的S1IS样张,全部采用最高分辨率和最低压缩比。相机被强制在ISO 50下,其他设置全面采用自动。

首先是广角端的画面,包括上一章节中的那张广角中的画面也应该列入其中。由于拍摄当天为阴天,我们发现画面总体色调比较冷,色温略高。S1IS在色彩与测光都相当准确,精准的还原了现场的环境光线色彩。总照片上来看,S1IS的画面依然呈现出CANON所特有的相当“干净”的风格。请注意,我们认为S1IS的这种“干净”实际是以牺牲部分画面解析力而得到的。请注意观察画面中的树木枝叶,部分地方已经模糊成块。我们认为CANON的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画面的纯净度,但你是否在意因此而牺牲的画面细节呢?

总体而言,我们觉得S1IS在广角拍摄中呈现的画面风格近似CANON A系列产品,而与G系列风格有一定差别。

我们再来认真看一下长焦端下的表现。

使用具备IS功能的相机进行拍摄的确是相当令人高兴的事情,而S1IS同样能给我们这样愉悦的拍摄感受。无须太多担心长焦画面是否会难以取景和抖动,你所要做的只是按下快门就可以了。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S1IS在长焦端下的明显紫边问题,而现在我们似乎不光看到了紫边,还有红边和蓝边。这应该是长焦端下镜头出现色散而引起的——这个问题在下左样张中的下部花瓣上格外明显。

当然,S1IS的长焦画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避免紫边的出现,并且将画面主体尽量集中在画面中央部分(镜头色散一般集中出现在画面边缘部分),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下右样张这样的效果。

和PRO90IS一样,S1IS并没有“微距”功能——其实是并没有专门的“微距”拍摄按键或者拍摄档。本机的广角端最近对焦距离是10CM,但是请你不要忘记这是一款带有IS功能的长焦DC。用户完全可以在IS的帮助下使用中长焦在比较远的距离下获得表现同样出色的特写照片。我们对于下两张样张还是相当满意的。尤其是F1模型的样张,画面是如此纯净,色彩还原也相当准确。

事实上本机在广角端下的紫边问题并不明显,而CANON的DIGIC芯片在曝光准确度方面的确是非常令人赞叹。在我们的使用中,根本无须担心S1IS的曝光准确度问题——因为有DIGIC的几款新CANON DC在P挡或者A挡下的测光都非常准确;我们也几乎不用担心快门抖动问题——因为IS功能大大提高了拍摄的成功率,即使是在光线条件并不好的室内环境下。

你是否会选择S1IS呢?

如何评价S1IS的表现?

IS效果的确非常出色,我们终于又找到了类似PRO90IS或者2100UZ那样放心按快门的感觉了;机身响应速度比较快,开机、变焦、对焦、回放的速度虽然没有什么惊人表现,只是主流水平;画面品质并不高,广角端下非常类似A70,长焦端下类似2100UZ(不要奇怪,PRO90IS的画面有偏品问题,而且总体风格与S1IS并不一样);至于操作手感,旋转LCD/EVF效果或者电池能力等等我们大概可以给出一个中上的分数。

作为一款定位并不高的产品,S1IS的表现基本能令我们满意。不过,可以肯定,本机与CANON的高端G系列或者以往的PRO90IS、新PRO1没有什么太大干系,S1IS更象是定位于入门级别DC——A系列的长焦IS版本。

谁是目前定价4250元的S1IS的最大对手?不去看KODAK或者OLYMPUS的长焦伙伴吧,我们只把眼光盯住价格非常接近,同样带有防震功能的松下FZ10。

在两者价格相等的情况下,FZ10在画面品质上似乎要比S1IS略有优势,这不光表现在相差的100万象素上,而是在于画面锐利度、解析力等诸多方面。色彩方面,FZ10要比还原真实的S1IS更加艳丽,但这也可以算做是某种失真。当然了,这两款产品都是在低ISO下表现良好,感光度稍微高一点(ISO 200)就都立即颗粒噪点严重,大家彼此彼此;

机身方面应该是S1IS更具优势:IS的效果比O。I。S更加明显,这只要使用过这两台相机就能明显感受到两者的差异(但我们并不是说O。I。S不好,虽然表现弱了一点,但比所有没有防震的长焦DC都要强上太多)。此外,旋转LCD在使用时明显要比固定的LCD有更大的便利性,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

我们自己都很难决断在S1IS和FZ10中究竟该选择谁,不过这样的结果已经足够回答我们文章标题提出的那个问题了:

——作为一款定位中端(也许更低一点)相机,S1IS表现还算不错。但我们更期望CANON能尽快把IS技术运用在PRO1级别上的DC上。

可怜的PRO 100 IS,你依然还是传说中的东西。

 

想要了解CANON POWERSHOT S1IS数码相机的详尽规格和用户评价,请访问:

http://product.pchome.net/lib/proinfo.php?id=1430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