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一年,入门级长焦DC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令人眼花缭乱。近日,正好有几个朋友都对入门级长焦DC感兴趣,所以特此花上一天时间罗列一下参数,方便比较和分析。
长焦DC对比之镜头篇 一
本文作者:木日
长焦的向往,起始于一年多前开始的数码生活。生活中,每当面对舞台表演、体育比赛、游行、车展、焰火等特殊场景,手中的QV3500(长焦100mm)便往往无能为力,只得牺牲画质,以数码变焦凑合。此外,DC由于CCD较小,景深普遍较大,长焦也是获得浅景深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惜当时入门级的长焦DC非常少,低端的基本上只有Fujifilm的2800,还是个傻瓜机。当时比较出名的是Olympus c720,可惜紫边比较厉害,对于学生来说价格也不算便宜(4000+)。剩下的基本上都在5000以上,例如Fujifilm 602/Minolta D7i/Nikon 5700等等。
然而,仅仅一年,入门级长焦DC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令人眼花缭乱。但我却由于旅游较多,转向了对大广角的痴迷,参见《【漫谈大广角消费级DC】参数比较与分析》一文。
近日,正好有几个朋友都对入门级长焦DC感兴趣,所以特此花上一天时间罗列一下参数,方便比较和分析。
既然是入门级的,就不考虑那些超过5000的专业消费级产品,例如Minolta A1/A2,Sony 828,Canon Pro1,Nikon 8700,Fujifilm S7000等。今天要比较的是如下8款DC:
* Panasonic FZ1
* Fujifilm S3000
* Fujifilm S5000
* Minolta Z1
* Kodak DX6490
* Olympus C750
* Canon S1 IS
* Panasonic FZ10
除了,以上8款DC外,5000以下还有一些DC:
* 已经和将要停产,例如Fujifilm 304,Olympus c730/740;* 功能基本相同,但性价比不如上面8款,例如Panasonic FZ2;* 非主流,例如Toshiba M700。以上DC今天就不讨论了。很遗憾,在这个价位中,没有任何来自Nikon和Sony的产品。(春卷:本站即将推出OLYMPUS C760相机的评测)
【镜头篇】之一
既然讨论长焦,那么肯定要从镜头谈起。
从焦段上看,这8款DC除了Fujifilm S3000只有6倍变焦外,其它7款都超过了10倍,Panasonic的2款DC更是达到了12倍光学变焦。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所有8款DC在强化长焦的同时,都牺牲了广角性能,广角大都为38mm,只有Panasonic的2款DC能够达到35mm。如果想同时兼顾广角和长焦,看来只能考虑专业消费级DC了,例如Minolta A1/A2, Sony 828, Canon Pro1。这8款DC中,Panasonic的FZ1和FZ10无疑是王者,变焦比最大,广角最大(35mm),长焦最长(420mm)!
Panasonic FZ1
长焦DC对比之镜头篇 二
【镜头篇】之二
Leica为Panasonic设计的这套镜头不仅在焦段上鹤立鸡群,还在另一个重要指标——最大光圈上同样处于领先,全程最大光圈F2.8使得长焦端在光线不足情况下仍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线,以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防止手抖。其它DC虽然广角端都能够达到F2.8,但是长焦端一般只能达到F3.x,而Fujifilm S3000长焦端最大光圈只有F4.8。
为了克服长焦机最致命的手抖问题,Panasonic还使用了MEGA的O.I.S.技术,使得安全快门速度可以降低1档;顾名思义,Canon S1 IS同样使用了IS防抖技术,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实验过,但是看春卷的评测,其效果肯定不会比Panasonic使用的IS技术差。其它5款DC则都不具有防手抖功能,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只能靠脚架或者牺牲图像质量使用高ISO。
Canon S1 IS
【镜头篇】之三
从微距上看,这8款DC的微距性能比较接近,大都为10cm左右(广角端),Panasonic的两款DC相对好些,可以达到5cm;Olympus C750和Minolta Z1具有超微距,分别为3cm和4cm。看来,缺少了Nikon这个微距王,只能遗憾一下啦。
从变焦控制上看,8款DC都没有变焦环,无论是电子式的,还是机械式的。不过,有几款DC的镜头伸缩速度还是较快的,例如Minolta Z1从广角端到长焦端只需0.4s!
总的来看,Panasonic的镜头无疑是最好的:大焦段+大光圈+防抖功能;Canon S1 IS次之,大光圈+IS防抖+USM超声波马达;Fujifilm S3000最差,变焦小+光圈校不过,镜头好也是有代价的,FZ10的重量达到550g,不得不归功于那支小钢炮。
Panasonic FZ10
长焦DC对比之成像篇 一
【成像篇】之一
说到成像,自然离不开CCD。Kodak DX6490/Olympus c750/Panasonic FZ10三款DC使用了400万象素CCD,其它几款除了Panasonic FZ1使用200万象素CCD外,均使用300万象素CCD。不明白Panasonic为何不出一款300万象素的DC参加3000元价位市场的争夺,实在可惜了这个Leica设计的好镜头。
为了方便长焦的实现和减小体积,这8款DC均使用了面积较小的CCD,一般为1/2.7",Panasonic FZ1甚至使用了1/3.2" CCD,而几款400万象素CCD的大小也只有1/2.5"或者1/2.7"。在这么高的集成度下,不要指望能够获得多好的图像效果。
Fujifilm S5000虽然使用了300万象素的第四代SuperCCD HR,但是dpreview的评测结果令人失望,其图像质量与普通300万象素DC相比,并没有多大区别,也许瓶颈还是在镜头的质量上。
Fujifilm s5000(DPREVIEW图片)
【成像篇】之二
从ISO上看,除了Fujifilm的两款DC,其它6款DC都提供ISO 100-400+的调节范围,甚至不少DC还提供了ISO50和ISO800。Fujifilm S3000则相对较差,ISO固定为100(在auto模式下可调节到200)。Fujifilm S5000最低ISO只有200(自动模式下可达到160)。不过,在如此小的CCD上实现高ISO,估计效果不可能太好。
从输出上看,只有Fujifilm S5000可以提供RAW输出,Olympus 750可以提供TIFF输出,其它DC只能提供JPEG输出。Fujifilm S5000还可提供600万输出,不过dpreview评测结果显示没有任何细节增加。
总得来说,这个价位的长焦机都不可能提供太好的图像质量(不然那些专业消费级DC怎么混呀?),紫边问题在所难免。事实上,现有用户已经对Panasonic/Minolta Z1/Fujifilm/Kodak DX6490等DC的图像质量颇有微辞。从以往产品的情况看,估计这8款DC中,Canon S1 IS的图像质量应当是比较好的,Panosonic FZ1由于只有200万象素而处于劣势,其它几款DC的成像效果应该基本上是一个水平。对于一般人而言,影响图象质量的最大因素不是机器,而是使用者熟悉机器程度和拍摄技巧。
Fujifilm S3000
曝光与机身响应速度
【曝光篇】
从曝光方式上看,这8款DC除了Panasonic FZ1和Fujifilm S3000外都具有完整的曝光模式:程序曝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实际上,Panasonic FZ1通过软件升级,也可以获得完整的曝光模式。Fujifilm S3000则只具有光圈优先模式,而且光圈选择只有三档(F2.8/F4.8/F8.2)。
从光圈范围上看,如镜头篇所介绍,只有Panasonic的2款DC具有全程F2.8的恒定大光圈,Fujifilm S3000在长焦端的光圈较小,只有F4.8。Canon S1 IS和Fujifilm S5000的长焦端最大光圈为F3.1/F3.2,也不错。
从快门范围上看,除了Fujifilm的2款DC的最大曝光时间较短外,一般都能够提供8-16s的曝光时间满足夜拍特效要求,Minolta Z1甚至提供了30s的B门!但是它和Olympus C750的最小曝光时间只有1/1000s,在光线过足或者某些特效场合会略显不足,其它6款DC一般都可以提供1/2000s左右的快门速度。
在辅助功能方面,除了Fujifilm S3000和Kodak DX6490外,都具有包围式曝光功能。Minolta Z1/Olympus c750/Canon S1 IS/Panasonic FZ10还能够提供直方图显示。除此之外,Canon S1 IS还具有定时拍摄功能。
总的来说,除了Fujifilm的2款DC外,其它6款DC的曝光功能都能够满足一般需求。
Canon S1 IS
【速度篇】
在这8款DC中,Minolta Z1的速度是最出众的。Z1使用了一个被动AF感应器,对焦只要0.2-0.3s,从广角端到长焦端只需0.4s。但是在连拍方面,Z1性能不是很好,只能以1.5fps的速度拍5张,和Fujifilm s3000/Olympus c750差不多。Panasonic和Fujifilm S5000的连拍速度很快,可以达到4-5fps(5张)。Canon S1 IS虽然速度不快(1.7fps),但是可以连拍24张,颇具特色。
Minolta Z1(DPREVIEW图片)
视频拍摄与取景器篇
【视频篇】
在视频方面,除了Fujifilm S3000只有60s且不带声音外,剩下7款DC视频长度均不受限,均具有声音(Olympus C750在高分辨率下无声音)。其中,Minolta Z1和Canon S1 IS最强大,可以录制640x480@30fps的录像,接近DV质量。其余几款都能支持320x240分辨率,不过帧率略有不同,Fujifilm S5000和Panasonic FZ10可以达到30fps,而Olympus C750和Panasonic FZ1只能达到15fps和10fps。
Olympus C750
【取景器篇】
在LCD方面,Kodak DX6490和Panosonic FZ10分别拥有2.2"(15.3万象素)和2.0"(13万象素)的超大LCD取景器,尤为突出;Canon S1 IS的LCD虽然只有1.5"(11.4万象素),但是可旋转和翻转,使得拍摄的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而Minolta Z1的LCD采用60fps的刷新频率,比传统LCD提高了一倍!相对来说,Fujifilm s3000的LCD分辨率较低,只有6.2万象素。
在EVF方面,普遍采用的是0.33"(11万象素)的电子取景器,Kodak DX6490和Olympus c750的EVF稍大(0.44"),分辨率也较高(18万象素)。而Minolta Z1的EVF则比较特殊,它使用一套机械装置,可以将自己的1.5" LCD(11万象素)图像通过折射后在反射到取景器上面,这样既减少成本又可以在取景器当中观察高质量的图像,非常有特色。
总的来说,Kodak DX6490的取景器相对较好,Panasonic FZ10和Olympus c750次之,Minolta Z1最有特色。
Minolta Z1
闪光灯与存储器篇
【闪光灯篇】
从内置闪光灯上看,Fujifilm S5000和Minolta Z1的闪光灯最强,可达6米之远。Fujifilm S3000功率较小,只有3.5m。从扩展性上看,Minolta Z1/Kodak DX6490/Olympus c750/Panasonic FZ10有热靴,但是DX6490没有慢同步。
11.Kodak DX6490
【存储篇】
由于长焦机普遍象素不是很高,对存储量的需求也不是很大,这使得各厂商有可能坚守各家阵地,而不必像专业消费级DC那样向CF卡靠拢。Fujifilm和Olympus使用了他们主推的xD卡,根据PCHome周四DC报价,128M大概需要450元,较贵;Panasoni/Minolta/Kodac三家使用稍微便宜一些的SD卡(350元),其中6490内置了16兆闪存,不插卡也可以少量拍摄,并支持USB2.0传输,比较有特点;这8款DC里只有Canon的S1 IS使用了便宜的CF I&II卡(250元),并支持FAT32格式,但是CF卡的使用,并没有影响S1 IS的体积。
Canon S1 IS(DPREVIEW)
电力供应与其他内容
【电力篇】
从电池类型上看,Panasonic和Kodak使用了锂电池,其中DX6490的锂电池容量高达1700mAh,续航能力应该不错,不过据说备用电池难以买到。其它几款DC都使用的是4节AA镍氢电池。可惜目前dpreview上还没有很多关于这几款DC的电力评测。根据之前同类产品的表现上看,Fujifilm S3000估计比较耗电,而Fujifilm S5000和Canon S1 IS应该很省电(dpreview测试结果表明前者是目前最强的)。Kodak DX6490有大容量电池做保证,电力应该不会差。
Fujifilm S5000(DPREVIEW)
【其它篇】
在体积和重量上,由于采用大变焦镜头,所以这些DC的体积都无法做得很校然而她们的重量都控制得不错,不带电池只有300多克,唯一的例外是Panasonic FZ10,其12x变焦+4M CCD实在没法做得轻便。
机身是否好看,主观因素较大。我个人则比较喜欢颇具专业风格的Fujifilm S5000/Panasonic FZ10和时尚型Canon S1 IS。其中, Panasonic FZ10是唯一一款具有对焦环的DC。Minolta Z1的太空外观实在比较前卫。
Minolta Z1(DPREVIEW)
【价格篇】
根据最新的【周四DC】报道:
* Panasonic FZ1:2380
* Fujifilm S3000:2500
* Fujifilm S5000:3000
* Minolta Z1:3000
* Kodak DX6490:4000(带128M SD卡)-350=3650
* Olympus C750:440(带128M xD卡)-450=3950
* Canon S1 IS:4250
* Panasonic FZ10:4300
15.8款相机参数对比(点击放大)
列出参数,仅供参考,每台机器都有其有缺点,关键还是看你的需求。非专业评测,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部分图片引自dpreview等网站。
还有其他评论,请直接访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