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零售企业与国外零售企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则体现在对商品的信息化管理上。从理论上讲,一家零售门店,商品品种、商品结构等需要非常科学的管理和分类,但是在国内,由于受“进场费”的驱动,很多商家会想方设法以增加商品品种的方式来增加赢利,而不是真正地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业绩哪个行业需要基层的人手最多?答案无疑是连锁零售业。
一道理想化的算术题是:近4000家门店的联华超市(0980.HK),假设架子上的同一只标价为10元的杯子,一年的流通次数从10次提高到12次,这就意味着,单就这件商品而言,联华超市一年增加的现金流就是8万元。而通常,一家大型超市的单品数量,是以数千为单位的。
这也是一直在特力集团鸿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爽脑中打转的问题。陈爽的职业生涯处在一个有意思的圆圈中:任IBM(中国)公司大中华商品流通事业部部门经理期间,和联华超市有了接触,2001年,成为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所器重的CIO(信息总监),并与IBM和特力集团签订了1.2亿元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项目,2006年9月,离开联华,加盟特力集团,依然为联华超市提供服务。
供应链系统建设也是建立很多的圆圈,并在不断的重复、试验中找到最短的路径。陈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是优秀的理科生,她对算术有着特殊的兴趣。但是,她现在的运算能力关系到中国最大的超市未来的竞争力。
零售业IT行业受益
2006年,外资零售业在中国进一步加速,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零售业开放后增长的门店占总门店比例是相同的39%,超过1/3。与之相对应的,是一长串关门的国内零售业企业名单。
易观国际《中国零售业信息化年度综合报告2006》指出,国内连锁零售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两条主要策略是“外拓”和 “内敛”并重:一方面通过并购和自营店面数量的扩张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通过加强IT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内涵增长。
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竞争的激烈程度迫使它们在注意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内部精细化管理上。这使国内的零售业IT行业大为受益。另外,由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很多零售企业也会更换自己的IT供货商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升级换代,这都带来市场需求。
如在2004~2006年,物美集团先后利用自有资金成功收购了超市发、美廉美、新华百货、江苏时代超市。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以往的系统数据难以控制、各系统不能集中统一,也无法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自动化建议等功能已不能满足集团发展的需求。物美为此组建了ERP团队,最终选择实施SAP的系统。
易观国际预计,受零售业 信息化改造市场需求的驱动,2006年零售业IT总投资规模估计达4.31亿元。
市面上,主要的供货商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外资有SAP、甲骨文;本土企业有富基、长益、海鼎、同正、融通、海信等,另外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填补各区域性市场。
进场费与信息化建设滞后
陈爽告诉记者,供应链平台的建设可分三个层级:第一是流程的透明、可追踪、准备、迅速;第二是通过流程优化,零售商和供货商能够通过共同制定技术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第三层次,则是双方共同预测需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
就目前看来,大部分的本土零售商都还停留在第一阶段,有的甚至连全流程都未曾建立,只是零售商单向地给供货商提供信息。至于供货商能不能送货、能不能将所有的货都送到、能不能及时抵达……这些双方都无法进行交流。陈爽说,一个完整的链条应该是订货-送货-退货-验货-(补货)-结算-付款都能及时、透明地进行。
日前,华联超市和IBM、特力集团签订了一个1.2亿元的合约,合约期为六年,先从世纪联华开始,然后在超市和便利店推广。
陈爽透露,世纪联华的流程系统已经建好,接下来就是推绩效管理。世纪联华有5000多家供货商,与国外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供货商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它们自身的信息化运用非常初级或者根本没有,因此要将它们纳入整个绩效管理的体系,将是一个庞杂而艰巨的任务。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国内零售企业与国外零售企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则体现在对商品的信息化管理上。从理论上讲,一家零售门店,商品品种、商品结构等需要非常科学的管理和分类,但是在国内,由于受“进场费”的驱动,很多商家会想方设法以增加商品品种的方式来增加赢利,而不是真正地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业绩。
如今,很多零售企业如果不算上这笔“进场费”收入,账面将出现赤字。
另外,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可能直接阻碍业态创新。比如现在很多超市要向生鲜加强型超市转型,可是对于如何解决“把活鱼分割成鱼头、鱼身、鱼尾来销售,系统怎么支持”这一问题,许多软件厂商都被难倒了。
据了解,北京京客隆超市、江苏苏果超市等知名零售企业就换过好几个IT合作伙伴或者解决方案。
“下一代商店”
从国际范围看,零售巨头们都在进行秘密的供应链技术试验。以2005年备受全球零售业关注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例,从2003年沃尔玛宣布以强制方式启动RFID应用后又弃用,国际大型商业企业、IT巨头们一直在投入巨资进行RFID应用的“基础研究”,力争在RFID市场大战中抢夺一杯羹。
不久前,OK便利商店在台湾首创的智能型无人化商店正式开幕,消费者可以投币付现和刷卡等自助消费模式,轻松采购食品和饮料等300多种日常生活用品。
IBM则已将重点放在推动“下一代商店”的解决方案上。
在“下一代商店”的互联网购物环境里,当消费者一进入在线商店时,零售商就已经知道了,不仅马上可以知道先前客户已经来过多少次,都曾买了什么、浏览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而且可以提供客户正在查看物品的相关建议,并对其他正在寻找类似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有用的提示。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已有100余家的零售商采用了IBM的这一系列解决方案。
不过从目前状况来看,本土零售商目前还疲于应付激烈的商战,无暇顾及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专家认为,如果无法跟上国际技术更新步伐,国内零售商和国际巨头们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