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从“熊猫烧香”看社会风险管理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02-14 13:00:00转载
 湖北网监在浙、鲁、桂、津、粤、川、闽、云、新、豫等地警方的配合下,侦破了“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李俊等6名嫌犯。25岁的李俊曾多次到北京、广州找IT方面的工作,但均未成功。为了发泄不满,同时抱着赚钱的目的,李俊开始编写病毒……(2月13日《楚天都市报》)

  “熊猫烧香”,电脑遭殃。在2006年年底,那只可爱的烧香熊猫,搅得网民不安。这一在电脑操作系统上运行的蠕虫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感染和破坏了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瑞星2006安全报告》列为十大病毒之首,在《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一举成为“毒王”。

  “熊猫烧香”无疑是风险社会的表现之一。“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术界目前广泛谈论的一个话题。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化推动,使人类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高新技术在带来极大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其后果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现代社会风险之所以产生:一是越来越个体主义化的社会使人们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极大化;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系统高度复杂化,从而使得社会风险快速增加。这样,社会复杂系统的每一个结点上,都可能由于个体行为的偏离而带给整个系统风险。“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25岁的李俊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其求职失败。而他恰好属于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结点,又是高新技术的掌握者,于是才制造了声势浩大的网络安全事件。

  传统社会里,一个人求职失败,他发泄不满,即便再极端的方式,就是杀人放火,所产生的后果与“熊猫病毒”的影响仍不可同日而语。就像非典期间,尽管全国因非典死亡的人数只有300多人,比不上每年的矿难死亡人数,更比不上每年交通事故上万的死亡人数,但带给人们心理的冲击非常大。不可预测、不可防范,范围大、面积广,是新型社会风险的特征。

  防范社会风险,需要在各种复杂的个人主义化的利益、偏好、预期和选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针对日益多样化的个体行为,建立各种保证“自我利益和责任”一致的机制,就像保险公司针对各种变化的个体的风险一样。试想,如果25岁的李俊在求职失败之后,其报复社会的潜在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那么“熊猫烧香”也不会如此疯狂。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