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在争议中既成事实
围绕着中国3G的两个最大疑问正走向明朗。被认为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在政府的大力度支持下率先启动,联通分拆也渐行渐近。
中国通信行业的技术标准向由海外舶来。
TD-SCDMA标准支持者乐于引用的一个数字是:中国在2G时代向国外支付的费用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专利费占很大比例。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农历年春节前夕,中国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了TD-SCDMA通信行业标准。此举被视为中国3G牌照即将发放的风向标。
TD标准从大唐电信正式提出到信产部发布正式标准,已经时隔八年。在中国政府正在构建的自主创新体系大背景下,支持TD-SCDMA的声音最终获得了胜利--迟疑不决的运营商阵营分化,在业界舆论的推动下,在信息产业部的强势压力下,中移动开始了TD-SCDMA技术的大规模组网。
围绕着TD测试与运营商重组,中国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式3G路径。
在信产部标准于2006年1月出台后,各大专业咨询机构和证券投资机构每个月都在发布着各不相同的3G时间表。其中最乐观的预测,是当年3月的全国"两会"后即将见分晓。
按照信产部的部署,TD自2005年10月开始进行预商用外场测试,3G牌照的发放时间与测试结果紧密相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预商用测试结束后就将进入正式的商用阶段,也就是发放牌照阶段。
但是,TD的测试过程却出人意料地漫长。各种猜测的时间表不断被改写,最终的结果是直至农历年关将破,3G发牌仍未见曙光。在"两会"见分晓的预测落空后,又有投行预测中国将在2006年6月完成TD外场测试,中国3G随后会走向正式商用。但没有想到,6月结束的只是第一轮测试,其后的第二轮外场测试被推至2006年9月结束。
第二轮测试的不期而至,加剧了业内外对于TD的种种怀疑。不少业界分析认为,第一轮测试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其一,运营商对TD测试动力不足,配合不积极,导致测试进展不顺利;其二,TD产业联盟不成熟,没有强大的外资技术力量介入,手机终端技术难以保障。
相对于其他两个标准,TD标准不够成熟,运营商惟恐沾手,本在情理之中。但是国内学界与政府方面对于TD的支持,却在质疑声中愈挫愈强,在许多专家看来,TD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了不起的问题,只要给够时间,都能一一解决--最大的敌人是时间。
中国政府选择了等待。在时间表一再推迟后,各种机构的主流预测,已经把3G牌照发放时间推迟到2007年一季度。但2006年底,一位接近中移动的业界资深人士在私下对中国的3G给出了一个"两不主义"的预测,即"一年内不发牌,不重组"。
没有回头路没有回头路
自从中移动在实质上接下了TD这个烫手山芋后,中移动已成为中国3G政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者。
实际上,还在运营商们上演推手的时候,业界已断定,TD牌照非中移动和中国电信莫属,而且,如果中国要在TD上有所作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途径是交给中移动一家来做。业界分析,中移动的最终接盘大有可能是以时间作为筹码的。对于中移动而言,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延长TD技术测试的时间,可以将技术打磨得更为成熟,也可以为这个先天不足的标准赢得一点市场先机。
但是时间并不能无限长。制衡的另一边,是中国政府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承诺--中国将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提供3G服务。大唐电信总经理唐如安称,在3G商用之前,必须有18个月的部署、调试期。外界据此推断,2007年一季度已是3G牌照发放的时间底限。
中国的TD之路,是一个走了就不再可能回头的选择。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昕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在选择TD的问题上,技术优劣不是关键因素,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化选择。一个现实的考虑是,中国目前在TD上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不大可能不做,因为对于政府来说,有一个决策责任问题。而且,TD还涉及到国有投资。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中国非上TD不可的局面。
但是,TD标准相对于CDMA2000和WCDMA这两个标准的劣势也一目了然。"惟一的办法是让TD先行,在商用时间上至少领先半年。" 但这样还不够,谁来主导TD也是成败关键。一时间,猜测风起云涌,各家运营商忙不迭地撇清嫌疑,投行纷纷抛出各种研究预测。但所有这些猜测,多有利益相关之嫌。带着种种悬疑,TD于2006年11月开始在北京、青岛、厦门、保定四城市大规模放号,进入"友好用户测试"阶段。
"大规模放号意味着中国已经上3G了,我们已经处于3G时代了。"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对记者称,若中国单独发放TD牌照,会给国外以中国采取歧视政策的口实,进而对中国施压。所以,目前的策略是不发牌照,要上3G只能做TD;也就是说,中国在TD先行方面采取只做不说、通过不断扩大实验规模,最终造成TD标准落地生根、领先于其他两个国际标准的策略。
至2006年12月底,中国在原来四个城市放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TD测试范围至十个城市,其中囊括了六个举办2008北京奥运项目的城市。这也表明,中国将以"实验网"的名义,继续扩大TD用户网络规模。在新增城市的测试中,中移动一马当先,完全主导了下一阶段的测试。此后不断有消息表明,中移动开始大规模采购TD基础设施,准备在全国布网--至此,谁做TD的悬疑已解。
记者获得的进一步消息显示,中移动主导的下一阶段测试将于2007年3月开始,测试时间将以一年为期;在此期间,政府不会考虑3G牌照问题。这包含两重含义:其一,在TD测试完成之前不会发放3G牌照,以确保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获得充分的测试时间和组网运营经验;其二,3G牌照发放最早时间将推迟到2008年一季度。
对于这个现实,很多质疑集中在,其一,放弃成熟技术而强行推动自有标准,隐含的技术风险和未来市场风险究竟由谁买单?其二,TD尽管号称是国际电联的三大标准之一,但事实上只在中国推广应用,在全球信息技术标准一体化的今天,这种与世界割裂的做法是否可行?
暧昧的重组暧昧的重组
"不表态、只做不说"的做法并不仅体现在TD的决策上,运营商重组事件正走上与TD相似的路径。整个2006年,伴随着3G牌照发放预期不断迫近,运营商重组话题不断被提及,并于年末达到高潮。
其实这并不是新话题。早在2004年四五月间,业界就已在酝酿各种版本的运营商整合重组传言。但是,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移动替代"趋势在中国电信市场愈演愈烈,每一个季度的运营数据都显示,固话运营商不断在新增业务中表现乏力,也在不断丢失老客户。固话业务不断向移动业务转移;在移动市场,联通与中移动的差距正日渐拉大,中移动一家运营商的业务增量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运营商之和。电信市场面临严重的竞争格局失衡问题,成为令主管部门极为头疼的大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给固话运营商发放移动牌照,使他们也能分享移动市场的高速增长。但是在很多分析看来,与其新发牌照、新建网络,不如利用现有牌照和现有网络,重组运营商格局,来达到调整电信市场的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世界上尚无从零开始部署3G网的先例。
两家固话运营商对此的积极性最高,因为此举可使他们进入移动业务。例如,2006年8月31日,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向外界表示,中国电信有意收购联通一张网络。而各种版本的消息多集中在中国电信将收购联通CDMA网络,联通GSM网络再与网通合并。 于是,拥有GSM和CDMA两张网络但业务孱弱的联通,再次成为"动刀"的对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联通CDMA网用户发展不力,利用率仅40%强,一直难以赢利;而其主要收入来源GSM网利用率已达饱和(约102%),若谋求发展只能扩容G网,但联通在C网上债务包袱沉重,无法为扩容G网寻求新的资本支持。
对于政府来说,分拆联通是个现实的选择。因为若再新建两张网,将涉及到巨大的资本支出,而且联通的现状亦无法得到改善--更多的牌照和网络意味着更多的竞争。政府是这几家运营商的控股股东,所有的支出所导致的浪费和过度投资,都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但是,分拆既牵扯到巨额分拆成本(有消息称显性和隐性成本将高达500亿元人民币),也牵扯到复杂的人事安排,部门利益和企业利益造成的分拆阻力仍难以估量。联通本身便是最大的反对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进行的手术--早在2005年初,由国资委主导的联通分拆方案,就在联通和信息产业部的协调下匆匆收场。
此番"重组之议"重来,除了原来支持重组的国资委,信产部也成为积极的推动者。去年12月28日,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称,"2007年电信改革重点要以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发展为契机,优化电信市场竞争结构。"业界认为,这是主管部门在分拆联通问题上越来越明确的表态。此后不久,即传来联通分拆C网和G网营销网络的消息。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两年多的酝酿,政府主管部门再提重组,意味着相关想法已经过深思熟虑;能否在巨大压力下付诸实施,最终取决于决策部门的决心究竟有多大。目前的种种消息,既是推动重组的运营商们的发招,亦从某种程度上再为最终的决策铺路。
王虎/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