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单向收费政策:前度刘郎今又来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7-02-28 10:04:00转载 返回原文
第一页

曾经,资费改革是一块不能触碰的“禁区”。

2000年10月,曾有传闻说手机单向收费即将实施,当即引发投资者极度恐慌,香港上市的中移动和中联通市值短时间蒸发掉2000亿港元,直至有关部门辟谣“两年内不会更改”才又回升。几年后,广东、北京等地运营商纷纷在今年推出单向收费新套餐,却没有了当年的破坏力,上市移动运营公司的股价依旧停留在历史最高值附近,足以证明市场的成熟与进步。

是单向收费的条件成熟了,还是市场本身成熟了,或者两者兼有?与几年前的轩然大波截然不同,单向收费以一种新的面目平静地进入了人们的通信生活,“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博弈与推手

今日所实现的单向收费并不是当年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意义上的单向收费,而是一系列渐进式发展的产物。

首先,这一次的单向收费并不是所谓的“双改单”,而是以套餐形式出现的。比如北京移动推出的“畅听99套餐”,分为99元、139元、199元和299元四档,99元包括280分钟本地主叫电话。变化的不是已有用户的资费,而是让用户自己去选择新的资费形式。据中国移动计费中心人士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使计费系统不需要做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体制的变化更为平稳。”

北京东方策略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涛研究转型策略已经多年,他告诉记者:“通过微观层面上的非竞争性博弈带动宏观层面的变革,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次也是如此,通过用户与运营商的博弈来实现资费变革,远比‘一声令下’式的改革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张涛提醒记者注意,监管部门对这次单向收费的推动采用的是一种柔和的“太极推手”方式,从2005年设置资费上限管理,到2006年底打破套餐的品牌壁垒,再到信息产业部有关领导明确表示,将在2007年推动运营商实现单向收费,一直到今日的已成事实,体现了一种温和而扎实的推进策略。

利用渐近式的“博弈”与“推手”,单向收费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已经淡化,再也不会呼风唤雨。

第二页

市场已非当年市场

几年以前,中国移动运营商的投资者和用户对于单向收费非常敏感,因为单向收费似乎意味着收入要减少近一半,产业各方也因此投鼠忌器,对单向收费政策讳莫如深。可是如今情况已经改变。

公司职员小王经常与女朋友“煲电话粥”,他却对单向收费套餐丝毫不感兴趣,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一年以前,使用“动感地带”的女友就在所在校园内接听免费了。

有一些数字,可以作为如今单向收费政策出台的注解:

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每分钟用户话务量的平均收入为0.237元,而2001年前三季度每分钟使用量的平均收入为0.63元。因此,2006年资费水平实际上只相当于2001年的1/3,比当时可能的单向收费还便宜。而就“畅听99套餐”而言,99元包括280分钟本地主叫电话,折合每分钟超过0.35元,实际上高于2005年的平均资费水平。中国移动的平均ARPU值大约90元左右,也在99元套餐价位之下。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四亿户,中国移动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激增25.5%,全年70%以上的新增用户归于中国移动,移动运营商开始面向新的低端客户。营运支出也一直在下降,以中国移动为例,2004年平均每分钟营运支出为0.216元,2006年上半年则下降到0.167元,降价空间越来越宽松。

此外,2006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二成以上,随着3G时代的临近,数据业务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语音业务的重要性已经在下降。

更多的品牌,更多的业务,更多的用户,更低的成本,再加上各地明里暗里早已是既成事实的低价套餐,种种条件综合在一起,数年之间沧海桑田,中国通信市场对于资费的诉求已经超越了当年追求单向收费的阶段。

第三页

谁的胜利?

那么,难道这些单向收费套餐影响真的很小,它是否成就了谁,又可能伤害了谁呢?

一家地方固网运营商人士向记者诉苦:“为了更高的利润率,我们一直想要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等呀盼呀,眼看3G牌照即将到手,却又单向收费了。难道在移动通信市场等着我们的,将是一场惨烈的价格战吗?”

诺盛电信咨询的分析师认为,单向收费降低了中国移动“全球通”品牌的进入门槛,使处在全球通和其他两个客户品牌边缘的客户会向全球通转移,对于移动运营商稳定扩大高端客户群是有好处的,而对以单向收费为主要诉求的小灵通打击则是最大的。

分析人士认为,一旦单向套餐更为普及,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目前通信网的网间结算模式和固网资费模式,出台能够平衡各运营商利益的最终方案。

然而,无论如何,单向收费套餐的出现,是电信改革的一个积极因素,资费水平因此而下降,电信竞争也在加强,而这些,都是消费者的胜利。
记者 张九陆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