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r E1虽然无法跟目前超极本一决雌雄,但对于目前3000元以内的笔记本来说,绝对在厚度方面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它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像当年Acer Timeline系列的传承,虽然并非金属材质,但塑胶材料一样能达到如此轻薄的程度。
如今的IT市场可谓是“群雄挣杀“,单靠拼价格、拼性能,甚至是拼品牌影响力,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挑选的需求。在2014年年初之际,Acer 发布了全新的E1新品,众多的“第一”让它以下成为了行业的焦点。尤其是3000元以下的市场定位,将四核独显本首次拉到了新的冰点。虽然定位入门级产品,但却配备了NVIDIA GeForce GT820M新系列显卡,首发如此之迅速不仅让人对这款产品产生兴趣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这样的产品表现到底如何?
Acer E1虽然无法跟目前超极本一决雌雄,但对于目前3000元以内的笔记本来说,绝对在厚度方面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它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像当年Acer Timeline系列的传承,虽然并非金属材质,但塑胶材料一样能达到如此轻薄的程度。
此次我们拿到的这台是白色的Acer E1,采用的是钢琴烤漆外观设计,蓝色斑点的花纹设计让白色看起来不是那么纯朴,也不会那么单调,相对于黑色机型来说,白色的设计倒是非常大胆。因为一般来说只用中高端机型才会使用这样颜色的设计。不过从整体来看,Acer E1的白色设计拿捏的非常到位,外观、细节、做工等方面也表现得很好,如果单从外观来看的话,你绝对不会联想到它低于3000元的市场售价。
Acer E1采用的是英特尔N2920赛扬四核处理器,这是市场上目前第一款配备此款处理器的14英寸笔记本,仅为7W的功耗给用户带来的是低发热量和长续航。在节能长续航设计方面,NVIDIA GeForce GT820M独立显卡拥有英伟达优驰节能技术(NVIDIA OPTIMUS),独立显卡和核芯显卡的自由识别切换给这款机器省下了不少的用电。相信这就是仅靠标配的四芯电池,也可以拥有长达5小时续航表现的主要原因。
Acer E1采用的是巧克力全规格键盘,超短程键帽设计并没有影响到使用的质感,使用起来舒适度不俗,敲打的感觉还是较为舒适的,而且键帽声音回馈的比较到位,没有入门级产品中键帽敲击过响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Acer E1的触控板设计的不仅尺寸够大,而且非常灵敏,白色烤漆的外观让它不易留下指纹痕迹,这点倒是设计的非常贴心。
虽然Acer E1针对的是入门级的经济型用户,但在英特尔赛扬N2920四核处理器和NVIDIA GeForce GT820M独立显卡的组合下,其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通过PCMark 7、3DMark 、CINEBENCH测试我们可以看到,分数不低且性能不错,绝对足以满足一般用户对于日常使用的需求。
从配置上来看,Acer E1绝对不是一款可以通杀所有游戏的Game Notebook,但其标配的NVIDIA新款GeForce GT820M独立显卡在性能方面还是有着一定优势的。单从规格来看,标配的1GB DDR3显存、775MHz的核心频率,这些足以满足一些网络游戏对显卡的需求。相信在《DOTA 2》的帧数测试中我们能通过画面和得分实际感受一下Acer E1在性能方面的表现。
虽然在测试之前笔者就知道,像《失落星球2》这样的大型游戏并不是Acer E1这样机型的“菜”,但为检测NVIDIA GeForce GT820M这块独立显卡在Acer E1上的真实性能到底如何,我们还是以默认画质的情况下实测了一下《失落星球2》,不得不说,虽然测试画面并不算完全流畅,但是21.5帧的平均成绩还是着实让人吃了一惊。要知道在没有大容量内存、顶级处理性能的帮衬下,靠NVIDIA GeForce GT820M显卡也能拿到如此高的成绩,看来Acer E1在游戏方面的表现还真是不错。
在大型3D游戏《古墓丽影9》的测试中,Acer E1的表现同样令人非常惊讶,在默认分辨率的情况下,平均帧数竟然达到了34.9帧,最高帧数达到了44帧,虽然随着游戏场景的切换,Acer E1所呈现的画面帧数差也波动较大,但综合来看其流畅度还是非常不错的。考虑到这款本的售价不到3千元,能有如此流畅度的表现,仅凭借这一点,Acer E1绝对有着秒杀同类定位产品的优势。
凭借着全新的显卡和处理器,跟同类相比,Acer E1在同类产品中拥有了明显的性能优势,加上其跌破3K冰点率先占据市场先机,以及其全新的超薄设计和时尚的外观,大大加大了Acer E1在市场的性价比和胜算。Acer E1创造的众多第一:“第一款标配NVIDIA GeForce GT820M独显”、“第一款配备英特尔N2920赛扬四核处理器的14英寸本”、“第一款售价在3000元以下的四核独显本”。没错,就是这众多的第一,让Acer E1在竞争激烈的入门级产品领域中拥有了强劲的“杀伤力”。看来从Acer E1开始,3K以内的市场将不再平静,新一轮性价比之战将随着各品牌新品的上市陆续拉开序幕。
上一组图
下一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