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由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多核时代 共赢未来—2007多核应用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汇聚当今多核技术亮点和应用实践经验的“多核应用白皮书”也在本次盛会中同时发布。
第二页
自从英特尔在2006年底发布了全球第一款主流服务器四核处理器,英特尔与服务器合作伙伴以及软件厂商一直共同推动多核应用生态系统的成熟与发展。国内某权威分析机构认为:“首款主流服务器四核处理器的推出,提升了英特尔在业界的影响力,更加巩固了英特尔在此领域的优势地位,PC制造企业也将更加向英特尔靠拢。”
多核引发整个产业的惊喜
从2002 年以前推出超线程技术开始,英特尔就开始了向多核技术转型的步伐。最终,随着此次英特尔公司将四个计算“大脑”装入一枚处理器中,随着至强5300的诞生,计算机行业宣告正式进入了多核时代。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倡议用CMP技术来替代复杂性较高的单线程CPU,但是,要将传统的复杂核心变为成功的产品,功率曲线带来的难度、制程工艺等工程方面的难度、封装成本、冷却技术等都是挑战,要做到规模性的量化生产,对处理器厂商的压力非常大,所以当英特尔一口气推出了针对台式机、工作站和服务器平台的四款四核处理器后,业界都意识到了这将带动整个产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实际上,英特尔之所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全新四核产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与其在硅半导体的工艺和制造技术、创新和定制的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商工具和程序支持等领域的持续投资密不可分。
45纳米技术加速多核普及
今年年初,英特尔宣布将率先在其45纳米处理器中应用创新的晶体管材料,以代替此前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原有技术,再次巩固了其在芯片创新领域的领导地位。英特尔在45纳米晶体管中创造性地采用全新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材料,极大地减少了晶体管漏电量,同时提高处理器性能。
采用全新45纳米制程技术后,在同样大小的面积内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将达到先前的近两倍,晶体管的切换速度可提升超过20%,或反过来说,可将晶体管的漏电流降低五倍之多。英特尔已向世人展示了这些45纳米处理器的早期版本(代号为“Penryn”)。基于Penryn架构的英特尔 至强 服务器处理器将于2007年第四季度推出。客户可在现有的主板之上轻松升级至45纳米至强处理器,并保持相同的散热范围。
万亿级计算创造无限可能
除了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今年年初英特尔还率先推出了世界上首个具有与超级计算机相似性能的可编程处理器,这一内含80个内核的单芯片,其尺寸并不比一个指甲盖大多少,而耗电量却低于当前绝大多数的家用电器。这是英特尔公司创新性的“万亿级计算”研究项目的成果,该研究项目旨在为未来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提供万亿级浮点运算性能,即每秒运算一万亿次。
万亿级计算性能以及传输万亿字节数据的能力,将在今后的随时随地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教育和协同工作创造新的应用,同时推动基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和掌上设备的高分辨率娱乐内容的创新。
(未完,请翻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