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新西兰奇幻之旅 器材印象总结

PChome | 编辑: 祁建翔 2014-12-14 05:00:00原创 一键看全文

轻量化又具备高画质 EF镜头

我这次新西兰奇幻之旅有两支主力镜头,分别是广角的EF 16-35mm f/4L IS USM和长焦的EF 70-300mm f/4-5.6L IS USM两支变焦头。之所以选择这两支镜头还是期望能够在尽可能保持轻量化的前提下拥有较高的画质,同时当然我们也希望镜头型号能够更新

EF 16-35mm f/4L IS USM是一支让我爱不释手的镜头,它体积小巧、防水,在APS-C机身上光圈和焦段适中, 用来拍摄新西兰的壮丽山川以及部分人文场景都极为合适。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支镜头画质出色,即使全开光圈画面中心和边缘的锐度都很好,细节丰富。而当光圈在P档收缩到F5.6-8之间时,用它拍摄的画面充分展现了L红圈镜头锐利明快的画面特质,整体畸变也不明显(广角端略有一点桶形畸变,但对于拍摄自然风光无所谓)。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这枚镜头的IS特性能够帮助我在相对昏暗的室内环境中很轻松的将快门速度降低到1/20S以内而不用特别担心手抖问题。同时,它的显得相当“平坦”的前组镜片也使得我能够很方便的为这枚镜头加上诸如CPL、ND等滤镜,甚至只是在大雨天给它加入一块保护玻璃也是极好的——至少我在用手指头抹去镜片上的雨水时不会太心疼。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枚镜头在F4全开时略有一点暗角,但一想到它的售价对比F2.8的大哥而言要便宜那么多(还不到7K)就感觉实在是很值得!

在长焦头方面,我原本准备是带上爱死小小白(EF 70200 F4L IS)去新西兰的,但后来实际带上的却是相对较新款一点的EF 70-300mm f/4-5.6L IS USM。是的,从重量和体积上来看它的确要比小小白更粗壮(矮胖的身材倒是适合装包)一点,但1公斤的重量换来更长一点的焦段,这似乎也是说服我带上这支从未用过的新镜头的一个理由。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下对了:在奥马鲁海岸悬崖上,我们期待许久的珍惜黄眼企鹅在目力所及最远端的那片海滩登陆了。身边所有游客手里的摄影器材包括一支70200全都对它无能力为,只能看着一个黑白相间的小点而远方移动。而我使用300mm的最远端,在IS的帮助下艰难的拍回了相对清晰和完整的企鹅形象,让身边的各国游客们雀跃不已。从画质角度来看,这枚镜头在各焦段的画质并不能算极为出色但贵在均衡性不错,没有什么特别短板。我格外注重它在两头即70mm端和300mm端(APS-C等效480mm)下的画质,前者让我相当满意,后者则属于虽无太大惊喜但也可以给个不错评价的水准。倒是镜头本身宁静且利落的AF动作让我对它好感度大增,虽然体积相对其他镜头显得胖大一些,不过依然还是可以算是适合旅行摄影带出去用的镜头。

除了两支红圈外,我还有两支EF-S镜头分别是简单实用的标准变焦套头EF-S 15-85mm f/3.5-5.6 IS USM和新发布的EF-S 10-18mm f/4.5-5.6 IS STM。前者因为焦段覆盖合理且重量不大,所以被一位达人小伙伴抢去成为它的挂机镜头。反正无论远近无论题材,这个镜头怎么都能拿出来拍一组且画质相对于其定位而言还真心不错。我整理的画面中有一张两条海豚跃出海面的画面实际就是使用这支镜头拍摄,似乎很受大家好评;EF-S 10-18mm f/4.5-5.6 IS STM是APS-C机身上的超广角,等效焦距大约16-29mm,使得这次带来的两款半幅机身也能有极为广阔的视角。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支镜头在变焦上的色散略明显,但考虑到价格定位以及为了拍摄风光时多为小光圈,所以,为了超广角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在我行李箱内还有两只几乎没能发挥作用的高端镜头:1635 F2.8L和8-15鱼眼都是为了拍摄南半球的星空而特地不远万里背负到新西兰的镜头。然则在新西兰这些天晚上要么是阴雨连绵,要么就是皓月当空+风云突变,连续好几天半夜起床抬望眼,奈何天不遂人愿。好在就在即将结束我们行程前一晚,在Lake Tekapo星空自然保护区我们如愿以偿的拍摄到了美丽的星空照片。两支镜头都是采用全开光圈拍摄,画质特别是8-15鱼眼超乎我想象的好。对于这支镜头,我打算回到上海以后继续对它进行深度一些的试用。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