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怀念吗 盘点上海六大最后的风景线

互联网 | 编辑: 张晨 2014-12-18 05:00:00转载

你还怀念吗 盘点上海六大最后的风景线

【PChome行摄频道转载】本文转载自【新浪网】 嘉定区娄塘老街,在喻晓的190条老街名录中被归为古镇老街,还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之一。“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喻晓的眼里,上海本地人大多不知道上 海还有这片保存完好的老街。这里,留有上海最后的较为完整的“弹硌路”。复古的“弹硌路”让小编不由的回想起很多存在于记忆中却已渐渐消失的珍贵风景线,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同领略上海的六大最后风景线,你怀念吗?

  

娄塘老街留有上海最后较为完整的“弹硌路”

对“老上海”来说,“弹硌路”再熟悉不过,上世纪50年代,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硌路”约有400条,总长800公里,福州路、九江路等都曾 在其列。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拆改建使“弹硌路”渐渐消逝,如今已基本绝迹。不少人在网络论坛上问,哪里还能看到“弹硌 路”?答案是娄塘老街。

初冬的娄塘老街,时光仿佛静止。这里始建于明朝朱元璋年间,距今逾600年,蜿蜒的街巷与纵横的水系相互交织,年代久远、墙面斑驳的传统民居群落留存其间,大多是二三层楼的老砖瓦房。

晴朗的上午,老街两三米宽的“弹硌路”上很安静,临街开门的民居鲜少见人,但不乏生活气息。用竹子搭出的晾衣架晒着孩子的小衣小裤,窗口倒晾着 拖把,墙根立着几双拖鞋。更远的小空地上,在房屋和树木间扯起绳索,被子一面一面晾晒在阳光之中。水边的梧桐树叶子已枯黄,桥栏上晒着腌制过的咸菜和萝 卜,偶有个别妇人在门前空地上忙着晒收稻谷。

娄塘老街不可移动的文物

但这里也不时透露着现代气息。高价收电器的小广告如同狗皮膏药一样贴满了木格的窗户、“10M 特惠500元一年”的宽带广告、孩子用白粉笔在墙上记下的英文单词、某户人家新换的防盗窗与双开门的防盗铁门……

娄塘百年前曾是个商业重地,如今虽繁华与规模不再,但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来,当地以“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形容其独特建筑 格局。“大井塘”是娄塘最为著名的特色古迹之一,建于17世纪40-50年代,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口井。由于街巷曲折,不认路的人绕来绕去都回到同一个地 方,以为有很多井。

上海最后一个原汁原味古镇 新场古镇

新场古镇

新场古镇位于上海东南隅的南汇区,是上海市范围内最后一个原汁原味的古镇,因为尚处于开发阶段所以还不是那么商业化,看上去还算随意和自然,平时游客不算多,不用担心汹涌的人潮。最近因为大热影片《色戒》曾在这里取景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

新场古镇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牌坊和拱桥是当地的两大骄傲。在新场,几乎每走一段,都可以邂逅老牌坊或是古拱桥。其 中,“三世二品”牌坊是在新场人心目中意义不一般的牌坊,虽然这块牌坊是新修缮的,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于明朝万历年间,这块巨大的牌坊记录了新场在历史上的 显赫历史,还没进古镇之前就可以看到了。

《色戒》取景地

  拱桥也是新场随处可见的景致,蜿蜒的河水静静地流过,小桥、流水勾勒出一派水乡风情。新场人把这些古石拱桥称为环龙桥,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九 环龙”,不过,如今在新场,虽然也可以见到一些由元、明、清三个朝代留下来的环龙桥遗迹,但大多经历岁月的洗礼,空留些许印记而已。小巷夹着青青的小河。 河上每隔10米就横出一座小桥,样式各异,最有名的一座叫千秋桥。河靠岸的一侧有雕花的石栏,石栏边植着年代久远的香樟树,阳光洒下来的时候,被地上的树 影剪成一块块支离破碎的光斑。

【贴士】

交通:可乘上海旅游二号线、沪南线、广野线、原野线、南杜线、龙阳路地铁站乘龙泥果线等至新场下车。自驾车过卢浦大桥至外环线,到沪南公路右转弯,笔直向前。

门票:古镇没有门槛,不设门票。但是如果要参观浦东派琵琶馆、彩豆画馆、端午民俗馆、新场历史博物馆联票30元。

上海最后一个书场 雅庐书场

书场位于新天地附近的老建筑群里,一走进场子,一股老房子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里没有冷气,只有几台吊扇,送着风;观众席也是老式沙发,坐下时会稍有晃动并发出“嘎吱”声;就连厕所都是用暗红色尼龙布帘当门,古早味十足。

雅庐书场

雅庐书场是上海仅存的一家专门演出苏州评弹的专业书场,它始建于民国1920年6月,原址在柳林路。后迁于卢湾区顺昌路315号至今,历史悠 久,岁月流长。貌不出众的雅庐书场有着辉煌的评弹演出业绩,获得荣誉无数,曾连续10年每年评弹演出超千场,这样的骄人成绩,在江浙沪并不多见的。

【贴士】

1、雅庐书场每天下午1:30开场。每月2档书,15天一档。统一票价5元/张,包含茶水。

2、雅庐书场地址是顺昌路315号,周边公交有17、109、864路等。

上海市区最后的江南小镇遗存 乔家路

老城厢中乔家路一带是最有味道的,而乔家路是上海市区内最后一块带有浓重的江南小镇特色的区域。

乔家路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攻略菜

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前,上海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 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仅就建筑特征而言,就已经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筑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质以及民国初年的建 筑风格。从这小小的一平方公里,普通的游览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是怎么样的。

乔家路并是不是一条单纯的马路,更像一个区域,一个具有水乡特征的马路。

乔家路手绘图

【周边景点】

梓园

这里曾经是海上画派名家王一亭的故居。梓园原名宜园,由清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周金然购筑,内有乐山堂、吟诗月满楼、寒香阁等。清末民初,园归名书画家、实业家王一亭,因园中有百年梓树,改名梓园。1922年,王一亭就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

勤慎坊

勤慎坊是新式里弄,在乔家路133弄,共24幢,建筑面积2957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 库门式样。民国19年(1930年)后,高大的石库门被矮围墙铁门替代,房屋结构提高到砖木一等或砖木混合,增加卫生设备,成为新式里弄。

上海最后的渔村 金山嘴渔村

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一个渔村,滨临杭州湾畔,沪杭公路北侧。

金山嘴渔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山嘴渔村达到顶峰,有出海渔民10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1650吨位,年产渔货116万担,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南至钓鱼岛,北近韩国济州岛,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但自80年代后期起,由于众多化工企业的兴建,大量污水流入杭州湾,再加上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逐步衰竭,形成了渔船搁沙滩,渔民上岸来的状况。 大部分渔民告别赖以生存的大海,有些务工,有些经商,还有些念念不忘大海,在坚持近海捕鱼的同时,在陆上办起了养殖、渔货加工等业务,也有些渔民,利用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沪杭公路一侧,开起了数十家海鲜酒店,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鲜一条街。

金山嘴渔村
【贴士】

地址:山阳镇沪杭公路6394号

上海最后一个老虎灶

早上养鸟的闲人到老虎灶的茶馆边泡壶茶,享受“皮包水”的清雅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市区基本已绝。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日子,老虎灶的温暖不过是岁月里的记忆了。

上海最后的老虎灶面积仅十七八平方米,门口灶台上趴着两口热气四溢的大汤罐。屋内两排长条桌凳,一排靠窗,一排居中,辟出狭小的通道。拉起布 帘,剩余空间即可用作澡堂。老虎灶的房东是对老夫妇,家住浦东,出于怀恋之情买下了它。不过由于夫妇俩身体不好,只能将老虎灶承包出租,也不常来。最后一 任经营者为蔡氏夫妇,4年前从合肥来沪。

门外纳凉的老茶客见证着老虎灶的兴与衰

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壶紫砂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汤,热水现 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是不输戏院人气的。但是,2013年10月,上海市区内 的最后一只老虎灶关闭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数码影像频道:http://dc.pchome.net

数码影像俱乐部:http://dcclub.pchome.net

数码影像官方微博:http://weibo.com/pchomedcdv

户外行摄频道:http://outdoor.pchome.net

户外行摄论坛:http://dcclub.pchome.net/forum/2

摄影器材频道:http://dc.pchome.net/lens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