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即时便利新零售行业诞生了第一个日订单破百万的纪录。媒体将这一记录的创造者猩便利和之前其他的风口行业领军企业做了对比:饿了么的日订单百万用了4年半,滴滴的日订单百万用了2年8个月,而猩便利的日订单百万,仅用了6个月。
2017年12月21日,即时便利新零售行业诞生了第一个日订单破百万的纪录。媒体将这一记录的创造者猩便利和之前其他的风口行业领军企业做了对比:饿了么的日订单百万用了4年半,滴滴的日订单百万用了2年8个月,而猩便利的日订单百万,仅用了6个月。
即时便利这一行业创造新纪录的速度令人惊讶,而与创纪录的速度相对应的是,“大拐点”到来的速度也几倍于之前的风口行业:互联网专车用了差不多三年结束战斗,共享单车花了一年半将战争打到尾声,而即时便利在大规模兴起仅半年之后,便要迎来行业的“大拐点”了。
整个互联网创业的节奏都在蜂拥入场的资本和团队的推动下不断加快,市场给行业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以即时便利行业而言,场上的玩家必须完成的任务却越来越重。这是一种线上和线下融合的业态,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玩家必须线上线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翻倍的考验:更短时间搭建更重模式
即时便利行业所要求的模式,比O2O和共享经济都要重得多。和之前的互联网打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着非常大比例的“线下”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必须创业团队去“亲力亲为”。
O2O玩法主要搭建线上平台,接入各种线下资源,比如外卖业务接入餐饮店,三美业务接入美容美发美甲店等,O2O平台本身并不需要自己去运营这些线下的实体业务。共享经济从互联网专车到共享单车,模式已有所加重,像滴滴并不直接管理司机和拥有车辆,但OFO和摩拜的自行车已经都是公司采购的了。
然而即时便利行业所要求的“重”与之相比,则更胜一筹。以无人货架行业为例,看上去各玩家只是采购了架子铺进企业用户之中,架子成本并不高,但是要让这些架子“活”起来,成为流量入口、产生流水和利润,真正的功夫都在架子的后面。
架子是做什么的?架子是卖货的。货从哪里来?这就是供应链要回答的问题了。对零售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供应链是所有零售行业都绕不开的问题,新零售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只搭架子不涉足供应链,架子就只是一个“空壳”。
供应链包括什么呢?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属于供应链的范畴。对应到无人货架这个行业,说白了,那就是架子上卖的产品,从研发生产(或采购)到物流运输再到前端销售,这一整个链条都得一环一环地去抓。
之前的互联网行业,用一两年甚至两三年搭一个“舞台”,然后把线下的资源——餐厅也好,车辆也好,都接进来运营;而即时便利这个行业,不仅要搭建商品从研发生产直到前端销售的全部链条,同时还要做互联网行业必须做的事情——技术开发、产品迭代、BD推广……而市场留给行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年,难怪这行业996都不够,大家都拼成007了。
另一方面,要搭建这一整套“架子背后的系统”,单靠加班也不够,还得有钱。为什么这行业的融资节奏比之前各行业都更快,融资额也一家比一家更吓人?就是因为这一套重模式在搭建之初就要重资金投入。
猩便利用半年时间突破日订单百万,数据虽然亮眼,但订单量绝不是这家即时便利领军企业在这半年里取得的最大成绩,铺了多少万的点位也不是最大成绩,真正重要的事情都在“架子后面”。自建技术后台,自建鲜食生产基地、自建物流体系……这一整个链条,猩便利都在半年时间里搭建完成,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下一步的发展之中,猩便利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进行优化迭代,也有了更大的舞台可以施展手脚。
选轻还是选重,将决定未来的生死
有些声音认为,像猩便利这么重的模式、这么大的投入,是不是风险很大?做即时便利新零售行业,有没有什么轻模式的“捷径”呢?
事实上现在赛道中的很多玩家都想要走“捷径”,有的是因为没有做供应链的基因,有的是因为烧不起那么多钱。选择轻模式的玩家大多把无人货架做成了一个销货渠道,就好比在居民楼底下开一家夫妻老婆店,货是代理商那儿进来的,你只管卖货然后赚个差价。
这种模式看起来就“轻松”得多了,投入无需那么大,烧钱也没有那么凶猛,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做无人货架,你的优势在哪里?护城河在哪里?门槛很低人人可以进入的话,用户和供应商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选择别家呢?
作为类比,快递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顺丰一开始做重模式,自己买飞机甚至自己建机场的时候,也受到诸多质疑,被认为是投入太大成本负担太重,但快递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比拼之后,顺丰用“快”和“稳”把N通一达都远远甩在后面,如今用户要寄送重要文件时一定会首选顺丰,如果没有前期在整个物流体系上的重投入,很难想象顺丰能有今天的江湖地位。
话说回来,猩便利为何敢于在这一行业率先以重模式入场?因为白领即时便利需求的市场空白真实存在,用户的痛点真实存在,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用户已经迅速接受了这种消费方式。如果说半年之前,企业还会疑惑“放这么个货架进来是想干什么”,如今企业只关心选择哪一家的货架入场,只关心“你们能不能卖点酸奶水果盒饭”。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供应链能力、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就能够更有力地抓住用户的需求,占领用户的心智。
因此,从长远看来,想在新零售行业取得长久生存和发展,“重”是必须的,而且必须从头就有所规划,因为模式的搭建很难走“回头路”,想要从轻入手、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转重模式,也是非常困难、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行业的机会是有的,而且非常大,不仅众多资本和玩家都看到了,而且已经被验证了。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开始选择一条容易走的捷径,必然是走不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