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漫漫路之CD随身听篇
综观随身听发展的历史,其实关键在于音乐载体的改变。磁带、圆筒唱片、LP……一直到CD光盘,真正是一场石破天惊的革命。从此,我们昂首迈入了数字音乐的时代。
几百斤重的数码唱片机
20世纪60年代初,CD核心部分的技术,即“通用的激光触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开发成功。60年代后期,美国贝尔实验室又对其进行了改进。1974年,飞利浦把激光合成到早期VCD。成为此行业的领头羊。
1974年初,索尼的第一台PCM(脉冲编码调制)录音机“X-12DTG”对外发表,但是这台可以放数码唱片的机器有大型冰箱那么大,仅仅带传送部分就重达250公斤,但它却是拉开索尼数字声音历史帷幕的值得纪念的NO.1。
最有音乐气质的商人
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大贺典雄——八十年代索尼公司的领军人物,也成为这部CD随身听传奇的一部分。
在加入索尼前,大贺是一个音乐家,终日沉迷于意大利歌剧中。而索尼创始人盛田为了将艺术家拉入他的公司,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甚至当大贺还在德国留学时就被算成索尼的编外员工,并支付其工资,这种待遇至今也没有别人能享受到。
1959年,大贺带着对音乐的留恋正式加盟索尼,从此舞台上少了一名优秀的男中音。但是,在他的推动下,CD随身听的发展过程却因此加速。1976年春天,索尼研发小组向大贺展示了一张直径30厘米的激光音碟。它有LP唱片那么大,能容纳13小时20分钟数字声音的音乐“唱片”。这张光盘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数字音频唱片”。
但是按当时取得和录制音乐的成本,大约7.5万美元1小时,每生产一张这么大容量的音乐碟片,就要耗去唱片公司100多万美元。工程本身耗资巨大以及商业发展方面的原因,使得唱片业急需创造一种新标准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完整的贝多芬
与此同时,荷兰的飞利浦也正在对自己的激光影碟进行改革。1979年春天,飞利浦首席音响工程师奥登司来到日本,向索尼演示这套设备和其他电子产品。7月,飞利浦推出了激光音碟的第一代样品,直径为11.5厘米的唱片录有1小时的音乐。飞利浦公司是激光视频唱片方面的先行者,而索尼则率先开发出数字音频信号技术。两家公司决定共同向国际数字音频光盘协会(DAD)提出规格议案。
从1979年8月到1980年6月向数字音频光盘协会展示他们产品的新规格时,索尼和飞利浦的研发小组、物理学家和音响工程师分别到位于东京和埃因霍芬的对方实验室进行学习。在关于规格和容量的问题上,飞利浦建议采用60分钟的录制容量。而身兼音乐家头衔的大贺则认为:“难以放入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唱片是不完整的。”最后,演奏时长设置为75分钟,精确地说是74分42秒,可以容纳95%的古典音乐作品。直径为12厘米。频率、比特分别为44.1和16比特。
从“傻大个儿”到DISCMAN
1980年7月,CD的国际标准诞生。1981年,索尼有了一台样机,它将碟片纵向设置在唱机的前面,人们能够看到漂亮的银色唱片在转动。但是这台机器依然很笨重,以至于人们给这台试制机起了“傻大个儿”的外号。1982年8月31日,索尼联合CBS/SONY、飞利浦、宝丽金共同举办了CD录音格式的发布会。
1982年10月1日,索尼的第一代CD播放机“CDP-101”面市。根据大贺的意见,CDP-101采用了更易于操作的水平放置唱片的方式。同时,CBS/SONY唱片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录有50首音乐的CD唱片,第一首音乐是比利•乔尔的《纽约52街》。
可惜,第一台CD播放机的价格高达700美元,体积庞大,只有少数音乐发烧友才愿不惜代价买一台,因此销售并不顺利。直到1984年11月,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CD随身听——D-50,其厚度大概与4张CD唱片等同。49800日元的划时代价格更给低糜的CD随身听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各大厂商都纷纷降低CD随身听的价格,CD软件也进一步普及。从此以后,小型的CD播放机都被定位于随身听的范畴,并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DISCMAN。两年后的1986年,CD唱片达到了年产4500万张的生产规模。6年后的1988年,CD唱片超过了LP鼎盛时期的1亿张的产量,而10年后的1992年,则达到了它的3倍即3亿张。由此,LP正式走向没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