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客热 “晒黑”背后到底会晒干了谁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7-05-15 10:58: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二页

事实上,这一时代变迁的能量潮是惊人且难以预测的。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曾在他的《21世纪中国人之我见》系列文中预言,“21世纪的中国人,其隐私意识将增强”,郑先生乐观地预言,届时“中国人将变得既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也懂得如何正确行使和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但我们看到,步入21世纪后的中国人恰恰掀起的是一场以暴露“隐私”为特征的“暴露风潮”,不仅木子美因大爆其性生活而名声大噪,饶颖因公开其与“赵老师”录音而备受关注,而且,狗仔队们刺探明星私生活的“新闻浪”也是高潮迭起。

其后,北大教授阿忆博士又利用博客曝光了自己的“微薄”收入,并引来孔庆东、赵宁宇等多名教授的附和,在网络社会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关于“财富分配合理性”的争论,乃至到后来,深圳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华楠在一次座谈会上也被问及工资,且继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热议。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开始虽系个人“私事”,但其后的影响却高端且典型地诠释了“晒客”的崛起,人们终于明白,“晒客”真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登场了,有了名人和官员的参与,“晒客”便势必如雨后春笋。

显然,当时还处在互联网沙漠时代的郑教授没有预料到这“物极必反”的一幕,但“晒客”的兴起却从反面印证了他的预言,即越是“晒客”兴盛,则相关“隐私权”如何保护、怎样保护也便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

我以为,“晒客”晒“私”,只要自己愿意、不伤害别人且不违背法律,无人无法可以管;“晒客”晒“公”,只要不违背相关法律且自愿承担责任,也可以依法包容;而“晒客”晒“黑”,则需要慎重对待,因为这既涉及法律责任也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形象和社会和谐等问题,搞不好,便会沦为恶意打击报复、倾泻私愤私怨和扰乱社会秩序的恶行。

就像我评价近期股市热一样,“晒客”热了,也是好事,多了一个公开交流的平台,多了一个打假揭黑的阵地,但“晒”过头了,被“晒干”的便不仅仅是私人丑闻、企业恶行以及社会颓像,被“晒黑”的也便不仅仅是晒黑者所晒的对象了。岂不闻,即便我们要大踏步“赶英超美”,也要防止步子迈太大了便难免破裆么?
侯宁(社会学者)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