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旁轴 爱普生R-D1细品

互联网 | 编辑: 2005-04-21 00:00:00转载 返回原文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特别是器材发烧友,应该对徕卡M系列及徕卡镜头不会感到陌生。而进入数码时代,如何才能让那些经典的徕卡镜头再现活力呢?爱普生给了这些徕卡迷一个选择—R-D1。爱普生R-D1具备三项第一:世界上第一款测距式数码相机、第一款兼容徕卡L和M卡口镜头的数码相

走进数码旁轴—爱普生R-D1细品 一

本文作者:木木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特别是器材发烧友,应该对徕卡M系列及徕卡镜头不会感到陌生。而进入数码时代,如何才能让那些经典的徕卡镜头再现活力呢?爱普生给了这些徕卡迷一个选择—R-D1。爱普生R-D1具备三项第一:世界上第一款测距式数码相机、第一款兼容徕卡L和M卡口镜头的数码相机、第一款采用等倍倍率测距仪的数码相机。

写这篇评测之前,笔者首先要祝贺爱普生及其合作伙伴确善能,他们联手研制的R-D1确实是一款非同寻常的小型数码相机。在笔者看来,爱普生推出R-D1决不是为了盈利(实际上,也不大可能盈利),而是属于一种展示公司创新理念的产品。不过在仔细品味R-D1之前,还是让大家,特别是那些对旁轴相机还比较陌生的网友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旁轴”。

真正意义上的旁轴相机又称联动测距式相机,是35mm相机最早的一种样式,早期相机基本采用测距仪为聚焦装置,并且沿用至今,其中徕卡M系列就是测距式相机中佼佼者。

联动测距式相机中使用一个反光镜和连杆的组合装置,将到达实际成像的影像和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关联起来。众所周知,人的肉眼是靠左右双眼产生的双眼立体视觉来判断距离的,旁轴相机取景器的结构与此有些类似,通常把类似与左右眼的取景窗之间的连线称为“基线”,基线长度乘以取景器的倍率就是“有效基线长”,这就成了测距能力的基准。而距离测量则是采用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

走进数码旁轴—爱普生R-D1细品 二

如上图所示,被摄体与取景窗及测距窗之间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角A为直角,角B和基线长AB也是可知的,由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线段AC,也就是物距的长度。联动测距相机的测距仪就是使用了这个原理。

相机的测距窗后设计有可改变角度的折射镜,当转动镜头的对焦环,即改变镜头的焦点时,这种变化量会通过测距臂传到测距仪上,并带动折射镜转动。当折射镜转动到某一个角度时,从取景窗看到的影像就会与从测距窗折射形成的影像合二为一。通过精密的光学和机械联动构造,在两个影像完全重合时,也就意味这测距和对焦同时完成了。

与单镜头反光式相机相比,旁轴取景式相机的结构要简单许多,所以机身厚度可以大为减少,拍摄时没有反光镜的翻起动作,无论时噪音还是震动都要小的多,而且还没有“眼前一黑”的现象。旁轴相机的取景器也更亮,特别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对焦要远远优于单反相机。由于取景器里看到的画面并非是通过镜头成像的画面,取景轴线在镜头轴线的一侧,故称旁轴取景。与单反相机相比,旁轴相机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取景存在视差。好了,在了解了旁轴测距式的原理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一下R-D1。

走进数码旁轴—爱普生R-D1细品 三

爱普生R-D1的机身较之其“原型机”福伦达Bessa R2要大一圈,但机身布局基本一致,充满了浓郁的“手动”和“机械”风格,与普通数码相机上拥有众多按钮和四向键的风格截然不同。

R-D1采用爱普生EM型卡口,可以接徕卡M口镜头,还可以通过转接器外接L口螺纹镜头,兼容镜头多达200多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些几十年前生产的经典古旧镜头外,当年在江青的“指示”下生产的红旗2配套镜头也可以安装在R-D1上使用。

镜头卡口左侧是镜头解锁按钮,镜头卡口的上方、白色测光窗左侧的就是测距窗,测光窗右侧是取景窗,取景窗右方机身侧面有一个X同步插孔。

整个机顶部分分为左高右低两个平面。机顶最右侧位置上的“卷片扳手”对于那些从机械相机入门的用户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当然,作为数码相机,这个扳手在R-D1上只用于给快门上弦,爱普生在说明书中称之为“快门控制杆”。

快门控制杆阻尼感适中,上弦完成时转动角度约为150度。在电源关闭时仍可上弦,但无法释放快门。R-D1采用的是双层快门幕帘的纵走式焦平面快门,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上弦后,涂有18%灰的前层遮光幕帘。镜头卡口内侧上方是测距联动滚轴,转动镜头对焦环时会带动这个联动滚轴而改变测距仪的折射镜偏转。

走进数码旁轴—爱普生R-D1细品 四

快门控制杆的前方是电源开关拨杆,旁边则是快门速度转盘和ISO设置旋钮。设置ISO时需要将旋钮提起后才能转动,共有200、400、800和1600四个档位。快门速度则从B门一直到1/2000秒,其中最高闪灯同步时间1/125用红色表示。快门上弦后可以改变快门速度设置。转盘的另一边是曝光补偿和光圈优先AE曝光模式选择。+/-2EV的曝光补偿以1/3EV递进,选择AE后转盘自动锁定,需要按住转盘下方的解锁钮才能转动。整个转盘的阻尼感稍微觉得有点大,快速改变设置时会感到不便,但同时有利于精确调整档位,而且档位感非常清晰,定位时的声音也很顺耳。稍微感到不顺手的是退出AE模式时,需要改变手的位置才能按下解锁键。转盘中心是带快门线接口的快门释放钮,手感非常轻柔,声音柔和,震动极小。

快门速度转盘左侧的就是爱普生首创的指针式转盘表了,这不由让人想到了举世闻名的精工手表。不难想象,当爱普生的设计师在设计R-D1时,肯定借鉴了一些精工手表的设计思路。转盘表最外圈是存储器剩余容量可拍摄张数指示,刻度从500、100、50、20再到10呈非线性分布,直到10以下才是均匀分布,正上方的E表示存储卡空间已满,无法才拍摄。这样的刻度分布不仅让笔者觉得新鲜,而且感觉很合理,毕竟在剩余空间还很大的时候,用户一般是不太注重具体还能拍摄多少张的,何况普通数码相机上所显示的剩余张数,实际上也会随着拍摄内容的不同而改变,本身就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表盘中心的内容以倒品字型分为三块,下方是类似汽车邮箱容量的“E-F”式电池电量指示。左上方是白平衡设置,从上到下分别是自动、日光、阴影、阴天、白炽灯和荧光灯六种。右上方是图像品质选择,从上到下分布是R(RAW格式,大约10MB/张)、H(分辨率3008x2000,JPEG格式,大约3MB/张)和N(分辨率2240x1480,JPEG格式,大约1.5MB/张)。

机顶左侧较高处从右至左分别是闪灯热靴兼附件安装槽、焦距框选择拨杆和多功能旋钮。闪灯热靴兼附件安装槽除了安装闪光灯外还可以外接取景器之用;焦距选择拨杆则是用于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时调整取景器中取景框的大小。多功能旋钮的设计与过去某些旁轴机型上的倒卷旋钮非常相似。

机身背面右上方分布是白平衡及图像品质设置选择拨杆和AE锁定钮。拨杆平时指向中间位置,使用时将拨杆拨至WB或Q字样标识的同时,通过转动多功能旋钮来选择相应的设置。这个拨杆的位置和设计,又让笔者联想到了徕卡Digilux 1/2上的电源开关。

机背左侧是圆形的取景器目镜,没有屈光度调节功能,但可以外接附件,如视力矫正镜等,只是这些附件一来非常稀少,二来价格动辄好几百,视力不太好的朋友如果不想破费就只能戴眼睛取景了。

液晶屏朝内收纳时,机背上有一个极富古典风格的圆形标志。因为R-D1采用的是APS规格的CCD,所以镜头存在一个焦距转换的问题,而在这个标志上,就清晰地标明了35mm相机的各种焦距镜头在R-D1上的焦距转换后的焦距值,供用户参考。

将液晶屏后背翻起,可以发现R-D1的液晶屏水平方向最大只能翻起至与机身呈90度角,而无法象有些机型上的LCD那样那样翻转180度。很显然,R-D1的设计者的意图是想尽可能的保持机背的简洁,液晶屏只能纵向翻转180度后观看使用。

走进数码旁轴—爱普生R-D1细品 五

机顶最左侧的多功能旋钮在功能上相当于普通数码相机上的四方向键,用于在菜单中浏览、白平衡及图像品质选择。

SD卡插槽非常隐蔽地设计在机身右侧,要是没有人提示或者不看说明书,还真不容易发现这个“机关”。电池仓在机身底部,即使是机身垂直时打开电池仓盖也电池也不会象自由落体那样直接滑出来,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而相机背带的制造也与众不同,显得非常精细。

SD卡插槽非常隐蔽地设计在机身右侧,要是没有人提示或者不看说明书,还真不容易发现这个“机关”。电池仓在机身底部,即使是机身垂直时打开电池仓盖也电池也不会象自由落体那样直接滑出来,非常人性化的设计。而相机背带的制造也与众不同,显得非常精细。

R-D1在外形设计和主要的拍摄操控功能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传统”相机风格,相信这也是最符合那些传统旁轴相机使用者和徕卡镜头Fans品味的设计。在下一篇中,我们将对R-D1的菜单、实拍体验和配套软件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本文转载于蜂鸟网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