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 手机 市场黑手机泛滥,占据近20%的市场份额,并屡禁不止。对于黑手机泛滥的原因,业内专家众说纷纭,有的表示由于国产手机没有核心技术,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国产手机缺乏品牌忠诚度;也有人表示黑手机利润高,所以高利润驱动商家铤而走险所以屡禁不止。对此,笔者认为这只是次要原因,因为利润再高的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那就是滞销品,黑手机盛行的主因还在于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高价剥削。
价格低廉是黑手机的生存之道
假如消费者对国产手机品牌缺乏忠诚度是导致消费者购买黑手机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消费者对黑手机的品牌忠诚度高于国产手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先从价格方面来看,同一类别国产 手机价格 高于黑手机20%。而黑手机模仿外资品牌,在产品外形的差异化上要强于国产手机。只是黑手机没有品牌或者是仿造别人的品牌,这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没有信赖感;而国产手机有自有品牌,质量上可以给消费者一个保障,这是黑手机无法给消费者提供的。
由此分析,黑手机的主要优势是低价格优势加上功能差异化,当然这个功能的差异化也是在低价基础上的差异化,比如,700元人民币可以买一款既带有MP3又有 MP4 ,具备30万像素照相功能的黑手机,但是如果花费同样的钱可能只能买到一部没有音乐和照相功能的正品手机。所以总的来讲,黑手机的优势还主要在价格上,而并非品牌忠诚度上,而这也透露出中国消费者品牌意识的缺乏。
中国市场适宜黑手机成长
事实上,黑手机用经济学来定义,可以叫做劣质商品。目前,购买黑手机的人,也就是购买劣质商品的人,他们有70%以上的人是知道自己在购买黑手机,他们是自愿的,基本没有被蒙骗的成分,这原因何在呢?
据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报道,北京城市居民06年上半年平均月可支配收入为1474.18元,这在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应该算是高收入了。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06年正品手机平均售价1400元左右;而黑手机平均售价虽然没有机构做专业调查,但是单机价格一般要比行货低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说明黑手机平均价格可能只有正品平均价格的一半左右。
由此看出,按照中国城市居民月平均可支配收入1400元算,每个月的收入还不够买一部正品手机,但可以买两部黑手机。在中国消费者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的今天,黑手机的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量增加肯定要大于收入效应引起的需求量减少,从而导致消费者明知是黑手机还是愿意为其低价格掏腰包。因此,中国手机平均价格过高这个市场环境决定了黑手机的存在,那这种市场环境的制造者是谁呢?
清除黑手机才能拯救国产手机
勿庸置疑,这个高价格的“导演”是洋品牌。洋品牌一直在中国推行高价战略,比如, 摩托罗拉 V3上市的时候6000多元,这可谓是天价,可这款手机除了外观上的“薄”以外,其他功能方面的优势却寥寥无几。
MOTO V3的价格如飞流直下
诺基亚最新上市的N91手机,卖价7000多元,这也是国产手机想也不敢想的价格。但是这种天价只针对中国市场,因为在N91还没有在中国上市的时候,其水货产品已经可以买到,价格只有5000多元,这说明在国外市场上价格肯定低于5000元。 另外还有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诺基亚的8800,价格高达8000多元,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只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猜出来。
由此看出,洋品牌的高价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一种剥削。洋品牌的高价让收入较低的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因为高价让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无力购买正品,从而导致水货、模仿机、贴牌机等低价黑手机热销。
由此分析,洋品牌在中国推行高价战略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刺激了中国消费者购买低价黑手机的欲望。目前,国产 手机价格 普遍低于洋品牌手机,这也逼迫了洋品牌降价,但是这同时也惹火了洋品牌,洋品牌举起“专利大棒”,维护其高额利润。
夹缝中求生存的国产手机
在这种形势之下,最惨的要属国产手机了。因为国产手机既要承受洋品牌的专利威胁,交纳高额的专利费用,又要利用降价打击黑手机的侵袭,这让已经强弩之末的国产手机筋疲力尽,利润全无,也将整个中国手机产业带来放弃品牌的灾难。
为了中国手机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中国手机品牌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认清这场“战争”的“导演”洋品牌的本来面目。因此,只有先清除黑手机,才能拯救整个中国手机产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