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象俱乐部作品系列欣赏之五

互联网 | 编辑: 徐嘉 2002-11-28 00:05:38 返回原文

数码影象俱乐部PCHOME六周年庆活动

在本期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作品欣赏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谈谈关于作品欣赏文章发布后的一些情况。

在上期的作品欣赏中,我已经按照网友们的意见,在文章段落后加上了原贴的地址。这一举措推出以后,不少比较老的精华帖子又一次被网友们重新推到论坛首页上。有很多数码影象俱乐部以外的朋友,也是通过这篇文章领略到了数码影象的巨大乐趣,喜爱上了我们的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论坛。他们纷纷在帖子后面追加回复,一方面表达了他们对作者们的由衷赞扬,同时也表示会以这些作品为榜样,一起加入我们俱乐部。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这些网友们的热心,同时也欢迎他们尽快正式加入我们这个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摄影团体。

在本次文章开始前还需要讲的一件事情是:12月26日,就是我们PCHOME网站六周年纪念日了。在这个欢庆的日子到来之前,我们PCHOME网站推出了一系列的六周年庆祝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将会有一项目是与我们数码影象俱乐部相关的。它就是评选“你最喜爱的数码影象俱乐部会员”以及“你最喜爱的数码影象俱乐部摄影作品”活动。活动中,网友可以进行自由投票,评选出6名你最喜欢的俱乐部会员以及6张你最喜欢的曾发表在俱乐部论坛里的照片。我们会对这6名会员以及6张照片的作者予以嘉奖。同时我们也会对积极参加投票的网友,颁发一个“最具慧眼”奖。

不用多说,那么就请各位俱乐部会员以及喜爱我们数码影象俱乐部的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加入到我们这次的评选活动中去吧!本次活动将于12月1日正式开始,详细情况请见:http://www.pchome.net/6years/ 

下面正式开始本月的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作品欣赏。

Tyrone的另类华山

Tyrone

在前几期的作品欣赏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不少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拍摄的主题多样,表现手法各异,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不过也有不少朋友在给我的来信中指出,我推荐的这些作品,大多是使用专业单反数码相机DSLR或者高级传统相机在配合优质的名厂镜头后得到的产物。这些照片虽然漂亮精美,但对我们这些普通数码摄影爱好者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使用我们手里的消费级别数码相机,一没有高精度的广角镜头、又没有F22这样的超小光圈,很难拍出象样的风景摄影作品来。。。

是的,消费级别数码相机在这些方面与DLSR或者传统相机相比,的确有如此的缺陷。但是这并不是说,使用消费级别的数码相机就真的拍不好风景照片。至少,在看了Tyrone拍摄的一组华山照片后,相信多少能够改变一些大家对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看法。

《另类华山》组照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这组照片是Tyrone使用很普及的SONY F707数码相机拍摄的。

作者自己介绍“周末不远千里,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去登华山。想不到遇见华山百年不遇的大雾,整个天地就像被扣上了一个大白碗,白茫茫的一片……此时的华山就像矜持娇羞的少女一般,在我们苦苦的央求之下,才若隐若现地向我们显露她的美丽……茫茫雾气之中,拍华山竟然也需要抓拍。虽然看到了这么多另类的华山风光,但是说实话,这次还是有点失望,雾实在是太大了。在北峰还能看到一点点俊美挺拔的山色,越往上走雾越大,几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这组华山照片,画面构图精美细腻,色彩绚丽,真是相当不错的风景摄影佳作。Tyrone在熟练的掌握F707的操作以后,能够巧妙利用华山上的大雾拍摄出这组虚实结合,静动结合的作品,的确值得我们的网友们学习与借鉴。由于该系列照片颇多(共有两个帖子),我们只能选择了其中的几幅作品发表在这里。作者还在原始画面上标注了拍摄时的主要参数,网友们在观看欣赏的时候可以多加留意。

原帖地址:

http://digi.pchome.net/2002/10/21/2_26883.htm

http://digi.pchome.net/2002/10/21/2_26887.htm

康特的D7微距作品

康特

由于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本身特性,其镜头焦距范围相当广阔。从动辄10倍光学变焦的长焦镜头,到区区1厘米拍摄的超微距镜头,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给曾使用过复杂的传统镜头与机身的摄影爱好者们带来空前的便利性。曾经需要大包小包随身携带的众多镜头与机身,如今只需要一部相机就能彻底包办,不亦乐乎?

各种微距摄影作品中,又以虫草生态类作品最为常见。正因为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微距便利,所以我们论坛上类似的作品层出不穷。不过,要在如此众多的微距摄影作者中脱颖而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飞行中的蜜蜂》

《采》

《蚱蜢》

《蝶》

作为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资深会员的康特,相信不少朋友对他过去拍摄的“金鱼”照片印象深刻。他在拍摄这组作品时候说:“有不少人都说D7(美能达DIMAGE 7系列)的微距效果不好,我只想通过这组照片告诉大家,器材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用心拍,充分利用好自己所用的器材,大家都得拍出不错的照片。”

第一张《飞行中的蜜蜂》,康特使用连拍方式来表现运动中的微距效果;而第二张《采》的原始构图并非如现在的样子。康特认为构图不好,于是对照片进行了“适当的裁剪”;第三张《蚱蜢》则使用逆光拍摄,这样做“能增加透明感,色彩会感觉很通透。”;第四张《蝶》则充分利用了D7相机的手动对焦功能。

所有这些由康特拍摄的虫草微距照片,无论从构图、色彩还是动态捕捉方面都相当出色。这一方面是作者拍摄功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也是康特善于应用PHOTOSHOP等软件对画面进行了很好的后期处理的结果。在康特的这个帖子中,不少数码影象俱乐部的会员们也就微距摄影的拍摄以及摄影测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原帖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0/28/2_28116.htm

感受西藏,从博物馆开始

blowinwind

作者在开篇如此介绍:“今日下雨,于是到浙江博物馆去练习静物。周二的浙博静悄悄的,除了一群秋游的小孩。恰巧正在举办西藏文俗展,于是进去狂拍了一通。用了三角架。”

是的,就这么简单。拍摄这样的题材,就是需要在这样的秋日,怀着这样孤独的心境,在这样的静悄悄的环境下进行。太多的游人或是太多的摄影者,都很难让人静下心来去拍摄这些博物馆里静静等待了千年的佛像们。当然,作为拍摄静物,尤其是室内静物所必须的设备,三脚架是一定要用上的。突然想到论坛里的一些人一直在吹嘘自己拥有手持多少多少秒而不抖的“铁手功”,或者拍了张不见精彩的夜景照片后得意的加一句“手持拍摄”的状况,真感觉一阵寒意从脚底下升上来。

《释迦牟尼》

《天庭》

《独舞》

《向舞》

 blowinwind在贴完这组帖子的时候,特地把标题命名为“请春卷及大家砸砖”。这大概是因为他在看了我过去的一个上博摄影帖子后,希望能够与我在这方面深入探讨的缘故吧。当时正好忙着与同事们一起做某款重要相机的评测,所以只来得及帮他加了精华钻石,而并没有多说什么。今天回头来看这组作品,感觉依然很精彩。比如《独舞》,比如《天庭》。里面用到的很多摄影手法以及构思,与我当时拍摄的时候可谓“不约而同”。具体的拍摄感受,请先让我卖个关子。我会在过几天发布的《春卷谈展馆摄影》一文中做详细的介绍。

观赏提示:网友们不用太多理会这个帖子后面众多的“赞”、“太棒了”之类的好评。而是和作者一样找个安静的日子,怀着平静的心来重新观看这几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去认真体味蕴涵在画面中、雕塑里的那种灵动的神韵。

原贴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0/29/2_28225.htm

年中总结,精选MM

GT

作者自述:“GT拍照半年了,在这大半年中,摄影确实令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自已不断充实摄影知识,在此感谢好多指点我的各色友,也多谢经常看我贴子的色友们。如没有你们帮助我肯定不会喜欢上它(摄影)。

这次的人像总结,也算是小学来次总结吧。说说我风格吧,由于我是刚学摄影(2002年3月买SONY F707的)的,所以根本还没型成个人风格,现在多数都在模仿各种我喜欢的风格,中港台的风格都有。远写人像方面,我不太喜欢707的广角,所以干脆少拍。直接上大头照片。”

《模特人像》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拍标准人像照片,很常见的技巧是使用大光圈与长焦距以获得照片背景的虚化效果。无奈数码相机由于感光面小的先天缺陷,背景虚化程度远远不及传统胶片。所以,数码相机用户只有单靠拉长焦距来获得这一效果。但是,即使是类似SONY F707这样5倍光学变焦,200MM焦长的产品,也只有在拍摄模特大头照的时候有一定的背景虚化感觉,全身照基本就没有戏了。这也是GT说他“所以干脆少拍(全身),直接上大头照片”的缘故了。

如果说从传统MM照片的角度来看,这些大头照无论是从构图还是色彩、光线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同时,照片的后期制作也显得比较精到。作为一名数码摄影的入门者,GT以这一组照片作为其摄影入门的“毕业作品”,也足可以获得一个高分了。这组作品尽管前半部分显得比较单调,但无论是论坛上的摄影高手还是普通会员都给予相当不错的评价。后半部分,GT的作品开始打破大头照的格局,尝试在相机许可的范围内对构图以及模特的POSE进行突破,同样取得了令我们满意的效果。

这一组用F707拍摄的人像作品,完全可以作为新手们的人物摄影入门的样板照片来使用。我们特地把这组照片推荐给刚刚踏入数码摄影领域的众多新手们。

原帖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1/1/2_28683.htm

人像一起来

整个夏天

同样是人像作品,同样使用普通的消费级别数码相机,同样没有太多的专业灯光器材。我们来看一下资深会员“整个夏天”的人像摄影作品。

在看过众多的MM大头照片以后,突然看到这么一组作品,真觉得很有意思。照片并没有单纯的使用比较传统大头照模式,而是让模特根据拍摄场地的实地情况,自然的作出各种动作以及表情。现场应该也没有太多的摄影辅助光线,基本是依靠自然光来表现人物。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组照片中的镜头焦距以及构图也很有所突破。除了有典型的半身像以外,我们也看到了运动时的全身像以及通过PHOTOSHOP软件后期制作出的“三胞胎”效果。

《人像一起来》组照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我总觉得整个夏天拍照片时候是很用心的,后期处理照片的时候同样也是很用心的。

运用自然的场景能够让照片中的任务显得更具生活色彩,而并非一看就是那种已经泛滥的“影棚人像”效果。自然光线的应用,虽然会造成模特脸部光线的不均匀,但由于摄影者构思得当,运用准确,使得画面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与真实。如果说前面看到过的GT的模特摄影作品,是尽力为了表现模特外表的艳丽与美观。那么,整个夏天的这组人像作品,应该是更加注重于发掘模特的内心世界,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为主。

使用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朋友想学习拍摄人像,可以从GT的作品入手学习构图、光线与色彩。然后,我觉得可以上升到“整个夏天”这样,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或者通过照片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至于更上一层的人像摄影,以我现在的水平恐怕是难以触及与正确的表述出来了。

原帖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1/5/2_29459.htm

补丁词典

 patch

肯定还有朋友会记得上个月我曾介绍过的由“不高兴”网友编辑的“上海男人的普通一天”这个集子。在那个集子里,作者将一天生活中经过的点点滴滴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然后汇集成一组照片,显得相当有意思。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这组由PATCH网友制作的《补丁词典》集子。同样,这也是用一组看来很普通的照片集合而成的组图。与“不高兴”帖子不同的是,这组照片似乎更类似于纸媒体上常见的配图专栏文章:用一张图片配上一段短小的文字,或是以调侃的口吻叙述某件事情,或是通过图片与文字讽刺某中社会现象。

《补丁词典》的风格,好象是当年很流行的“魔鬼词典”的延续。整组照片以轻松幽默的笔调配合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照片(也许叫图片更加合适)来反映现代生活中所常见的某些东西。有趣、轻松,有的还略微带一点无伤大雅的讽刺意味。

必胜客:以排队促进食欲的连锁娱乐场所,主要娱乐项目是码蔬菜比赛。顺便说一句,头一回知道pizza这东西,还以为是一种比萨斜塔的土特产烙饼。

车筐自行车附件,用于盛放书包、食品、蔬菜、儿童以及其他财物。
书柜又是肚子又是脸面的东西,它的肚子里盛的东西多了,主人脸面上也光亮了起来。
电线竿子:木制,水泥柱子坚固之,或悬有老式路灯一盏(已不多见)。以之比人常含贬义,曰“你把我当电线竿子了”,实谓“把我当木头人了”。
梦龙:一种需要去掉巧克力和雪糕外皮的供收藏的木棍玩具。早先同类的木棍玩具需要满大街去捡,现在可以花钱自己舔出来,增加了趣味性和卫生程度。
蓝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一种梦想,偶尔实现一回。

不少会员在给作者的留言中发表了自己的赞赏之情。一方面是称赞作者的奇思妙想以及独特文风,另一方面也是感叹作者能够很好的利用手里的相机,把很平常的东西拍摄出不平常的味道来。

在本次的作品欣赏中推荐这一组作品,我的目的依然是想让使用消费级别数码相机的会员们把思路拓宽一点,眼界开阔一些。我们手中的数码相机,尽管从摄影艺术方面来看,画面的表现力方面的确比不上传统相机或者DSLR,但是它也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数码相机的便利性以及其单张照片的超低成本的特性。如何在玩数码相机的同时做到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数码相机的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属于数码相机特有的摄影之路,这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原帖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1/5/2_29409.htm

DIY的月亮

FlyBird

为什么这个段落的题目这么奇怪?月亮也能DIY吗?呵呵,当然不是。我们这次要看到的是具有丰富动手能力的作者,通过DIY,把数码相机与折反镜头相连接,拍摄天文(月亮)照片的例子。

根据作者FLYBIRD介绍,他的这张精美的月球表面照片是使用自己的D7I数码相机配合鲁比纳尔(俄罗斯)500/5.6折反头和PL40目镜加转接装置拍的。实际上也就是相当与在数码相机前面再增加一个望远镜头(或折反镜头),以达到超长焦距远摄的效果。对于望远镜头,相信普通的数码影象爱好者都能理解,那么什么是折反镜头呢?

《月球表面》

局部切割画面

所用器材展示

我从网络上找来一段资料,来自陈琳先生写的《什么是折反镜头》一文:

“折反镜头(Reflex)又称反射式镜头、反射远摄镜头,是超远摄镜头的特殊形式。超远摄镜头的焦距特别长(400mm以上),镜身长而重,如焦距在1000mm以上的镜头至少有500mm长,携带、拍摄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反射式镜头相当于在普通镜头的基础上加用一片中心带孔的凹面镜和一片装在透镜中心的小凹面镜,将通过镜头前端透镜折射进去的光线经过两次反射,使光路折成三段(如附图所示),从而使得镜头的长度比相同焦距的远摄镜头缩短一半左右,整个长度只为焦长的四分之一(如美能达AF Reflex 500mm f/8长度仅为118mm),重量大大减轻,拍摄、携带都显得灵活、方便,而且没有色差,像质优良(球差和其他像差都得到校正)。反射式镜头的外部特征是短而胖。”

呵呵,本段落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这个折反镜头,而是作者DIY的心思以及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而动用的这么多种手段。联想起我们论坛中也曾经报道过大家手工做相机的转接环,将相机接在天文望远镜上等等努力,真觉得DIY精神是无处不在。钻研摄影艺术,讲究画面、构图、色彩、光线固然是一种乐趣。不过象这样充分开发自己动手能力,把数码相机从硬件上玩熟玩精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原贴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1/17/2_31286.htm

按动快门前,你永远不知道将得到什么

B.Z

我一直很欣赏那些在我们俱乐部论坛中所贴出新闻纪实类作品。比如曾经引起很大反响的《六一深圳儿童福利院见闻》(玉米拍摄),拍出人的灵魂的《人民广场人物组照》(光光拍摄)以及反映行人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AGAINS拍摄)等等。

这些作品也许第一眼看来很平淡,从摄影手法、构图艺术、光影效果等方面来说也许还显得比较弱,但仔细看这些作品,你终究将会被照片里所传达的情感所打动。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表达了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所持的态度。在富士用户论坛我也看到了一张类似的摄影作品,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早上到东湖拍P,没什么收获,我就骑车转到了街道口。停好车,我随着人群漫无目的在街上闲逛。走到亚贸旁的人行天桥时,看到一个乞讨的老婆婆正在给她的小孙儿喂牛奶。当时,我心头一震,挺想把她拍下来,可是又十分犹豫(要知道在我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可是不少啊),就这样我从她的身边走了过去。我又不甘心。于是返身回去,拿出相机,也管不了什么人啦,一阵机枪扫射,起身走人!回想起来,心里还砰、砰直跳。”

或许当时B.Z只是觉得这个景象很能震撼人心,就匆匆的把人物拍摄了下来。他可能并没有时间去考虑太多关于构图、光影之类的问题,怀着紧张的心情匆匆拍了一张照片就离开了。但事实上,这匆匆一拍却造就了一张好作品。

不少会员在这个帖子后留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岁月在她的脸上写下了沧桑,看似平静的眼睛却有着无尽的哀伤。。。”;

“前一段时间上课,每晚从那里走过,都能看到。旁边就是麦当劳,总是人多,总是好吵,第一天就注意到她们,男孩很小,有一次看他在吃盒饭,眼睛很机灵的,说真的会觉得心里被什么触了一下,但至多也不过是放过去一点微不足道的钞票。。。年纪越来越大,冷漠越来越多,但是,还能够怎么样呢?”。。。等等。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认为匆匆行走的人腿中的老人形象格外突出,但身旁的孩子被遮掉总觉得不够完整。也有朋友觉得老人手里的这个奶瓶已经说明一切问题,如果有孩子形象的出现反而会画蛇添足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后来B.Z又贴出的比较完整的构图:

究竟哪一种效果更好呢?我个人更喜欢第一张人腿之间的压迫感以及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也希望能让镜头里更出现一些孩子的画面。因为这个贫困与悲哀的主体是祖孙两个人,而且老人现在所默默承受的悲哀与痛苦也许在不久后(也许是几年或只是几个月后)就会延续到现在依然无知无虑的孩子身上。

对于这两张照片,我并不希望大家太过精细的去考量照片本身的构图是否完美、艺术性是强是弱。我只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组照片,去重新回头看看我们这些身处在大都市里的人身边所能常见的另一群人,去了解或者接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心。

PCHOME数码影象俱乐部为大家提供学习和研究摄影艺术的场所,并不是想让大家都钻入所谓“摄影艺术”的象牙塔里去。会员们有一天能够依靠自己掌握的摄影能力来反映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来表现我们自我的内心世界,这才是这个俱乐部成立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原贴地址:http://digi.pchome.net/2002/11/8/5_13107.htm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