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页
的确是这样的,应该说,频率本身只能在同种架构之间进行比较,不同架构的比较,就如同说发动机的转速,一款发动机转速9000rpm,但是排量2L,估计也就220马力左右。另一款发动机转速4800rpm,排量却有5L左右,功率也能达到个250马力左右,这个时候就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不同差异。如果仅仅频率大而化之,则解决不了问题。
举这个例子是强调效率之间的差异。酷睿架构的处理器,处理的效率更高,能够同时并行处理更多的数据,加上流水线相对较短,因而频率没有那么高,性能同样出色。大体的对比应该是一款1.86GHz的酷睿处理器,能够与一款3GHz的P4相当,同时功耗更低。作为全新的产品,与老的架构相比已经没有意义。
当然,频率是数字,容易被人理解,性能到底是什么,缺乏系统而且完整的考量标准。何况,性能的东西,项目繁多,可参考价值有多少也待商榷。从市场的角度,频率的确更容易说服人们购买,主要是新旧产品交叉,两种产品同时存在,针对旧有的习惯,酷睿好像收了拳头准备再次出击一样。一旦这样的交叉成为过去,人们还将回到以频率论英雄的时代。
虽然Intel没有提供更高频率的产品,比如在服务器领域,只有3GHz的版本,但是根据我们的测试, Intel现有产品,频率轻松实现3.6GHz没有问题,并且极限基本在3.73GHz,也达到了当年P4的水平。不同的是,这款处理器的数据流更大,从而能够实现更大的数据流通,从而性能也会更好。Intel为何不推这么高频率的产品,一方面可能并不想走频率的老路,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新产品没有必要与老产品逐一对应。性能是一个方面,整体的功耗、可管理性、稳定性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比如,在1U的服务器上通过多核处理器就可以提高服务器的计算密度,很轻松就能够比得上当年的8路产品,而功耗和散热却远比8路产品低。当然,多路产品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带宽、I/O、存储等等,不是简单一个1U服务器就能完全取代的。但是,对于一些空间有限,比如无法继续管理很多产品,或者人手限制,无法管理更多机器的时候,就需要像1U服务器、8路性能的整合方案,加上现在对电脑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视,服务器也应该选用低功耗的新产品才对。
性能能有多大诱惑?
只要是没有空间要求,一些服务器用量比较大的企业,倾向使用多台服务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倾向一台服务器。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替换的问题。比如,虽然服务器的处理器和平台没有问题,如果存储设备出现问题要替换的话,计算密度越高的产品,它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任务的迁移也就成了大问题。并且它们的采购本身就比较分散,采购的产品也需要相互之间能够做冗余,单台机器太强了,反而会出现管理上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他们倾向购买多台服务器,而不是单台性能强劲的产品。这实际上阻碍了用户转向四核服务器的可能性,加上服务器性能如果不济,可以通过多台服务器实现性能替换,即便是服务器之间的性能差异达到了5%,也不会导致采购策略的变化。
因而,在大批量的采购中,单台性能不是特别重要的,服务器的体系设计和服务器的可管理性反而才是关注的焦点。另外,Intel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反而可以无视性能的差异,重新做出选择。也就是说,Intel对性能追求的功效,反而有可能让服务器的采购对单台性能更放心,从而放弃对单个性能的追求。这可能不是Intel追求性能极限的初衷。
我们的调查也表明,用户对存储更为敏感。虽然企业级存储的量已经可以拓展到很大,面对一些比较关键的应用,存储还是性能的瓶颈。同时,出现问题最多的,也来自存储系统。在2002年左右,针对Google服务器(尽管那个时候它用的是普通的台式机)的调查就表明,处理器基本不会坏,坏的最快的是硬盘,其次是内存,再次是电源这样的序列,我想这对我们的服务器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存储损坏的意义在于数据,而不在于存储本身。如果整个系统没有完善的相互备份的机制,将会导致灾难性结果。一般情况是相邻机器相互备份,这也阻碍了性能特别高的机器进入用户的采购视野。而服务器性能本身也不是其中的焦点,这实际上对多核的大规模应用会产生一些影响。如果Intel以后只生产四核甚至四核以上的产品,倒是另说。
未完,请翻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