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能漠视病毒制造者年轻化趋势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08-20 15:17:00转载

一个类似“熊猫烧香”的“小浩”蠕虫病毒,引来众多网友的愤怒声讨。制造病毒的15岁少年黑客迫于压力,终于在其博客上公开道歉,并承诺今后不再制作病毒。小浩在博客中表示,因能力有限,无法编写专杀程序,只有删除所有相关病毒源代码下载,并坦言不想和熊猫作者李俊一样,最终进监狱。

15岁,这应该是初中生的年龄,而小浩却已经具备了编写破坏力极强的病毒的能力。这种病毒制造者“年轻化”的趋势需要我们警惕,更应该让我们反思。

如果你认为“小浩”只是个案,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数字:有资料统计,我国计算机犯罪者主要是19~30岁的男性,平均年龄约为23岁,而央视《中国法治报道》则将这个年龄拉低到19岁。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的网络监管及相关法律部门的管理存在着极大的漏洞。

年轻的黑客们虽然不乏天才,但天生就会编写程序熟悉黑客技术的恐怕不会太多,他们的能力来源于网上的学习。网上几乎任何一个安全软件论坛都有专门的黑客教程和黑客工具,甚至还有大量专门的黑客网站存在,为孩子们大开“学习”之门。而我们的网络监管部门所起的作用几乎相当于“事后诸葛亮”,只在“熊猫”肆虐后行动,而没有看见充斥网上的黑客网站和病毒买卖。

而另一方面,法律部门对网络犯罪不够重视,也让孩子们完全忽略了“犯罪”的后果。由于黑客技术在经济方面的“速效”,思想不成熟、经济没来源的中学生便义无反顾地“涉黑”了。

由于学识、智力、时间的限制,很多孩子的黑客技术并不成熟,甚至剑走偏锋,所以出现类似小浩病毒这样的“怪胎”很正常。但是,因为没有专门的破解手段,越是这种“怪胎”破坏力也许会越大。

小浩决不是个特例。各大论坛上最活跃的分子往往是小浩的同龄人,当小浩因为不会编写反病毒程序而只能删除源代码时,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应该很害怕呢?

“熊猫烧香”烧得我们焦头烂额,让我们学会了重视网络安全。而少年阿浩的教训又应该让我们反思,反思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网络犯罪。依笔者之见,防范网络犯罪要从网络抓起、从法律抓起、从娃娃抓起,而不是仅仅会纸上谈兵和“亡羊”后才想起“补牢”。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