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SONY中国公司的大力协助,本站终于在H1国内正式发布之前得到了这台H1测试样机。对于这款产品,我们和广大PCHOME网友一样既兴奋又同时在心头保留着一些悬念。
具有悬念的最新长焦机型
喊了好多年“单反普及”、“DSLR入门”,今年各家大厂终于把这喊了多年的口号给实现了。几家传统大厂颇为卖力的推出入门级别DSLR产品,套机价格一路走低,最后终于引起数码相机市场格局的大转变。受到影响最大的是高价的传统消费级别的旗舰DC产品,由于面对DSLR套机消费旗舰们无论在性能与价格上都不具优势,因此市场表现相当疲软,计划中超过800万象素的新品拖了两年多到现在也没有出现。
不过DSLR的走俏对消费级别DC的影响也有正面的。比如在大家都背上沉重的单反以后,开始重新怀念起当年用小机器一机走天下,想拍就拍的日子来,于是几乎所有的DSLR用户都打算再给自己配个轻薄点的小DC做备机随身携带。与此同时,DSLR的长短镜头组合也着实令人烦恼——高级大光圈的镜头价格昂贵,大变焦镜头画面品质又不可靠,而身边背着长长短短几个镜头用起来还要换上换下的真的非常不方便。这个时候,消费级别中的那些超长焦DC们(一般变焦比要在10X以上)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之中。
消费级别的超长焦相机往往有以下几个特性:1、变焦范围巨大,这些产品往往都能实现从广角到长焦的焦距覆盖,10X 12X的变焦比让DSLR镜头相形见绌;2、光圈明亮,由于消费级别DC的感光元件比较小,因此这些相机的镜头光圈都可以轻易的在广角端达到F2.8甚至更大,而在长焦端的最大光圈也不会小于F4;3、价格适中,这类机型的总体价格大抵在3-4千元左右,不但远远要比DSLR加镜头的组合廉价,而且也远低于高端消费旗舰产品;4、性能完备,这些相机一般具有500万左右象素以及全手动曝光控制功能,既可以满足普通家庭拍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部分摄影初学者的入门学习需要;
正是拥有以上几点个特点,不少暂时无意购买DSLR产品又不喜欢功能过于薄弱的轻薄DC的用户都愿意选购一台消费级别的超长焦DC作为自己数码摄影的入门相机,而部分已经购买DSLR产品的用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希望能再选购一台这样的产品作备机使用。
对于DC厂商来说,带有大变焦能力的超长焦DC既然有这样大的购买潜力存在,那么不断推出这类产品也是顺理成章的。尤其是对一些没有传统光学底子的DC厂商来说,由于它们基本没有生产DSLR产品的可能性(没有成熟的机身与镜头群支持)而消费级别旗舰DC市场表现疲软,因此更有必要大力推广大变焦DC来抢占数码相机的中端消费市场。
我们已经知道松下很早就已经推出了超长焦的FZ系列数码相机产品,柯美有著名的Z系列超长焦机,而传统大厂佳能与OLYMPUS也有IS与UZ两大长焦系列。此外,类似FUJIFILM,KODAK,CASIO等企业也有类似产品。但是,作为数码相机行业的巨头之一,日本SONY公司在多年前曾推出过一款10X变焦的古董机型(FD97)外就一直没有再发布过新的超长焦DC产品。正当我们为SONY一次次放过超长焦DC热潮而疑惑与惋惜的时候,SONY突然于今年2月的美国PMA大展上发布了该品牌的最新款超长焦DC产品——CYBERSHOT DSC-H1。详细情况请参阅本站于今年2月在美国PMA现场发回的相关报道。
感谢SONY中国公司的大力协助,本站终于在H1国内正式发布之前得到了这台H1测试样机。对于这款产品,我们和广大PCHOME网友一样既兴奋又同时在心头保留着一些悬念。说兴奋是因为在等待多年以后我们终于看到消费DC市场的领导者推出了超长焦DC产品,而悬念则是在我们看了H1的技术参数后产生的:
没有使用蔡司镜头的H1画面品质究竟会怎样呢?
SONY在H1上使用的SUPER STEADYSHOT防震功能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2.5英寸11万5千象素的巨大LCD在使用上是否能够满足大家取景和照片回放的需要?
仅仅采用2节AA电池供电,H1是否会有明显的电力供应问题呢?
。。。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整体机型
我们来看一下H1的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吧,还是先从机身总体外观与重量开始说起。很多朋友都说H1怎么看都好象是几款产品的综合体,比如机身左侧面看起来有些像KODAK的DX7590和Z740,而右侧似乎又和柯美的Z系列有几分神似。事实上我们认为H1的外观造型的确与其他品牌的同级别产品有相似之处,而这样的造型设计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却能保证用户取得良好的手感并方便设计师合理安排机身按键。
H1的机身大小与柯美的Z5,松下FZ20差异不大但总重量在加入电池后达到460克,因此拿在手上还是比较压手,并没有太过轻飘的塑料感。机身大部采用塑料材质,镜头外沿则为金属质地。从整机工艺上来看,H1表现一般,模具接缝略微明显了一些。由于SONY对本机的定位在中端,因此这样的机身工艺水平也已经基本符合我们的要求。
H1机身正面没有太多的部件,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手柄上的拨盘以及镜头侧边的辅助对焦灯孔。本机并没有采用SONY高端机型上的激光辅助对焦系统,而是采用了更为传统普及的橙红色光线辅助对焦灯。我们发现在一般情况下,该辅助对焦灯能够比较好的帮助H1迅速完成AF动作,但当H1镜头前加上转接环和遮光罩后,辅助对焦灯光会有部分被它们阻挡掉。
H1的内闪具有自动弹出功能,在自动模式下用户半按快门相机就会根据环境光线条件决定是否弹开内闪。当然,用户也可以手动将内闪拉起(并没有独立的内闪弹出按键),这个设计也与柯美DC的内闪非常近似。本机内闪弹起的非常高,与镜头距离遥远,即使不打开防红眼模式,H1也不太容易拍摄出红眼人像。
H1机身右侧面上有明显的12X光变以及CYBERSHOT的标记,国内行货版本的H1在这个位置上还有一张带有“SUPER STEADYSHOT以及2.5‘LCD”的黑色贴纸。在其后,我们可以看到相机的AV输出端口以及USB口的保护盖板,下方则是相机的扬声器口。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镜头
我们已经在第一页中谈到了H1的一大悬念就是本机的实际画面品质究竟会如何。而造成这个悬念的原因就在于SONY并没有在H1上使用其得意的“蔡司”镜头,而只是一枚字面上看来非常普通的“SONY LENS”。
有媒体的朋友猜测H1之所以不使用蔡司镜头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我们认为实际上蔡司(实际是SONY控制的镜头厂商)并没有设计开发过这样的大变焦比超长焦镜头。过往的使用经验也告诉我们,SONY的非蔡司头画面表现事实上并没有与打有“蔡司”标记的镜头差太多,H1的实际画面表现并不应该靠镜头上有没有“蔡司”的标记来判定,一切都要靠实际拍摄样张来说话。
我们在PMA的报道上曾说到H1的SUPER STEADYSHOT为电子防震技术,但这其实是错误的。H1采用的是移动镜片(SHIFT LENS)方式来补偿画面的抖动。根据我们得到的H1开发资料,整套SUPER STEADYSHOT(超级光学稳定器)的工作过程为:
1、陀螺仪震动感应器感受到机身震动;2、震动信号进入过滤放大器;3、新真实影象处理器对震动信号进行运算并得出镜片补偿运动所需距离;4、驱动电路带动SHIFT LENS移动以确保成相。
H1也提供全程防震以及半按快门时开始防震两种工作模式,我们强烈建议H1用户使用第二种模式而为H1节省更多电力。应该说,SONY在重新发布的第一款超长焦相机上就使用了光学防震镜头的确是令人高兴,对于该镜头防震功能的实际表现我们将在后面的样张分析中进行解说。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机身其他部分
H1的机顶部分上最引人注意的是类似V3使用模式拨盘。除了常用的A/S/M/P外,SONY也将各类场景曝光模式结合到这个不太大的拨盘上,最终结果造成模式拨盘多少显得有些拥挤。在模式拨盘前方为对焦点控制按键以及拍摄模式选择按键。
本机机背上的2英寸半大小LCD的确相当引人注目,该屏幕无论在亮度还是流畅度色彩等诸多方面的表现都相当不错,即使是在强烈的阳光下我们也能比较清晰的看清楚取景画面。但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块屏幕的象素仅有11.5万,对比这样巨大的显示面积,我们只能说画面的细节表现的确很一般。该LCD屏幕的规格实际与SONY家用的W系列相同,而远低于时尚T系列的23万象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SONY对本机的产品定位。作为一款超长焦DC,本机也采用EVF取景器。这块EVF内的LCD象素同样是11.5万,视觉效果不错,唯一的缺憾则是画面偏小了一点。在H1 EVF的下方我们可以找到屈光度调节滑块,这个功能在其他品牌的某些型号会被省略。
本机机背上的其他按键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地方,基本与SONY其他系列产品类似,而值得注意的是LCD顶部的防震功能开关按键。H1的防震功能在默认状态下是常开的,而用户可以在光线充足或者不进行望远拍摄的情况下依靠这个按键把防手震功能关闭。当本机的防震功能打开时,LCD屏幕上并没有任何参数显示,而此功能关闭后画面上则会有防手震OFF的提示以防止用户因忘记的将防手震功能重新打开而造成某些场景拍摄的困难。
外观设计与相关特性 配件
H1在机身底部采用了SONY相机常见的两段式电池/存储卡仓盖。用户可以只单独掀起存储仓盖或者继续掀动铰链,直到完全打开电池仓部分。机底三脚架接口为金属材质。
本机在配件方面的情况如下:
本机采用MS记忆棒为存储介质,目前SONY记忆棒的价格一路走低,大容量版本也逐渐能被大家所接受。考虑到H1的5百万象素与VGA格式的动画拍摄能力,我们还是建议H1用户至少选择512MB以上容量的记忆棒产品以满足拍摄需要。在高精度模式下,我们的1GB SANDISK ULTRA记忆棒大约能拍摄不到400张照片,而使用普通精度则可超过700张;精细模式下的VGA动画可拍摄12分钟,标准精度下的VGA动画则可连续拍摄45分钟;另外H1还带有分辨率为160的网络视频模式,使用1GB容量记忆棒则可连续拍摄超过12小时。
本机采用两节AA电池供电(包装内带有两节可充2100毫安原装镍氢电池),我们一直很担心H1的电力表现,会不会仅仅只拍摄几十张照片就电力告尽?SONY另外一款采用2节AA电池供电的相机W1可以连续拍摄300张照片,而H1的12X光学防震镜头会加大电力的消耗。根据我们的实际使用,这两节2100毫安原装电池供我们前后拍摄了170多张照片,而另外两节三洋2500毫安电池则让H1支持拍摄了210张照片(满电,1/3使用LCD,其余时间采用EVF,基本不使用闪光灯)。这个成绩来自于我们25日携带H1前往上海动物园外拍的过程中,由于拍摄过程是间歇性的,因此如果是连续不断按下快门的场景(比如展会),H1所能达到的可拍摄张数应该还会更多一些。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基本无须为H1的电力供应产生担心。对于用户的日常拍摄,我们只要准备两组四节大容量镍氢电池就可以满足一整天的拍摄需求了。
以下是H1包装盒内的另外一些配件如连接电缆、充电器、说明书等。本机机身内带32MB的存储空间,因此包装内没有付送的小容量存储卡。这样的设计目前也越来越流行,毕竟这样内建内存的设计能让用户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用上厂商付送存储空间。
H1包装内另外带有镜头盖与镜头转接环以及遮光罩配件。这些配件不但方便了用户为H1转接附加镜头和安装UV镜片,同时也更有效的对H1开机后伸出的镜头提供保护。
当然,在安装了这些配件之后,原本看来还算小巧的H1顿时变的“威猛”起来。同时,延伸的转接筒身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好的H1双手把持手感,下面就是我们的编辑把加上镜头配件后的H1拿在手中的实物照片。
菜单功能简单介绍
H1的操作菜单无论从布局还是内容实质方面都与其他SONY数码相机类似,我们这里提供部分菜单的截屏。首先的这两张图片分别显示的是在按下相机顶部的对焦点切换按键后的屏幕对焦点移动情况以及按下DISP键后的相机屏幕显示变化。有网友在本站H1的产品库中提问本机是否具有实时的曝光直方图显示,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两张图片中得到肯定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SONY相机的自由对焦点选择非常好用,用户可以通过机背上的十字按键自由的让相机对画面中的任意一点进行快速精确的对焦。这个功能在我们使用三脚架拍摄微距时(如我们的荷花外拍)非常有用。
本机的视频拍摄菜单画面。VGA分辨率的视频拍摄效果已经可以和常规DV产品媲美,但本机在视频拍摄过程中不能进行变焦操作(在开始拍摄前可以预先变焦),这一点的确叫人感到遗憾。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都具备拍摄时的自由变焦能力,视频拍摄的实用性就要大多了。
这个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相机的拍摄功能菜单与机身设置菜单的情况。由于本机具备全手动控制能力,因此在设置选项还是相当齐全的。H1在感光度方面相对同时期推出的其他品牌DC比较保守,ISO64-400的感光度配合光学防震镜头应该可以应对绝大多数的拍摄环境。
在机身设置菜单中,用户可以设置开启2、4X数码变焦功能。以我们的实际应用,12X光变镜头配合2X的数码变焦后的画面品质还是可以接受的,4X数码变焦后的48X画面因为细节损失严重就没有太多实用价值了。
以下是本机的菜单模式切换画面与回放菜单。这里并没有太多可以介绍的内容。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一
不少网友在给我们的来信以及QQ留言中表示相当关注H1的ISO噪点控制能力,因此我们就把样张分析的第一部分内容让给ISO测试。
以下是我们使用H1在不同感光度下拍摄的同一场景。我们可以发现,H1的画面细节风格与一些因追求锐度而使得画面出现颗粒感的DC(OLY与KM为代表)有所不同。同时,相比以画面纯净度见长的CANON产品,H1的画面也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单色色块现象。对H1的低感光度照片,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在画面中有隐约的红绿两色杂讯存在。当然这样的画面我们还是可以总体认为是比较干净稳定的。事实上,我们考虑到H1所具备光学稳定镜头,建议大家尽量使用这两档感光度。
ISO64、100
从ISO200开始,画面中隐藏的红绿杂讯已经相对明显,同时画面中的单色块部分也开始出现了碎片花纹以及比较明显的颗粒感。但是,我们必须指出这样的画面杂讯以及颗粒感也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相比H1的几款其它品牌竞争对手,本机在ISO200下的画面表现毫不逊色,且还要略优于某些产品。尤其是在ISO200下的画面表现效果在同级别产品中令人惊喜,我们相信这样的表现与H1使用的“新真实影象处理器”有密切关系。 SONY内部资料宣称该处理器比前代提高了20%的降噪能力,看来并非虚言。H1在ISO400下的画面颗粒、杂讯已经非常明显,而画面细节的损失也很显著。我们认为本机实用的最高感光度依然在ISO200上下,ISO400还是尽量避免使用为好。
ISO200、400
我们在拍摄H1的测试样张之前实际已经使用本机进行了一次上海动物园的外拍。当时这些照片大部分采用的是长焦端拍摄,以标准精度存储。我们已经在《春卷看照片》栏目以及本站数码影象俱乐部论坛内发表了这次外拍的报道文章。
文章的地址是:http://article.pchome.net/00/05/80/08/?31,
论坛帖子的地址是:http://digi.pchome.net/2005/6/26/2_144781.php
以下是本次外拍中部分照片的原图连接:
在我们的这次外拍中,H1所具备的超级光学稳定器发挥了相当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使用长焦端拍摄时,由于我们采用了半按快门后启动防震机制的设置,原本在LCD中晃动不已的画面在半按快门瞬间变的稳定起来。尤其是原先画面中那种不规则的颤动变成了有规律且缓慢的移动(受到手部姿势的影响,很难得到完全静止不动的取景),而在开启防震后的长焦拍摄成功率的确远远高于未开防震功能的相同场景照片。
尽管没有精确的测试结果,但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H1超级光学稳定器的效力相当出色。以我们的实际使用感觉来看,H1的超级光学稳定器在防震性能上应优于松下的O。I。S技术,与柯美的AS CCD技术效力相当。尽管在稳定性感觉上还略输于采用CANON IS技术的产品,但总体差异的确已经相当小,SONY第一次在DC中采用超级光学稳定器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叫人刮目相看。
实际拍摄样张与感受 二
我们来看一些采用H1的精细模式保存的拍摄样张,从这些照片中应该可以了解到本机的画质水平。
我们认为H1在画面细节的还原方面显得中规中矩,既没有太大的出色之处,同时相比其他品牌的同级别产品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画面中心部分的成像水平比较好,能够相对细致的表现出砖墙以及枝叶的细部特征,但在画面边缘尤其是四角上出现了一定的品质下降。总体来看,H1的画面解析力表现很平凡,镜头边缘部分有较为明显的紫边现象。相比同级别的产品,我们认为H1在细节还原与解析力上基本与CANON S2IS相当,略优于Z5与FZ20,在超长焦相机中算表现不错,但与SONY的3X光变的高级机型还有明显差距。
这样的结果应该与H1使用的SONY LENS以及背后的1/2.4规格小CCD不无关系。
H1色彩方面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总体色彩还是比较明快且没有明显的某种色彩过度夸张现象。过往SONY相机在色彩方面给人的印象总是比较艳丽甚至有些过分,但今天H1的色彩控制还是做的相当不错,在蓝绿色还原上尤其悦目,而对红色的控制不过不失,我们基本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H1在长焦端下的画面品质较广角端有一定的下降,但整体差异不是很大。我们下面有两张同一景物采用不同焦距拍摄的样张。左侧的这张花朵采用广角端+微距模式拍摄,而右侧则使用长焦端进行特写。尽管画面主体表现差异不大但背景的虚化程度的确非常不同。我们建议H1的用户能够多多利用长焦镜头的特性,拍摄出与以往3X变焦相机不同效果的照片来。
本机的快门延迟相当微弱,进行某一运动场景的抓拍不成问题。不过,由于本机在高分辨率下仅能达到0.7FPS的连拍速度,因此可能对连续动作的还原有些困难。
总的来说,我们对于H1的评价为:
1、色彩还原良好准确,ISO噪点控制不错
2、画面细节表现一般,解析力中等,在超长焦机中同比表现不错,但依然弱于更高级别小变焦比DC,镜头边缘有色散和紫边
3、长焦端品质相对良好,特写能力较强
4、机身布局合理,镜头防震功能表现出色,电力、LCD显示水平中等。
对于H1的最后一点悬念
解决了防震、电池、画质等等悬念之后,我们对H1的最后一个疑问就是价格了。到本文发布时为止,SONY中国公司还没有能够给我们一个关于H1的确切上市价格。不过,根据多方面提供的消息,H1的国内行货价格将不超过4千元人民币。
那么如果这个价格属实,SONY DSC-H1在市场上的前景又将如何呢?
目前市场上有几款产品会对SONY DSC-H1造成直接威胁?统计一下,大概有如下几款产品:
1、CANON S2IS
2、KONICA MINOLTA Z5
3、PANASONIC FZ20
另外,其他几家厂商也有超长焦DC产品,但由于不具备光学防震功能,因此在长焦端的应用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限制,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以上这三款产品中以CNAON S2IS的画面品质最为出色(尽管同样存在高ISO噪点强和紫边问题),而其他几款产品的画面解析力则相对弱一些,不过也差距不远;在机身设计方面几款产品各有特色,SONY H1是其中唯一具备2.5英寸大屏的,而S2IS在防震方面表现出色,FZ20则在机身工艺与重量方面更胜一筹。
那么看看价格:目前S2IS要价超过4100元,是几款产品中最高的;FZ20价格在3950元左右,相信将会和H1的上市价格相当,两者基本不分高下(FZ20使用的SD卡价格比H1低一些);Z5无疑是几款产品中最具性价比的,目前只卖3200元不到,几乎与其他几款产品不在同一级别上。
综上所述,由于H1定价相对适宜(以预计的四千元以下计),机身性能与画质不弱(同比其他三款产品)外加上SONY品牌的巨大号召力,我们对于SONY H1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