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情的《山居秋暝》

互联网 | 编辑: 2007-10-08 14:30:00转载

 多年来,马迪老师立足于“风、雅”两条线,为中国笛坛留下了不少得意力作和传世之作,也基本形成了马迪笛曲的特色体系。1999年马迪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山居秋暝》创作的同名笛曲,可谓之是一曲“雅”的代表作,通过似笛非笛,似箫非箫的幽美笛声,展示了古诗中的深遂意境和作者本人的悠然幽情,让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
    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高纯华送我一本马迪编著的笛子基础教程,上面就有笛曲《山居秋暝》,可我一直没有在意。今年马老师的得意弟子蒋宁到南京来,我才搞清楚杭州电视台李天琼导演拍摄的经典专题《墨竹》,与台湾琴园林谷珍团长出品的长安笛韵CD中的《山居秋暝》,是同一个作品两个名字,而教程上注明的大G调笛演奏的《山居秋暝》,到了CD上实际是用大F 笛演奏的,到了专题片上又是用弯管笛演示的。这些也许就成了我对旷世力作《山居秋暝》走眼的一点借口了。
    我常在午睡时按一下循环键听《山居秋暝》,任凭那远离闹市,超凡脱俗,空悠涌幽的旋律,娓娓道来把我带入幽美的梦境!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当人领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浮尘世事不粘不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刹那的永恒。《山居秋暝》中那时明时暗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月光,若隐若现的泉水,是大自然审美体验的极致。受这样的幽情感染,诗与曲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对应着舒展开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马迪用贴胶布的大笛,仿箫声发出“52”上滑音,跟着回声般的“525252”,一下子就把空幽的音乐形象坚立起来了。接着他边吹边唱,推出了“笛音加喉音”的4度和声,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紧接着马老师运用了左右手“交替颤音”,如同在空旷宁静的山野中,一群欢舞的蜜蜂随风而去,其声显得格外逼真,马迪用笛乐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空灵、古扑的山野风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悠明净的自然美啊!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和谐统一,马迪禁不住用抒情的慢板,展开了《山居秋暝》递进的悠长旋律。随意挥洒,悠然自得,不加雕饰而幽情如泻。 可谓看王维的诗:诵之为诗,着壁成画,赏心而悦目;听马迪的曲:诗画交融,流动音画,养心且悦耳,都能充分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在这里,马迪用笛乐把死的写活了,把静的吹动了,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古人和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一“喧”一“动”, 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将洗衣女的音容笑貌及莲花的颤动、渔舟的飘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也从反面衬托出他们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里速度开始加快,表面平静内心涌动,不觉从低八度到高八度。最后心潮澎湃激动不已,“252525”加颤音2,“151515”加颤音1,“353535”加颤音3,而每个颤音马迪都加上了强烈的“马氏”特有的气振音,就像“归浣女”一次次兴奋地把水泼出去,掀起来似的感觉,最后水流入溪,在一连串的16音符的快速涌动下,又归于幽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芳菲的春天已然过去,就让它去吧,眼前这秋天的情景,不是一样的让人沉醉吗?作者对美好的自然景色独具慧眼,一往情深,而且还一反常情,认为即使春芳消歇,也不要紧,秋意比春色更为迷人,同样使人留恋。笛曲在这里再现了主题,曲径回转,“明月、苍松、清泉、翠竹、青莲”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是一支恬静优美的幽情曲,让人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这时笛曲又出现了一个新技法“煞气”声,一种压抑不住爆发般的感觉,反映了曲作者对诗作者幽情的新认识,“以寂为乐,乐而归隐”是不得已的,只要世道澄明,心中才敞亮,才能真正做到无挂无牵,无缚无累,悠然自在啊!
    好诗配好曲。诗坛上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王维为诗佛。在争妍斗艳的盛唐诗苑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传诵不绝,实在是山水诗中的精品。 而马迪无疑是继赵松庭、俞逊发后最有影响力的“笛佛”,他的《山居秋暝》笛子独奏曲,突破传统,超凡脱俗,适用性强,不但弯管贝大C笛吹起来效果最好,大F 、大G演奏也可达到其效,近来我用大降B笛吹,幽情的感觉同样妙不可言。在技法上《山居秋暝》运用了“无膜低音大笛”;吹唱“4度和音”;蜂飞“交替颤音”;急速“马氏颤音”;尺八似“气煞”音;递进似“旋律出新”六大新技法,实在是《秦川抒怀》后的又一首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啊。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更多新闻点击

更多网友讨论请到论坛>>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