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密试小灵通3G捆绑运营 遭质疑

互联网 | 编辑: 2005-07-14 00:00:00转载

对于小灵通和3G的融合捆绑,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些厂家在炒作的课题。

对于小灵通和3G的融合捆绑,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些厂家在炒作的课题。

表面看来,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冠华大厦跟周边的写字楼并没有什么区别。作为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办公地点,它甚至显得过于冷清。

而来自中国电信内部的消息称,研究院正在秘密进行WCDMA和小灵通的融合和捆绑实验,并且已经利用已有的室内分布系统,完成了WCDMA和PHS系统对冠华大厦7、8、9层的覆盖。

在6月29日闭幕的“中国3G国际峰会”上,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向本报透露,目前正在进行的WCDMA和PHS联网测试项目由研究院无线网络规划研究室负责,但赵没有透露整个测试的进展以及中国电信在商用化方面的计划。

7月5日,研究院在内部网页和智联招聘网同时发布招聘信息,共列出包括3G无线接入、网络切换、网络技术支撑以及小灵通网络规划与优化等近20个职位,而对应届毕业生则一律要求硕士毕业以上。

UT斯达康两年前建议

据了解,研究院开展WCDMA与PHS联网测试共分三步:

第一步是利用现有系统实现PHS与WCDMA的语音和短信互通,根据现有设备,WCDMA系统需要增加SMSC平台,WCDMA与PHS系统间需要设置互联网关;

第二步,WCDMA把基站替换为一个小基站,PHS系统完成数据接入业务的调试,实现PHS与WCDMA数据业务互通,WCDMA搭建完整的业务平台(MMS、SMS、WAP、Streaming等),实现与PHS彩信和视频互通;

第三步,根据研究进展,对WCDMA系统进行R4升级。

但负责该测试项目的研究院无线网络规划研究室主任孙震强不愿就此发表评论,“等过一段时间吧,也许3G牌照发放下来之后,再说更合适。”

此外,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无线通信研究部副部长曹磊承认,该院对“移动和固定融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小灵通和3G的融合,但“目前谈此研究还比敏感”。

网通研究院副院长唐雄燕和工程师张辉则告诉记者,网通目前重点还是放在小灵通的传统业务上,比如基于小灵通的一些潜在创新业务的开发等。“但网通也面临转型,我们一直在关注小灵通和3G融合的技术发展,但还没有上升到实验测试的阶段,具体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张辉表示。

“事实上,我们两年前就对电信和网通提出过这方面的建议。”UT斯达康3G产品管理部高级经理黄力告诉本报记者。

黄表示,从2004年开始,固网运营商业务受移动用户分流很厉害。

黄称,当时运营商还认为小灵通和3G的互相干扰问题更重要,都在上面做了很多研究,但直到现在,大家对3G到底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都没有达成统一,“跳来跳去跳不出语音服务的圈子,看不到‘杀手级业务’,3G实现的还是2G的业务,所以后来3G和小灵通干扰的研究也就停下来了,运营商将精力更多地放到了开发3G业务,寻求创新服务方面。”

“现在,3G牌照还没有发放,谈小灵通和3G的融合当然不合适。”黄表示。

黄透露,UT斯达康位于深圳的系统研发中心一直在做小灵通和3G的融合研究,在核心网融合方面,目前二者已基本可以互通;在终端方面,位于上海的3G手机研发中心,一直在做小灵通和WCDMA的双模手机研究,目前已经能提供成熟的双模手机终端产品。

向BT学习

事实上,今年初刚从中国移动调至中国电信担任总裁的王晓初,在中国电信内部工作会议上就明确表示“中国电信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转型”——从传统的“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而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移动业务对传统固话业务的侵蚀。王晓初表示,随着3G临近,“中国电信将努力重新进入移动市场,争取3G业务”。

“固网和移动融合是全球所有运营商和系统设备供应商都非常关注的话题。”ITU(国际电联组织)秘书处代表杨晓雅也表示。

杨告诉记者,目前国际电联第19组专门从事3G、超3G等移动通信研究,从2004年1月开始,该组已经专门开始研究固定网和移动网融合的问题。“小灵通作为中国市场特殊的产品,基于其介于固定和移动之间的业务特点,从其开始做和3G融合捆绑的实验是情理之中”。

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们都已经开始加强对“移动固网融合”的战略评估,一些已经实现了融合,如法国电信与Orange合并、英国电信在英国Vodafone的移动网络上以MVNO形式漫游、德国电信旗下同时拥有T-Com(固网)和T-Mobile(移动)两大业务部门。

而对于中国电信来说,现成的例子就是英国电信(BT)的转型。

1999年,英国电信推出One phone服务,试图将固话和移动整合。具体是当用户在家时,将所有通话转至BT的固话网络上;当用户外出时,通话就转至移动网络上。尽管由于家庭固话比移动电话低廉得多而具有成本优势,但这项服务最后仍以失败告终。BT认为是公司为该服务特别开发的终端不尽如人意导致失败。

在总结教训之后,2004年3月,BT又启动了“蓝色电话”项目。用户可以使用单个设备在固定与移动网络间无缝切换,通过有保障的覆盖和更低的总体支出,提供比单独的固定或者移动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BT将该业务的拓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4年3月至2004年底,主要工作是验证室内环境下Bluetooth的话音质量;第二阶段是2005年初,目标是在Bluetooth手机上实现以SMS为主的非话音业务;第三阶段则在2005年第三季度前结束,目标是实现手机在Bluetooth AP与GSM网络间的平滑切换。

去年初,BT又公布了“21世纪网络计划”(即21CN战略)白皮书,加强下一代网络的融合和多媒体通信服务。

“我们是一眼都不敢眨地看着BT的转型。”中国电信科技管理部一官员告诉记者,“BT的每一步发展是中国电信决策的重要参考,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电信已经提上日程。”

但与英国电信不同的是,中国电信在获得3G牌照后,不光要考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融合,还要照顾到5000多万的小灵通用户。因此,具备一定“移动”特性的小灵通被安排与3G捆绑运营,尽在情理之中。

争议还在继续

但小灵通毕竟不等于完全的固话。固网运营商似乎也不愿意强化它的作用,从诞生到现在,小灵通一直没有停止过面临争议和怀疑。

而对于小灵通和3G的融合捆绑,中国电信集团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些厂家在炒作的课题。他表示,从技术的角度看,小灵通只是一种无线市话技术,从体制上就不是蜂窝移动通信体制,不仅难以过渡到蜂窝移动通信,更别说过渡到3G,正统的GSM蜂窝移动通信也不可能平滑过渡到3G。

“一个TDMA/TDD制式的无线市话技术怎么可能平滑过渡到一个CDMA/FDD制式的3G蜂窝移动通信呢?两者在无线体制上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根本不可能实现平滑过渡。”韦乐平表示,即便在核心网方面,也不是简单就能实现平滑过渡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最多可以说业务上可以共存,尽管两者的业务平台和体系架构不同,但有些业务有可能实现跨平台提供”。

而对于一些小灵通厂家大力宣传的WCDMA/PHS双模手机,韦乐平表示,如果说靠WCDMA/PHS双模手机实现两种制式的某些业务的互通就算融合,那么世界上任意两种无线制式都有可能融合,这只是两部手机在物理上集成在一起而已,公共部分很少,业务发展策略不清,自己分流自己的业务量,“当然,WCDMA/PHS双模手机在3G发展初期,可能会发挥一些作用,但不大可能成为主流应用模式,反而有很大经营风险。相反,GSM/WCDMA双模手机倒是未来3G发展的必备形式”。

而UT斯达康中国公司董事长吴鹰显然不这么看,他表示,WCDMA在刚建立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盲点,小灵通却能很好地补充这些盲点。另外,就电信网通来讲,要去抢移动、联通的用户非常难、成本巨大,而抓住用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小灵通用户通过双模逐步转化到3G。

“电信和网通肯定会拿到WCDMA的牌照,只是两家共建还是各建一张全国网的差异。”吴鹰表示,“在3G时代,WCDMA和小灵通的互补将成为3G的独特武器。”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