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且全能! 家用数码相机发展趋势谈

互联网 | 编辑: 胡斌 2007-10-23 00:30:00原创 返回原文

不同于胶片相机超过百年的发展史,现下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数码相机,出现时间其实并不长。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话,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在1969年研发CCD成功,应该算是整个数码相机产业的原点。正是凭借这个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魔术师”,人类首次看到了摆脱胶片实

呈井喷式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

不同于胶片相机超过百年的发展史,现下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数码相机,出现时间其实并不长。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话,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在1969年研发CCD成功,应该算是整个数码相机产业的原点。正是凭借这个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魔术师”,人类首次看到了摆脱胶片实现拍摄的希望。只是,这个希望的实现过程多少有些漫长,直到26年后的1995年,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数码相机Casio QV-10才宣告诞生。其320×240的解析度,25万像素CCD,无内置闪光灯,配备2MB记忆体的性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近乎玩具。而这也恰恰与当时人们对“数码相机”的看法不谋而合,只是,谁又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照相器材由胶片到数码的转变就完成了。

 

从日本影视器材工业协会(Camera & Imaging Products Association——CIPA)最新公布的2007年6月数码相机生产出货统计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数码相机整体的生产实际成果已经达到了754万台(是前一年同月的129.6%,下同)、销售金额1,272亿日元(119.6%)。这其中国内出货量达到86万台(133.9%),销售金额218亿日元(136.6%)。且国内数码相机出货台数在过去12个月内更是呈连续上升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佳能、尼康等业界巨头早在2006年初就已经完全停止了胶片相机的研发,宣告全面进入数码时代。此后不久,几乎所有的影像厂家也都开始大幅削减传统胶片的运行成本以增大数码影像方面的投资。可以说,无论市场表现还是厂商举动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便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整个数码相机市场的前进速度依旧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前景乐观。而这样一个上升态势明显的朝阳产业,其产品未来走势如何无疑值得探讨。

何谓家用级数码相机?

迫于时间及篇幅上的限制,本文将仅就家用级别数码相机的范畴,来谈谈其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供读者参考。首先我们来看家用级数码相机的定义,其实白话点理解就是普及型数码相机,或者大家都买的起用的起的相机产品。诸如柯达最早在中国市场跌入3000元的100万像素机器Kodak DC215,以及此后为用户熟知的富士FinePix、索尼T、理光R等经典系列都属于这一范畴。而就目前来看,价格低于5000元,具备完整拍摄功能,可以看作是家用机型的一个共通特点。06年后,部分入门单反产品也已经可以包括在内。但考虑到想要实现消费相机上常见的广角、微距、或者一镜走天下,花费个二至三倍于机身的价格购买镜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这里也就不做过多讨论了。

后像素时代

其实家用级数码相机(后文简称数码相机)的发展总是被我们习惯性的分为两个阶段,像素与后像素时代。其时间分割线约在2004年前后,在此之前的产品由于起始像素低,往往百万上下的像素提升就能获得可观的画质提高,所以一定时间之后,“像素越大,画质就越清晰”的误区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而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厂商们不约而同的在像素上大做文章,一时间,买相机问像素成了数码相机购买指南的头条。

然而事物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如同CPU的频率之争不可能无限继续一样,当数码相机的像素提升至600万乃至更高后,消费者逐步认识到单纯的高像素并不会带来想象中的高画质。
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提升像素大多是在感光元件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如此一来单个感光单元的面积被缩小,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和感光能力,成像的质量自然就很差了。再加上一些“插值”造就的伪像素相机,使得用户最终厌倦了这一无聊的数字游戏,可笑的纯像素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时至今日,尽管数码相机的发展中仍然包括像素的稳步提升,但早已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大尺寸LCD、防抖性能、外观造型、变焦倍数等全新买点的加入,使得整个数码相机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而我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作数码相机的后像素时代。

小而全 综合实力决定成败 

其实从05年到06年的两年时间里,数码相机的卖点变化虽然很快,但却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绝大多数时期似乎用户会关注某个特定的性能多一些。不知道是受厂商宣传抑或此前像素比拼的影响。例如索尼T系列引发的2.5英寸LCD之争,06年的光学防抖与人脸识别,以及10x乃至15x长焦相机,各阶段的热点都有所不同。

似乎我们的消费者还是缺乏自己的思考,容易跟随厂商的脚步走。而不少朋友也据此推断说:今后数码相机的发展是大屏幕或者触摸屏的天下、抑或体积优势才能够演化成最终的市场优势、又或者类似三星新蓝调中融入视频播放的多媒体功能会成为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等。

应该说这些看法从特定角度出发都没有错,但基本都犯了过于片面的毛病。就笔者看来,经历了06年数码单反相机的发展大年后,不少厂商将原先应用在高端单反领域的新技术下放至普通消费相机。光学防抖、人脸识别、大尺寸CCD等全新技术的融入,使得原先更关心LCD尺寸与相机外观的消费者尝到了甜头,从而不再满足于某一方面的参数优势。结果就是,用户开始注重一款产品的整体性能而非局部。

至此,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力求全面的拍摄功能,成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家用数码相机的最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正式宣告了家用数码相机市场步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时期,这是由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市场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是不可逆的。

走在前面的理光R系列

而在这场未来之战中,谁走在了前面,谁显然就占得了先机。而纵观目前的主流相机系列,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得可谓凤毛麟角,不是缺乏广角,就是微距不行。自始至终走性能全面、体积小巧路线的似乎只有理光R系列一家,不得不赞叹其独到的战略眼光。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和笔者一样,是从R系列开始接触理光数码相机的,此后的GX、GR等经典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其实自涉足影像行业以来,理光早已开创了不少技术先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mini胶卷相机、80、90年代创造性价比神话的理光单反和PK口镜头等,使得理光一度成为胶片时代的王者。而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理光的开拓进程也没有停止。

早在绝大多数厂商还在尽可能的缩小相机体积时,R系列就已经开始走性能至上的路线了,在今天看来这种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如同其系列名“R”那样,不仅是理光英文标识RICOH的排头字,代表着一个品牌的灵魂,同时更代表着R系列另外一个理念rapid——迅速,这第二条理念在R系列发展的过程中被贯彻得相当明显。不仅仅是很早就解决讨厌的快门时滞问题这类技术上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方向和理念走在了业界的前面。这就难怪其在同类产品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性能至上,真正实用的全能理光R

广角、长焦、1cm超级微距、甚至还有CCD防抖,可以说R系列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受人瞩目。因为在强调时尚便捷的消费DC领域,还从来没有哪个系列能像R3、R4、R5们一样,在小巧的机身下包含如此多的功能。人们也是从这里开始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不是只有数码单反类相机才能讲究全面的。

理光广角样张

理光广角样张

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全面本身是有其沉淀的,是在积累和完善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系列的特色或者说灵魂。理光在其70余年的行业积累中,从耗材到光磁,从办公室自动化到数码影像,真正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段风雨历程中,理光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使涵盖了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光盘驱动、数码相机和电子设备的产品线得到了长足发展。

其中数码相机方面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96年发布的RDC-1就相当不错,41万像素还可作录音笔的它具备3倍光学变焦和1cm的微距功能,这也是第一款1cm微距的数码相机。理光数码相机的微距优势也从那时开始保持多年,即便如今超微距数码相机多如牛毛,而理光仍能在这一领域独执牛耳。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理光DC都拥有惊人的微拍能力,当然也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R系列。

除去微距的强悍,7.1x光变镜头同样是系列的标志性特征。镜头的焦距折算后相当于35mm相机的28-200mm,完全覆盖从广角到长焦等家庭生活常用焦段。而两端最大光圈也达到了不错的F3.3-F5.2。极具特色的7级逐级变焦间隔,用户每拨一次变焦杆即改变一级(28mm、35mm、50mm、85mm、105mm、135mm、200mm),易用性相当强。但如果只是这样,这枚镜头还不值得称道,关键在于理光在保持长焦镜头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产品体积,这是其余厂商所没有做到的。
我们知道,以往大变焦数码产品一般很难逃脱大尺寸的命运,而理光则凭借独特的“双回缩镜头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镜头除了常见的镜片组外,还有两组能移动的镜片组(即黄、绿两色所示)。在关机时,其能偏移轴心,而在使用时,其能伸展归位。正是这一杰出设计,打造出最想款R7最薄23.3mm厚的机身。所以,说其是理光R系列数码相机的灵魂毫不为过。

家用相机的美好未来

特色确实是具备了,但如果理光R仅仅局限于镜头与微距,那至多也只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数码相机系列。但随着R4、R5、R6上融入CCD防抖技术、第二乃至第三代SIE平滑成像引擎开发成功,以及超高感光度的配备,系列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已经在全面性上凌驾于其与主流的市售相机。

尽管迈入07年后,像松下TZ、富士F、索尼T等系列在原本功能上都有所突破,但相比理光R系列的厚积薄发,其中多数都属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谈不上完善,甚至可以说处在摸索当中。索尼尽管在收购柯美后,光学影像能力提升显著,但这种融合多数还停留在单反领域,想要尽快在家用市场有所突破,并非简单的事情。因此其余厂商的举动看作是验证这种小型化多功能趋势即可,竞争力上还是不足。

理光 R7

说到这里,难免有朋友心存疑问,既然全能小型DC的发展前景如此优秀,那为什么只有理光一家那么早即开始了尝试。笔者认为,除去策略制定方面的问题,技术层面的因素相信占主导地位。要知道,业界拥有光学研发等核心技术的厂商比起制造相机的厂商来,数量本就很少,而这中间尼康、佳能更多关注单反市场,所以只有理光R系列走全能路线自然不足为奇了,这里也不得不再次感叹其战略眼光的独到。

后记

随着07年众多厂商纷纷意识到性能全面的重要,顺应潮流开始厉兵秣马之际,我们对于理光R系列的变化无疑更加关注。作为先驱者,其动作还是颇具参考性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被普遍看好的多媒体功能目前情况并不乐观,由于相机并不如手机般随身携带,且受限于电池技术的相对滞后发展。实际的适用场合和续航力都很成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数码相机的多媒体应用基本还会是非主流的存在。

不过不论结果如何,整个家用级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正日趋成熟,这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前,消费者可以用同样的花费买到更为全面的相机产品。小巧、实用、美观,这种方向本身是很可喜的,这里也相信理光R系列会在之后的家用相机之争中占的先机,创造历史性的成绩。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