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买高清,现在是时候了?

互联网 | 编辑: 2005-07-26 00:00:00 返回原文

高清电视普及尚早

本文由阿斌整理自论坛,并作适当补充。

视频发展到今天,简单的出图象已经不能再算是问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图象的内容以及图象的品质已经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方面。高清这个不怎么新的词语最近一直被反复的炒作,不少厂家也以此为卖点竭力宣传。那么现在究竟是不是投资购买高清设备的时候呢?这里先从高清的视频源头说起。

最早接触家用视频播放机,当从录象带时代说起,初中读书时,家中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买了台单放机,花一百块钱押金到街道的租片室借最新的港片便成了那时最大的乐趣。

而VCD时代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早期的LD虽然在技术上更加先进,但由于价格过高,对于周遍设备的要求也比较大,也主要因为片源的问题使其早早的退出了国内碟机的市场。应该说VCD使得国内的碟机市场真正的红火了起来。

VCD的缺陷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虽然将录象带的模拟信号转成了数字信号,但从技术以及性能指标上来看,VCD还是没有任何的进步。DVD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问题,而DVD碟片技术适时被DECSS之后,片源也得到了解决,此时国内原先专做VCD的厂商也将目光瞄准了DVD这一潜在市场,于是DVD的红火也就顺理成章了起来。

虽然DVD在当时看来已经非常完美了,无论是从5.1(包含AC-3以及DTS及他们的后续技术)声音方面还是图象方面(480P)都无可挑剔,不过如今随着大屏幕电视的逐渐普及,DVD在画面分辨率上的缺陷逐渐显露了出来,虽然还没有糟糕到如VCD般不堪入目的地步,但人们对于大屏幕拥有更高清晰度的画面总是抱有不小的期待。

高清这个词在目前来看并不能算新鲜,早在国庆5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就拍摄过一段高清视频,这段视频目前在大部分商场中也可以看到作为电视机演示之用,平时也听到过很多流传说国内已经有频道开始试播高清视频,1080i和720p的词也早已经烂熟于胸,但是看似普及的高清真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么?至少目前来看,高清的普及还非常遥远,有消息说目前的高清信号主要通过机顶盒来进行传送,凑巧笔者家中也安装了SVA的机顶盒,就其死机的频繁程度以及图象运动时所出现的马赛克效果来看,接收高清图象到时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实在是难以想象。

这里和很多朋友聊起中国的高清电视,普遍的看法是对于中国的高清片源担忧不已,试播是否就意味着就这么两三套节目颠过来倒过去的反复观看,也许只有试开播的那天才会知晓了。

关于高清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产品泡泡该帖子中继续讨论研究。

国内的红光让人失望

既然对电视信号不指望了,那么高清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非碟机莫属。和DVD一样,国内那些从VCD发展起来的DVD制造者们自然也将目光投向DVD之后的下一代碟机的制造以及研发上。不过DVD完全采用了国外包括SONY、先锋、PHILIPS等知名厂商在内的技术,在出口时很多厂家被迫需要交纳非常昂贵的专利费用,使其利润变的微乎其微,许多碟机大厂甚至退出了DVD的制造行列而将精力转投至其他方面。国家信息产业部也意识到了这点,希望能及早的制定出中国自有的高清标准。

于是EVD、HDV、HVD及FVD等红光高清名词便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里姑且不谈其技术上的是是非非,单从碟机的命脉——片源来看,着实让人感觉有些心寒。虽然比起早先EVD只有“英雄”及“国庆五十周年大典”来说在数量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过仍然仅限于在港片以及国产片,虽然从年初开始就宣布将与好莱坞合作推出大片,但2005年已经过半却依然处于水中望月的阶段,试问那些被DVD国外大片猛片惯坏了的人们如何能习惯如此这般的“虐待”呢?

刨去内容不说,当从技术上来看,EVD等国产高清仍然延用了DVD的D9光盘作为其存储介质,对于一部120分钟的1080i高清长片而言,单张D9的存储容量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花絮、多音轨等内容,换片就成了非常头疼的问题,当然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做在一张盘上也未尝不可,不过对于清晰度而言,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单从技术上来看,倒是比较看好FVD,单碟9.8GB的容量,以及微软WMV-HD的小容量高画质,确实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但关键还是需要解决如何做好内容的问题。

再将目光转向国外,通常大厂的标准都会获得电影发行公司的青睐,曾经HD-DVD与蓝光的争夺让人看的津津有味,蓝光获得了大部分家电巨头(如SONY、松下、先锋)、IT厂商以及小部分电影厂商的支持(SONY自己就有电影公司),蓝光的优势在于更改了传统的存储方式之后使其容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都知道高清的码流非常之高,蓝光光盘的出现正是解决了高码率影片不需要换盘的问题。

关于高清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产品泡泡该帖子中继续讨论研究。

 

蓝光标准何时统一呢?

不过蓝光的缺陷同样在此,由于需要更换生产流水线,使得大部分电影公司退避三舍,记得当时的局面是IT厂商多支持蓝光,而电影公司则更多的偏向于东芝与NEC等厂商组成的HD DVD阵营,虽然HD DVD的单碟容量并不能算高,但好处在于不需要对原有的DVD流水线大动干戈便能转产,因此能获得电影公司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最近HD DVD的中坚力量SANYO转向蓝光阵营,使得HD DVD原先就并不如何强大的声势又下降了不少,同时不少电影公司也开始从原先坚决支持HD DVD转向暧昧的表示主要支持HD DVD,并不排除支持蓝光的可能性,从形式上来看,似乎目前蓝光占据了上风的位置。

即便如此,国内市场上依然很难看到蓝光碟机的踪影,蓝光正式发布的影片更是寥寥无几,虽然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与前景,但要真正实现一统天下的普及局面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说到这里又不能不提一下国产红光标准,国内红光标准虽已落户于EVD,但HVD与HDV却心仍不死,宣称要通过价格战等一系列手段抢回市场。站在国人的立场来说,我们支持自己的技术,同时也会为其而感到自豪,怎奈多年下来,感觉国内厂商吆喝标榜的居多,脚踏实地钻研技术的却少,EVD上市那么多年,前面也提过了,可以买到的大片确实少的可怜,基本以港片与国产影片为主,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香港影片的质量近年来下降的非常严重,以追求短期商业票房目的的俗片居多,不少人感叹如“无间道”之类的精品仅属昙花一现,真正值得收藏的影片确实少之又少。

我们都知道DVD的精髓除了新片以外,层出不穷的老片收藏版也是吸引消费者的卖点之一,如最近港三洲立版的笑傲江湖、倩女幽魂以及前不久发行的最佳拍档套装。

关于高清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产品泡泡该帖子中继续讨论研究。

 

红光高清发展的出来在哪?

应该说影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慢慢的形成了本身固有的文化,更多的人是以收藏影片为目的,港片虽然目前的制作水准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在8、90年代全盛时期确实涌现了许多值得收藏的经典影片。在好莱坞大片同步发行暂时没有太大希望之时,和香港电影公司深入合作,挖掘港片的精髓,多出一些比较耐看的经典影片,也许这会是国产红光影碟的一条理想的出路。

如今离我们最近的高清大片自然是可以从网上下载的MPEG 2 TS文件,从720P到1080P的应有尽有,其中以1080i的影片居多,大片非常齐全,网上还有代刻的业务,大概4块钱一张,但是由于不是由大厂商牵头所发展出的民用格式,因此播放起来基本只能依靠电脑。

目前要流畅播放1080i的影片对于电脑的配置要求相当高,P4 3.0G以及1G的内存成为了基本的配置,也只有这样的配置才能基本获得流畅的播放效果,当然电脑的配置各有不同,系统优化也互有差异,我们也见过不少用户使用了这样的配置却无法流畅的播放WMV HD 格式的1080i高清电影。

对于配置高性能PC所产生的高消费,不少发烧友提出了使用显卡硬件加速的方式,目前同时支持WMV HD以及MPEG 2 TS流格式的显卡非Nvidia的6600GT莫属。一般情况下,只要CPU性能不是过分的差,流畅的播放高清视频并非没有可能。不过这其中牵涉到的步骤比较复杂,尤其是WMV HD格式的影片需要安装特殊的程序打开显卡的硬件加速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的困难,要达到普及几乎是没有可能。

关于高清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产品泡泡该帖子中继续讨论研究。

网上流行TS流高清是否能红火?

虽然现在也出现了针对这类视频而设计的高清碟机(详情请参见最完美高清影碟机?IP_DVD详测),但我们都相信这只是一款过渡产品,它的生存空间存在于蓝光彻底普及前的这段时间中(如果所料不错),同时必须要承认的是由于是存在与夹缝中的非正式产品,最重要一点的快进跳段落的动作便无法做到。

不过我们也曾经就这一产品进行过讨论,显然这个产品目前用来取代电脑播放高清视频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没有了电脑的灵活性,无法无限制的加入可以支持的视频格式,不过却有了电脑所不具备的稳定性以及遥空性,没有多少人会希望通过鼠标和键盘来控制一部高清大片的播放,至少这样会给人比较奇怪的感觉。

如果压制成而非只是刻录的MPEG 2 TS碟片能在世面上像如今DVD般流行的话,那么整个碟机市场会由此改变也说不定,一款碟机能否成功,它所能播放的内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这只是对于IP_DVD来说最为理想的状态,真正能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看了这么多,对于时下如此之多人鼓吹的高清时代已经来临等这样的言论未免不敢苟同,目前的中国的高清,只是处在演示为主的阶段,依然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要想真正的进入百姓家庭,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有人说DVD现在已经过时了,大家认为呢?

关于高清的讨论仍在继续,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产品泡泡该帖子中继续讨论研究。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