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民被请上清华讲堂宣传海洋文化

互联网 | 编辑: 2007-10-27 10:30:00转载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位面色黝黑的舟山渔民,竟然被请上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的讲台。

    本月9日晚上,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3号报告厅里,44岁的翁来英(图左一)作了清华大学“关注民间手工艺的现状与发展”系列讲座的第一课。

    令主办方没想到的是,这个讲座引来三四百名清华学子,罗德胤、单纬、景建军教授以及中国民间艺术交流中心的王锦强主任等专家学者也专程前往听讲。

    一位土生土长的渔民怎么会有这么大魅力?翁来英谦虚地表示:“这大概是因为我对海洋文化、对海洋民间工艺的热爱。”

    渔民作品让清华学子着迷

    “其实,走上那个讲台之前,还是挺紧张的。”昨天,回到舟山的翁来英笑着说,毕竟讲台下面的都是中国最高学府的尖子生。

    不过,翁来英来了个先声夺人,在演讲前,他将从舟山带来的数十件船版画和布贴画一一陈列出来,这一下就镇住了学生们。“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我就知道有戏了。”翁来英开心地说,“这些船板经历过坎坷,经历过风雨,经历过海浪打击,没有这些是加工不出来的,全自然的,越粗糙越古老的感觉,越像一件艺术品。这些孩子可都是懂行的啊。”

    讲座现场,翁来英拿着一幅幅作品侃侃而谈:海上渔夫热火朝天地捕鱼;两三个渔家姑娘说笑着修补渔网;海鸥在天上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海里悠闲地觅食……学生们都惊叹,那一截截、一块块曾经一文不值的废旧船板,经翁来英的奇思妙想和巧手绘制,怎么就变成了一幅幅或古朴粗犷,或夸张豪放,或充满渔家风情和生活气息的海洋文化原生态作品?

    两年前他被村民笑作傻子

    船板画是翁来英的首创。不过,当翁来英说起两年前发生的事,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当时,翁来英回到渔村,专捡看起来比较破旧的或者形状比较奇怪的船板,装到车上拉回去,村里人纷纷议论说,真傻,这个人太傻了。

    不过,当经过火烙、雕刻、彩绘等民间工艺稍微打磨加工后,这些旧船板就焕发出一种远古神话意味和古朴神秘的色彩,成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新宠。

    “因为船板本身被海水浸泡了好多年,它该烂的都已经烂掉了,该朽的都已经朽掉了,这个船版画,结合渔民画更能凸现舟山渔民画的风味。”翁来英介绍说,不到一周时间,他加工过的十几幅船版画全卖掉了,最高售价上千元。

    如今,在舟山的蚂蚁岛等海岛上,上百渔民参与船版画的制作,产品不仅在舟山销售,还出口到海外。

    翁来英介绍说,他画渔民画有18年了,从2001年开始,尝试了与渔民画有关的工艺品创作,先后开发创作了布贴画、书简工艺画、海螺渔民画、黑陶彩绘渔民画和船板渔民画。

    多年来,正是出于对海洋文化的热爱和专注,使得他的作品屡获大奖。

    创新才能保护好民间工艺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护好传统的民间工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中,翁来英的这句话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整场讲座,这样的掌声和欢笑声不断。

    昨天,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的周亦威对这句话念念不忘。作为活动主办方的负责人之一,他介绍说,早在今年夏天,清华大学土木建管系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支队,走进温州,对民间工艺进行调研访察,以各种方式,多层面多方位地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当时,周亦威就是考察队的队长,回来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探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他想到了开讲座,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但是,请谁来主讲成了难题,这时,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专家推荐了这个东海之滨的渔民。

    周亦威介绍说,在讲座上,他们也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专家学者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与讨论,但还是翁老师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所以说,请翁老师来开第一课,我们找对了人。”

 

 

更多新闻点击

更多网友讨论请到论坛>>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