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飘色之乡”飘落黄圃

互联网 | 编辑: 2007-11-01 11:30:00转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又孕育了一方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各种文化在黄圃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积淀,形成了黄圃浓厚的文化根基和底蕴,而其中,黄圃飘色便是黄圃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近日,随着该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如今,飘色已成为黄圃镇另一张新的名片。
     民间传统文化的回归   
     文化发展是一个区域的重要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三年来,黄圃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该镇党委政府根据形势需要,适时提出了实施产业强镇、文化名镇、经济重镇的战略,致力于构建既适宜创业又适宜居住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明和谐的黄圃镇。该镇党委政府认识到,在全力建设经济强镇的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落后,必须营造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氛围,形成一个适于先进艺术文化发展的“土壤”,实现文化的产业化,树立文化品牌,以更好地推出文化精品,使黄圃成为“优秀文化人才的聚集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催生地,优秀文化成果的展示地”,吸引更多人才和更多的投资者前来黄圃安居、创业。  
    作为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镇,黄圃蕴藏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如飘色、麒麟、醒狮、高跷、盆景、曲艺等众多民间艺术,其中,黄圃飘色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洗礼而流传至今,并在一代代黄圃人的传承中得到丰富和发展。黄圃镇政府一直以来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飘色民间艺术的传承上,充分担当起一个地方政府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职责,在财力、人力和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黄圃飘色曾被中断了33年之久,导致大量飘色艺人和飘色文物的流失。直到1994年,黄圃镇政府牵头成立了黄圃飘色协会,并由该镇镇长助理亲自担任协会会长,他们开始寻找艺人、造色梗、制道具、置服饰、选色心、习演练,才使黄圃飘色重新活跃在人们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为使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免于流失,该镇每年还从镇财政中拨出80万元专项资金给飘色协会,以保证飘色的日常训练、表演、道具等各项开支,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纷纷捐资支持黄圃飘色艺术的发展。在黄圃镇政府的极力保护和艺人们的精心经营下,黄圃飘色的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飘色成为了黄圃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文化和向外界展示黄圃镇魅力的一个窗口。 打造民间艺术精品   
    黄圃飘色担当起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载体,为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同时,飘色也在黄圃人的传承中重放异彩。  
    经过近年的发展,目前,黄圃飘色协会已有正式会员1000多人,成员既有两岁多的幼儿、中小学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艺人,其中,具有丰富飘色艺术经验的老艺人有刘元正、李接、刘铨恩、刘九、刘绍昌、高大森,以及擅长于“色梗”工艺的胡洁洪、胡柏泉父子等。协会内部分工细密,设立了道具木工组、艺术造型组、诗画组、铁匠组、八音锣鼓组、后勤组等组别,在平时,艺人们组织的研讨、传技活动活跃。在传承飘色文化的同时,聪慧的黄圃人不断往飘色里面加入新的元素,使黄圃飘色的艺术特色日益突现,风格别具一格。黄圃飘色多以美好愿望、伸张正义的民间故事典故、神话、传说为题材,以一台色柜、一对色扛、一个色脚、一支色梗、一名色心为结构,融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于一炉,集力学与美学和谐传统于一体,极为讲究艺术技巧,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色彩艳丽、色心娇俏、色梗纤细、造型大方、装置奇妙、内容含蓄、玲珑飘逸的地方特色,其中,“小巧、玲珑、飘逸”已成为黄圃飘色的艺术精华。如今的黄圃飘色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更是黄圃人民精心打造的一种民间艺术精品。 
    做飘色艺术的永远传人   
    成功摘取“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是黄圃镇目前为止在艺术文化方面获得的最高荣誉。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黄圃飘色?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飘色之乡”的作用?  
    “目前最主要的是要培养飘色的接班人,充实飘色艺人队伍。”黄圃飘色协会会长苏照恩给记者介绍,黄圃飘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艺人队伍相对于发展需求明显不足,要使黄圃飘色更好地发展,必须吸纳一批年轻、有文化、热爱艺术的年青人到飘色队伍。同时,要使飘色在声、色、艺方面更好地体现小巧玲珑的特点,将黄圃飘色的飘逸风格表现得更充分。在飘色的选材上要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体现时代气息,可以考虑将一部分飘色内容与现代的卡通文化相结合,使飘色更加成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大众文化,使黄圃飘色更加丰富多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圃镇党委副书记关瑞麟表示,获得“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是该镇近年来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果,这对该镇建设文化大镇、文化名镇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谈到黄圃飘色今后的发展,关瑞麟副书记表示,在关心和保护好现有艺人的同时,黄圃政府今后将在财政上加大对飘色文化艺术的投入力度,利用好该镇的“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从飘色的道具、技术、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给飘色注入新的元素,使飘色成为一门系统的文化艺术。“我们要借助以飘色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发展文化品牌,为黄圃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加油,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把黄圃建设成为一个产业强镇、文化名镇和经济重镇。”        黄圃飘色节逐个看   
    1994年黄圃民间飘色欢乐节:1994年国庆期间,黄圃镇政府筹资160万元,“出色”36版进行大巡游,配以花车以及醒狮、舞龙、曲艺等文艺团队,巡游队伍达1500多人。在飘色巡游的两天时间里,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同志、中山市及兄弟镇区领导、天津市大邱庄的领导、香港黄圃同乡会以及社会各界嘉宾、朋友应邀出席,该镇与邻近县市数以十万计的群众蜂涌而来观看。   
    1995年“慈善万人行”:1995年春节期间,黄圃飘色作为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应邀参加中山市“95慈善万人行”,受到市领导及沿途观赏群众的高度赞赏。   
    1997年黄圃飘色欢乐节:1997年国庆期间,黄圃政府再一次牵头,由民间集资230万元,“出色”56版,并配有花车队、高跷队、腰鼓队、武术队、醒狮队、舞龙队、文工团、军乐团等,参加巡游表演的人数多达1800人,飘色巡游吸引了三十多万群众前来观看。省、市、港澳等媒体均作了详尽的报道。   
    1999年庆澳门回归:1999年,在庆祝澳门回归活动上,黄圃飘色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受到沿途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5年黄圃飘色文化节:今年12月17日,黄圃镇将举办“2005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食洽会”期间,将举办盛大的《中国(黄圃)飘色之乡》“黄圃飘色文化节”巡游活动和飘色摄影大赛。同时,黄圃镇还将与省文联、省民协、中山市文联联合举办“广东省首届飘色艺术表演大赛”。届时,全省各地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飘色队伍将云集黄圃展演技艺,预计将有数十万民众前来观看。   
    黄圃飘色史话   
    黄圃飘色艺术,溯源于明末清初的木偶演变而成。据黄圃何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派到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贼,于1378年举家定居于广东中山黄圃三社、灵会、古楼三坊交界处的水井头地方,同时引进福建木偶作闲时玩乐。明末清初时期,黄圃乡间兴起庙会活动而扛抬神像巡游,祈求保佑安康太平。期间,何氏后人与番禺沙湾同宗人交往,得知飘色一事,觉得更胜木偶一筹,适于配合庙会巡游,遂把木偶逐渐改变为飘色。以细小的钢筋雕塑人像遮蔽后支撑顶上一小童,由大人扛抬上街游行。后来逐渐以坊间庙社为集聚点,形成三社、灵会、古楼旧称之“三坊飘色”。  
    黄圃飘色,其艺术精华在于“小巧、玲珑、飘逸”。所谓“小巧”,是指支撑“色心”幼童的钢条,长60公分左右直径仅1.2公分,经精心锻打而成,并通过塑以人物遮蔽,巧妙地于手足细小部位出2—3处“锋”,从而体现整版飘色的“小巧”。所谓“玲珑”,其一是指精细的“色梗”塑造艺术。胡柏泉父子博采众家之长,集雕塑、扎制、绘画于一身,所塑造的“色梗”艺术人物,无论是身穿盔甲的武将,还是头戴竹笠、脚穿草鞋的农夫,以至野兽雀鸟、兵器物具,皆线条清晰、造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堪称艺术珍品。1994年黄圃飘色复办时,广州美术研究所一高级工艺师和中山市一雕塑家看此“色梗”,十分惊叹黄圃民间有此高超艺人,并开玩笑说:“如果有人带出境外,海关定当以走私文物论处。”其二是指“色心”女童。因“色梗”钢条纤细,“色心”只能在1.5至2岁,体重18—22市斤之间,胆大好动,活泼可爱的小女童中选“色心”。装扮起来,更觉玲珑可爱。所谓“飘逸”,是指由“色心”和“色脚”按照“色梗”内容装扮于“色柜”上,由四人扛抬巡游。扛抬人通过训练,以统一协调的步伐行进,使整版飘色呈现起伏悠扬之状。加上在纤细精致的艺术“色梗”上,3米高处“飘”然可爱的幼稚小女童做各样逗人喜爱动作,使整版飘色呈现优美和谐的景象,令观者赏心悦目,惊奇赞叹。正是:黄花凝瑞气,神童粉墨艳装色;圃岭沐春晖,玉女彩衣生动飘。 

 

 

更多新闻点击

更多网友讨论请到论坛>>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