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网民网络依赖强 如何疏导是关键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7-12-06 14:30:00转载

美国互联网公司IAC及JWT广告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42%的中国网民“网络成瘾”,而美国网民该比例是18%。虽然数据的反差对比有两国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网络依赖症”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日,由美国互联网公司IAC以及JWT广告公司合作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和美国网民相比,42%的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的中国网民更依赖于他们的网络体验,这些人将网络视为社交、观点分享的重要平台。虽然这一数据的反差对比,存在着中美两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但越来越多人产生“网络依赖”却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中国网民“网络依赖”比例高于美国网民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42%的中国网民有时会感到自己“网络成瘾”,而美国网民的该比例仅为18%。近25%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无法离开互联网超过一天时间,而美国网民的该比例为12%。这说明了同龄的中国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大大超过美国。另外,美国一个调研机构调查表明:每周在线时间,中国网民平均是17.9个小时,而美国只有11.4个小时。

数据表明,我国的“80后”是网络依赖症发作的主要群体。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占1.72亿网民总数的1/3。按照美国IAC公司和JWT公司的调查报告比例来算,我国“80后”的网络依赖人数超过了2000万。

需辩证看待中国“80后”网络依赖度高问题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使广大用户可以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社交范围。

网络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电脑网络空间是一个深不可测、变幻无穷的虚拟世界,容易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研究表明,青少年之所以会钟情甚至沉湎于网络,主要与网络能够满足其需要、兴趣、幻想、欲望有关。首先,网络信息传播的高速性符合青少年追求实效的个性。其次,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广泛性、匿名性符合青少年渴望交往又害怕现实、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

虚拟网络的部分功能为青少年网民提供了在现实中无法达到的满足感。比如网络游戏,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QQ或MSN的自由聊天可以渲泄心理对某件事的不满情绪;网络电视电影可以第一时间满足娱乐心理;通过超时空的、双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可以满足寻求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同时网络还可以满足探索和尝试新生活等在现实中难以做到而在虚拟世界里可以轻松做到的事。

由此,网络依赖人群的加大,依赖度的加深就事出有因了,但从已有的调查来看,网络依赖在生理、心理(抑郁)和社会方面都和赌瘾有相似之处,如何将这种依赖正确加以疏导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重点。

“疏”是解决“瘾”的关键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增加,因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心理学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很多人面对大量的信息感到困惑和茫然时,另一些人则因为他们在网上的新发现而欣喜若狂,甚至不愿离线。也就是说,有人非常依赖网络,就象赌博上瘾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一种行为依赖或者称为科技依赖,这种现象已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网络依赖综合症或成为一种势头不小的精神疾病。

另有调查显示:25%-59%的人认为过度使用网络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有相似比例的人表示别人抱怨他们过度使用网络。有研究表明增加上网时间和孤独与抑郁有显著关联,与白天的心理压力指数也同样相关。虽然网络依赖并不等同于网络成瘾,但医学专家称:“网络依赖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网络依赖者有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成瘾者。所以,对于网络依赖群体我们不能忽视。”

这种情况在16-25岁的年轻人群体中大范围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怎样才能疏导其正确面对网络,预防“网络依赖症”?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认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能够吸引他的现实条件,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如唱歌、下棋、打球等,转移孩子对网络的注意力。

海南安宁医院医教科副主任医师林展表示,网络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上网时要注意适量,对网络内容要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适时调整好心态。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