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话,原来变化并不大,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的160多年中虽然经历了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但令人惊奇的是,上海话中全部的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都没有改变。早报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长期潜心研究揭开了众多关于上海话不为人知的秘密。
万变不离其宗
钱乃荣教授曾于2003年出版了《上海语言发展史》专著,他现在收集有30余本上海话著作,目前正在翻译的一本书是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1853年出版的《上海口语语法》,该书是最早的中国方言语法书,书中对当时的上海话发音记录十分准确。
钱乃荣教授在汇总各个时期的上海话著作的研究中,理清了上海话声韵调的不断归并的全过程,上海话在上海开埠160多年来变化很大,但是当年沪语中的10个元音音位、22个辅音音位没有一个改变,这说明上海话万变不离其宗。
上海话作为松江话的一个分支,在700年前南宋时期就在黄浦江两岸形成,开埠前发展缓慢,属于小方言,远不如吴语系中的苏州话、宁波话影响大,当时在上海地区,松江话是最大的方言,后来经历了开埠的大开放后,上海话很快成为一个大方言。
频繁造新名词
开埠100多年中,上海周边城市的吴语和普通话的大量常用词语都来自上海话。许多吴语的常用词首先在上海话取其公约数,如上海话的“户荡、地方”,苏州话的“场化”,在上海首先“地方”取胜,后来又扩散到别的城市中去。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上海人最会见一样就造一个新名词,如:“马路”、“洋房”、“自来水”、“雪花膏”、“橡皮筋”、“电灯泡”、“电车”、“公共汽车”、“图书馆”、“沙发”、“麦克风”、“课程”、“白兰地”、“马达”等,又通过上海的报刊和书刊、电影传到全国各地,大量被国语普通话吸收。
流行语集散地
现在的上海青年还在不断制造很多新词语,比如“拗造型”、“发调头”、“调频道”、“抢跑道”、“套牢”就是先从上海发源,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风行全国,“上海已成为全国流行语的集散地。”钱乃荣教授说。
目前,钱乃荣教授正在编撰《上海话大词典》以及研发“上海话输入法”,就是希望让上海话能够源远流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