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集结号》,先是开头,枪声一响,那样的清脆,确实有了一个一流战争片的感觉。序幕那一仗打完,有震撼感,第一感觉是,我们的战争片终于走出了八一厂的烟火模式,国产战争片由此诞生了。记得当年策划《红高粱》时,张艺谋首先就否定战争场面能拍好的可能,他说,八一厂
我看《集结号》,先是开头,枪声一响,那样的清脆,确实有了一个一流战争片的感觉。序幕那一仗打完,有震撼感,第一感觉是,我们的战争片终于走出了八一厂的烟火模式,国产战争片由此诞生了。记得当年策划《红高粱》时,张艺谋首先就否定战争场面能拍好的可能,他说,八一厂那些烟火师的能力都可以预见,所以最后拍一场土火攻匆匆完事。
随后,那个队伍走向阻击地的过程拍得很美。但大仗一打起来,又对这部片子的能力不免产生怀疑——如果持续声音的轰炸,又是暴力美学。战争场景只要肯花钱,我想拍到地道也不难,实际也已经有那么多漂亮的战争场景在视觉中演绎过了。
等进入男主角在战后重访战场,进入体现刘恒能力处,峰回路转,前后截然两部片子,前半部给你场面,后半部要你眼泪。
刘恒喜欢写煤矿,也可能因他写小说从写煤矿始的缘故。记得我在《人民文学》时发他一篇小说,写的就是煤矿。他写《张思德》,烧炭,也是窑,也是一身的黑。他通过写一个看似简单的人身上那种执拗着的力,总要执拗地说,一个个活生生人就被活生生掩埋了。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故事,一个单挑人的行为,着眼点还是“讨个说法”的过程。
从编剧上说,挑剔一点,是太具体到“无名英雄”。刘恒的故事还是一个线性特具体的因果。其实关于英雄,本身完全可以稍离开一点距离看,离开距离,他们是英雄是因给他们定义为英雄,不一定非要集结号这个欺骗。不仅是战争中多数是这样无名的士兵在成就将军,多少默默无闻者不也就这样被时间与岁月残酷地掩埋、抹去,而不留一点痕迹吗?你走到任何一个蓦地,那些陌生人对你而言,其实都是无名者,可他们每人活着时都有一生可歌可泣的故事,死后就被淹没了。这就有一种更广大的悲悯,戏剧基础也塌实了。
等看完电影,想到冯小刚。为什么这部电影能让人感动?因为角色大于了导演。我们第五代集体的代表,往往都将自己看成强悍的君主,君临而颐指气使一切,角色往往是牵线的木偶。而这部电影,导演像在向这个角色致敬,角色比他大,于是这角色与整部电影就有一种崇高在其中孕含。
记得八十年代末,《读书》杂志的几位才女与我讨论电影,她们认为,生活中已经有太多艰辛与残酷,电影中还是要有温暖与温情,哪怕这是虚假与虚伪,生活中有时就需要有蒙蔽。记得我当时特别不以为然,当时我认为击穿面纱才是好作品,但现在我却认为她们是对的——正因我们身边的崇高是那样稀缺,我们才需要哪怕是刻意要去做到的崇高。
再想冯小刚的电影,能从《天下无贼》到《夜宴》到这部《集结号》,那样大的跳跃,用我的说法是“移位思考”,令我想不到。也许《夜宴》中轻逸的美学趣味并非他自己的;《集结号》里关于崇高的意识也不是他自己清醒意识到的;但他能把自己的体积缩小,容纳别人趣味,本身就是高明处。许多自以为高大者,用摄影机叙述出来,不都是蝇营狗苟之事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