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大搞忽悠消费 杀毒市场怪现状

互联网 | 编辑: 黄蔚 2008-01-18 00:3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真忽悠还是花架子

1月8日,中关村卖场。软件柜台前熙熙攘攘,来买杀毒软件的个体小业主张强却兜转几圈后,依然拿不定主意要买哪款杀毒软件。

“眼都看花了,但真正有用的到底是那款呢?我以前用过好几个牌子的杀毒软件,规规矩矩升级和查杀,但电脑不仅变慢了,还经常被病毒折磨得死机或丢失文件”,张强抱怨道。

据《消费日报》对部分消费者调查发现,有多半消费者对杀毒软件的信任度在降低。甚至有位深受电脑病毒之害的消费者称,杀毒软件该“死”了,因为它已经很难有效阻止病毒。他很无奈的是,杀毒软件厂商“还在忽悠消费者掏钱”。相映成趣的是,国外专家也认为,“杀毒软件将消亡”。

与消费者的无奈形成对比的是,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杀毒软件“卖得很不错啊”,“挺多人买的”。事实正是这样,知名杀毒软件厂商瑞星的副总裁毛一丁就曾对媒体宣称,“与去年同期相比,瑞星杀毒软件的销量增加一倍”。

杀毒软件销量有增无减,为何病毒却越来越防不住、消费者越来越没信心?

真忽悠还是花架子

“新病毒层出不穷,杀毒软件已经无法招架”,2007年,这样的言论,常常被无奈的用户提及。

2007年6月,上半年,研究机构Yankee Group的专家(Andrew Jaquith) 在赛门铁克2007用户大会上表示,传统采用特征(signature-based)来辨识病毒的杀毒软件,已无法有效率处理每天成百上千的新增恶意程式,“在不久的将来,杀毒软件将会死去,变得无用”。

与此同时,种种数据和专业判断也似乎也在为杀毒软件奏响了“送葬曲”。

不久前,德国计算机杂志《c't》公布的一份测试报告显示,全球主要杀毒软件对新病毒的查杀率仅为20%-30%,杀毒软件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2007年耸人听闻的桩桩病毒“大案”似乎也从事实上表现了杀毒软件的“软弱无力”。从年初的“熊猫烧香”、“灰鸽子”到年中的“AV终结者”再到年末的“酷狮子”、“机器狗”病毒的破坏性有增无减,变种木马猖狂肆虐。

另外,杀毒软件厂商自身产品的缺陷也更增添了用户的不信任感。2007年5月,诺顿杀毒软件升级病毒库后误杀Windows系统,从而导致用户在重启后将无法进入系统等种种严重的后果,“中招”电脑达到数百万台。

信息安全问题却日益不容忽视,据微软在伦敦举行的RSA安全会议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称,仅2007年上半年向用户计算机安装木马、口令偷窃软件、键盘记录器和其它恶意软件等文件的恶意代码数量增长了5倍。2007年上半年检测到的钓鱼攻击数量为3160万起,比2006年下半年增长了150%。

一方面对新病毒的肆虐招架无力,花拳绣腿;另一方面,各大杀毒软件厂商之间却兴致勃勃大打“口水战”,这让消费者信任度急剧降低,“无奈”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心态。2007年底,杀毒软件甚至落得“比病毒还危险”的评价。

杀毒软件已经“无用”,但大家迫于对病毒的恐惧,还不得不掏钱卖杀毒软件。消费者被“忽悠”了?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