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纳米! 8亿个晶体管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 | 编辑: 杨雪姣 2008-01-16 16:57:00原创

45纳米处理器上市之前,我曾有一番感悟,为此写过一篇博客,认为这标志着处理器材料和工艺的一次跨越。11月16日的发布会非常成功,让合作伙伴和朋友们倍感振奋。但接下来几天里,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那就是,我们的最终用户、普通的消费者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兴奋呢?他们是否能真真正正感受到45纳米带来的对工作和生活的切实改变呢?

关于45纳米,有两个数字非常令人震撼——45纳米双核处理器集成了4亿1千万个晶体管,四核处理器则集成了8亿2千万个晶体管。这么高的集成度,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简直不可思议。20多年前我加入英特尔时,英特尔最好的处理器是386处理器,但今天看来,386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只及45纳米四核处理器的3千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假设我们把每个晶体管比作一个人,那么45纳米双核处理器这个微观“国度”的“人口”,要比美国还多1亿人!众所周知,每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转换开关,用来处理0、1这样的数据。假如让一个8亿人口国家的每一位公民都同时为我做一次0、1计算,那该是多么多么伟大的一幕!而现在,一切尽在掌握,尽在45纳米处理器之中。

可是我们的最终用户、老百姓会不会为8亿个晶体管而产生兴趣呢?如果是数码相机,大家看到300万像素、500像素、1000万像素,知道数字越大分辨率越高,从而也会为更高端的产品掏更多的钱。可这么多晶体管到底对我们的消费者意味着什么呢?

晶体管数量决定芯片的计算能力。晶体管集成数量越多,那么处理的数据量更多、处理速度更快,处理性能就更强,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许还是有人会问:我有那么多的0、1要处理吗?必须意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数据量正在急剧膨胀。一个3、5分钟的普通MP3文件大约3M大小,相当于数千万个0、1;一部电影MPEG文件可以大到1G,相当于80亿个0、1。以前的电脑使用模式更多是文字处理,如果只用45纳米处理器做一个Powerpoint文件,绝对是浪费掉了;但现在电脑往往不是以传统的方式在使用。生活中有很多庞大的音乐、高清视频、流媒体文件,工作中要做复杂的图片设计、工业设计,数据量都多得无法想象;许多时候电脑要处理多任务,比如下载多媒体文件的同时还要做很多其他事情,玩一些具备许多独立智能的逼真游戏——数据量之大,如果没有那么多晶体管,根本就处理不过来。

因此,我们看到:晶体管集成数量的成倍增加,与现实生活中数据量的指数增长互动发展着。每天工作中、生活中充满着多少这样庞大的数据量等待我们处理,需要更多的晶体管来加快处理速度;而处理器集成度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又继续推动了使用模式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数据处理需求。今天,数据量持续爆炸性增长,45纳米四核处理器8亿多个晶体管迎面而来,这个能力不是多余的,而是很快就会被需求所超越的。创新无止境,需求更无止境!

当然,45纳米的革命性之处不光在晶体管集成数量之多。使用基于铪的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晶体管材料,45纳米革命性地解决了将摩尔定律推向下一个发展阶段所必须跨越的漏电和散热挑战,管脚距离只有几个原子那么宽。这一切,使我们在处理器上集成越来越多的晶体管成为可能。8亿个晶体管带来的不光是数字的魅力,它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效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8亿个晶体管也只是芯片创新历史进程中的一刻,未来数十亿、数百亿的晶体管被集成也不会是遥远的梦想!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