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千元级多媒体音箱专业双项横评

互联网 | 编辑: 张杨 2008-04-04 10:30:00原创 返回原文

电脑的普及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用PC来聆听音乐,我一直到现在仍然很怀念上初中的那时,作为80后的学生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PC是多么的不容易,而那时我却什么都不懂,对于音箱方面更是几十块的杂牌小音箱就让我感到很满足,听惯了卡带机所独有的电流声音乐,让我一下子把那

PChome2008千元级2.0多媒体音箱综述

电脑的普及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用PC来聆听音乐,我一直到现在仍然很怀念上初中的那时,作为80后的学生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PC是多么的不容易,而那时我却什么都不懂,对于音箱方面更是几十块的杂牌小音箱就让我感到很满足,听惯了卡带机所独有的电流声音乐,让我一下子把那小音箱所发出的声音疑为“天籁之音”。随着耳朵越发“刁蛮”,我的日子也越来越“痛苦”,有时甚至怀疑声音带给我的触感已经超过了音乐本身。看着身边一些烧友,听着下班后春卷的每日一歌,他们可能也有着相同的困惑。但无论音乐怎样,似乎他们更在意用一种如何细腻如何真实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以如何动听的旋律流淌而出。用干净却不动听,动听却缺乏澄澈的音乐来做比较,他们永远倾向前者。

随着多媒体音箱在PC外设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音箱中又存在着面对不同的消费群有着各自不同规格的产品种类划分,说实话这次对于千元级多媒体音箱横评的伊始确实有点难,而最后我们根据一部份调研数据来看,其中占据主要份额的还是2.1与2.0声道产品,因此我们最终根据相近价位选择了这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双项性横评。

回首2007年,多声道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在低音的表现方面,2.1音箱抓准了大部份装机用户的需求目的,以时尚的造型、多样化的功能以及相对平易的价格冲击多媒体音箱市场。由于“分频点”的设置不同,2.0音箱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天生就要优于2.1音箱,他们更注重的是全频的平衡、准确、顺耳,尤其是中频方面,是任何X.1音箱都不能比拟的,所以许多高端的2.0音箱被用于监听设备,监听音箱的用料十分考究,做工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其价格也是比较昂贵,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2.0音箱产品是处于不温不火的阶段。但2.0音箱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根据需求性不同仍有接近24%的用户并不认为低音强劲的音箱就是效果最好的音箱,2.1音箱的低音虽然非常优秀,但是中音的表现却并不如2.0音箱。

如今中高端2.0多媒体音箱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产品数量上都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品,不仅仅在音质上不断获得提高,同时也变得与传统的Hi-Fi音箱越来越接近,甚至在某些品牌的某些高档产品中已经变得难以分辨。有些音箱厂家已经把对于2.0音箱制作当作品牌的旗舰产品,所以此次的双项性多媒体音箱横评我们主要偏向于2.0音箱。

在这次8款2.0音箱的测试中,我们采用了完全客观的电声测量与主观听音结合的方式,因为单纯的低频或高频试听,应该以比较低频或高频延伸度和音色的不同为主,如果音量开得比其他大,低音自然就比其他震撼,靠人耳来判断调节低音音量,是不准确的。每个音箱自己的高中低的声音幅度本来就不相同,以哪个频段来作为标准音量来调节,效果都会出现差异,但通过主观试听要把8款音箱之间的区别写的一清二楚,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主观听感实则太虚,虚则有实,要把它写实了写深了还是相当的困难,起码我目前还做不到,最后通过电声测量后与主观试听结合才能得出一个综合的印象,客观的数据与主观的听感相辅相成,能确保测试的严谨和专业。而对于此次2.1音箱的横评测试部份,客观的来说,2.1音箱受到自身设计的制约,因此频率响应曲线无法做到双声道音箱那样的平直,某种意义上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增加过调味料后的产物,所以对于2.1音箱我们并没有电声测量,只作一个主观试听。

 

  客观部份 电声测量介绍

现代电声已经从一门纯经验科学转变为科学测量与经验相结合,电声测量在音箱设计与考评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这次测试中专业电声测量部分也就成了重头戏。本次2.0横向测试我们有幸能在专业电声消声室内进行本次横评的测量工作。

专业电声消声室内景

在本次电声测量中,我们给每款音箱都输入均匀声压的10Hz-40kHz音频测量讯号,通过音箱播放出来后用专业麦克风采集并绘制出该套产品的频响曲线图。曲线图的纵坐标是声压dB数,横坐标是频率值。需要指出的是:频响曲线平坦是好音箱的基础,频响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音箱音质的好坏,但不能证明曲线越平坦的音箱就越好听。一款优秀的音箱允许在频响曲线上有一些起伏变化,但这些起伏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一款音箱的频响曲线起伏过大,结果可能是它在播放某一类音乐时好听,但是在播放其他类型音乐时缺点就会暴露出来。

 

  主观部份 软硬件测试及说明

声卡:HiFier Fantasia 幻想曲

老牌的声卡生产商德国坦克旗下的Hifier系列声卡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不俗的技术实力和对用户的亲和力,在集成芯片铺天盖地的时候,我们也来追求一下不同的视听效果。这款声卡在做工和用料方面无可挑剔,其使用的CMI 8787主芯片被很多高端PC声卡所采用。另外,数字和模拟部分完全分离的设计也并非画蛇添足,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干扰,对耳机输出的增强设计也是十分到位。

播放软件:FOOBAR 0.83播放APE曲目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foobar 9.x版本,从模拟输出来说 0.83还是比较占据优势的,而foobar8.3一直为人称道,是因为其相对于9.x系列来说,中频人声稍好,但解析、瞬态、音场不如9.x系列!此次v0.9.4.3 正式版已全面超越8.3,既有8.3的厚声,又有高解析,已不是原来我们觉得的8.3适合放模拟信号,9.x适合数码信号……最终我们还是选择foobar 0.83作为此次播放APE曲目的最终版本。

至于试听环境,房间面积大约20来个平方,墙壁附有吸音棉,地面铺有毯,听音距离约1.5米,音箱均安置离地70CM,还有,对于2.0音箱的监听还是得讲究的一个“皇帝位”,也就是等边三角形,因此评测人员应处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音量音效均为默认状态,当然如果要有调节的的话则使用电脑控制。

对于2.0音箱的评定标准,我们拟定了以下4处综合得分点,包括主观试听(满分30)、电声曲线(满分30)、制作工艺(满分20)以及外观造型(满分20),通过每款音箱每处的得分相加后来判断每款音箱的总得分(满分100)。

 

 

主观部份 试听曲目一览

测试曲目共有9首,分别有年轻的女声,中年的女声,男声测试,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弦乐测试 还有是以THE ROCK主题音乐为主的低频,整体氛围烘托感测试。

《天空》专辑中的《矜持》
《让我们去看云》专辑中的《心的祈祷》
 
《矜持》;另类惯了的如今的王菲想来已经唱不出那丝丝入扣的平淡,"我是爱你的",让人屏息几乎毛骨悚然的感动。
 
《心的祈祷》;姜苏的演唱和声音很特别,一听就能认出来,一听让人忘不掉。她的歌声听来平静而清雅,细细再听又是不同滋味。有一种回味的芳香,耐听得很,让人难以放手。
《民歌蔡琴》专辑中的《被遗忘的时光》
《人声低音炮Ⅲ·我的神话》《叶塞尼娅》
 
《被遗忘的时光》;就是那一点点的忧伤,美丽的、细腻的、柔润的忧伤,全由蔡琴带出!让我们静静的品位!她唱着人生,永远唱着,而我们是那么一种无边的享受,同样永远的享受!
 
《叶塞尼娅》;令我想到电影中叶塞尼娅与奥斯瓦尔多的那段对话“当兵的……。歌曲源自赵鹏《人声低音炮Ⅲ·我的神话》专辑。
《小提琴钢琴奏鸣曲》《La campanella》
《Schindler's List》
 
La Campanella(Stefan Milenkovich Paganini Recital)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录音精致细腻,音色明亮,辅以少量钢琴伴奏,小提琴曲用于测试音箱的什么频段不用多描述了,正确的听音结果是明亮流畅自然,如丝绸滑落一般,并伴有淡淡的松香味道,其中钢琴伴奏听起来平淡无常,但正好衬托了小提琴的华丽,这些钢琴片断也是测试多媒体音箱的利器,许多音箱会在表现此段音乐产生较为明显的削顶失真,能做到较为准确回放的少之又少。
 
《Schindler's List》当你凝神欣赏激光唱片上这张堪称摄影佳作的封面时,那首听过一次再也无法忘怀的旋律就会重新在耳畔响起……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代表作品,音乐让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更为深沉、引人思考,重重危难中,人性的复苏成为最感人的诗篇。
《The Rock》
《波罗密多》专辑中的《尘鼓》
 
《The Rock》;这部影片也是秉承作曲家一贯的作风,为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Hans Zimmer的配乐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音乐,虽然他仍然运用管弦乐团作为音乐的主体构成,但是非常强调如架子鼓等打击乐器的作用,并把管弦乐与电子合成器结合起来,使得音乐自始至终被鲜明的节奏所充斥、包围,这样的音乐运用在动作片中烘托紧张的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尘鼓》;层次丰富的打击乐,以鲜活律动架构出点、线、面的均衡节奏,主次交替更迭,呈现人间众生相。
《Round-Up》
《The Magnificent Seven》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发行于1986年的《Round-Up》,这张唱片至今仍被众多音乐爱好者视为“发烧极品”。这张唱片非但拥有极致爆棚的录音特效,而且全面体现出美国本土管弦作品的魅力。美利坚西部那粗旷而质朴的民风被完美的表现出来。尤其是第三轨,著名西部片《七侠荡寇志》的主题音乐,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万宝路广告曲,更把美国牛仔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令人荡气回肠的壮丽画面描绘的惟妙惟肖,令听众无不热血沸腾。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惠威T200B

T200B是惠威以HiVi T200A顶级音乐监听系统为蓝本所推出的后续产品,整个设计延续了许多T200A上的成熟经典,例如“T”系列的简洁无谐振的三角Tri几何造型,完美的箱体设计和内部声学结构。此外,T200B的电声系统也进行了全新的优化,其中包括重新设计的放大电路、分频器以及T200B独有的扬声单元。更可贵的是在T200B还未上市之前,惠威积极与烧友以及媒体进行互动,听取了对T200B的一些改良建议,包括分频器的微调优化,有效的降低系统失真度与改良了频响与相位的特性,所以最终型的T200B一上市就得到了众多烧友的认可。

惠威的T200B音箱的低音单元采用惠威著名的5英寸Diva 4.1主扬声器M5N,M5N 型 5 英寸防磁扬声器,振膜采用美国先进的铝镁合金一体化金属结构,振膜表面喷涂有特殊阻尼层。为了让振膜有更好的内阻尼特性, HiVi 还在振膜内还加入了一些特种合金成分,可以让金属振膜尽量减少分割震动,减少声音的失真。此外 M5N 还采用了高顺性支撑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刚度和力学稳定性。使用了大功率耐高温无涡流损耗 Kapton 音圈骨架和耐高温 SV 线音圈,屏蔽式磁路系统和长冲程线性位移设计。惠威特有的对称磁场( SMD )驱动技术使音圈处于一个对称的驱动磁场之中,从而获得对称均衡的驱动力,能明显减少音圈的电感以降低反电动势,扬声器的控制特性因此得以改善,声音更加准确自然。

高音单元则是采用 TM 1A -T 28mm 高音单元。其中 TM 1A -T 球顶高音采用德国天然纤维球顶振膜,频率响应平直,音色比较细腻自然。该单元配备了钕铁硼磁体,三文治防磁结构,美国液磁冷却技术和耐高温铝合金骨架及铜包铝线音圈。强吸声后腔设计,降低了单元在谐振频率附近的非线性失真。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惠威T200B

惠威T200B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附带实测频响曲线的多媒体音箱产品,从测量出的曲线上看,T200B的曲线确实非常漂亮。低频下潜为63Hz左右,完全符合一款高档次5英寸书架箱应有的低频下潜。低频曲线缓缓下延,有效低频响应在50Hz左右,1kHz左右略微隆起,有效提升人声及乐器的厚度,在12kHz到14kHz附近2dB的增益让高频有更多细节,听感鲜亮有光泽。T200B的曲线平滑度极高,我们可以看到从63Hz-20kHz的不均匀度为(-3dB、+4dB),完全满足高保真音乐的播放。从曲线上看,可以说惠威T200B几乎无可挑剔。

T200B在女声部份表现得非常细腻,加上王菲的声音原本就比较清秀。在《La campanella》中频也非常的细腻,有时候钢琴与小提琴之间的会有非常微妙的一些衔接,最后一段弹性强,层次感偏向监听还是以欣赏为主。《尘鼓》整个包围感与空间感十足,中低音的振膜比较干脆,最后鼓棒的敲击也很干脆,速度适中。《The Rock》电影原声方面,T200B下潜力度虽然很深,并不会扩散,电子乐的响应速度适中。《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整体的层次感非常鲜明,控制力与单元的相应速度都比较良好。

确实没的说,T200B就是T200B,在整个主观听音测试中T200B的音质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异常通透开扬的音色和宽阔的声场让评测人员耳前一亮,恰到好处的低频与紧实的中频让T200B在整体音色的均衡性上获得了高分。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惠威M200MKII

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就炒得沸沸扬扬的惠威M200MKII直到2007年的1月23日正式发布,作为M-200新一代产品,惠威在这款音箱上可以说倾注了很大的经历。从前期的研发到最终的上市,惠威的态度可以说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这款产品肩负着惠威对于一个以中高端产品见长的企业来塑造品牌之物,也就是说这款产品的上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对于M-200笔者也不想过多的去叙述了,热销8年已经算是多媒体领域一个奇迹了。

惠威M200MKII的低音S5N单元采用高强度阻尼材料的PP振膜,配备高性能的双磁体全耦合屏蔽式防磁结构,防止磁场外泄。耐高温大功率骨架/可以承受大功率输入的SV 音圈能充分保护单元。发烧级的长冲程大功率低频线性位移设计可以提高低音单元的大动态低频输出能力,同时降低了失真。优化Thiele/Small参数设计使低音单元可以和音箱完美配合工作。S5N单元的人声表现极为出色,是一只让人闻于声,动于情的完美中低音扬声器单元。

M200MKII的扬声器配置为TN25高音单元搭配S5N低频单元。惠威TN25高音单元的振膜使用的是德国进口的天然纤维,振膜质感非常的柔软,频率响应平直,高频端可达25kHz以上,音色甜美、细腻。屏蔽式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三文治防磁结构,有效地抑制漏磁场,创造小型化线性匀强磁场。美国液磁冷却技术,耐高温铝合金骨架及铜包铝线音圈都让这只单元具备有较大功率承受能力,强吸声后腔设计,降低了单元在谐振频率附近的非线性失真。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惠威M200MKII

惠威M200MKII在目前千元2.0音箱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从曲线上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M200MKII的曲线平滑,低频下潜到66Hz左右,达到一定的下潜深度。曲线的不均匀度为66Hz-20KHz(-3dB、 +5.5dB),中频部分在在800 Hz -1.2kHz处有增益,幅度为2dB左右,目的在与增强人声的感染力,而中高频曲线的变化幅度为正负2dB左右,保证了高频的细节又不至于过亮。

从主观听感测试中,深深的感到M200MKII在千元2.0市场上霸主地位。富含韵尾的中频人声,略带温暖。细腻且柔和的高频搭配松软带着包围感的低频,M200MKII确是一套听音乐的优秀产品。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漫步者S2000

S2000是漫步者公司在2.0市场上的旗舰产品,采用了HiFi音箱使用的独立功防加上一对全等容的无源书架音箱组合而成,调控台在功放上,同时还提供了手持遥控器。这样的设计虽然也在多媒体音箱领域中出现过,但产品都只是凤毛麟角,很少能够在市场上见到。而扬声器单元则全部都是漫步者自行研发,1寸的丝绢膜高音和5.5寸的复合振膜低音单元全部出自漫步者之手。

低音单元为漫步者F55NT,采用对称磁路、长冲程设计,使低音质量得到改善。振膜采用纸浆结合编制棉线而成,便面涂有特殊涂胶,有效的提高了低音力度和纯度,指数曲线形成的振膜剖面能够极大的减少分割振动带来的音质下降。

高音单元型号为2NT,使用了丝绢振膜材料,毕竟丝绢膜的音色更柔和,在不同曲风的表现中变化能力较强,耐听度更好,具有音乐味。同时也可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频率上限。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漫步者S2000

我们从曲线上可以看到S2000的曲线相当平滑,整体的不均匀度为(88Hz-20kHz ;-3、+4.7dB)。漫步者S2000的曲线跨度较窄,低频下潜略有欠缺,有效低频下潜仅为88Hz左右,和一些4英寸书架箱的参数差不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最后的评分上S2000的曲线分数无法拿到高分。此外我们注意到S2000的中高频能量要明显比低频能量强一些,以700Hz左右为分界点平均高出2dB左右,这样使得S2000的中高频较多,听感偏亮,听人声有年轻化的趋向。

除了均衡还是均衡,这就是我们对漫步者S2000的整体评价。对于售价千元的2.0多媒体来说,做到均衡的音质不易,但要做到在均衡中突出音色就更难,漫步者S2000缺乏的也许就是这种平衡中的不平衡。漫步者S2000的中高频非常出色,充裕的高频细节和中性的中频让音乐变得干干脆脆,唯一不足的还是低频,S2000的低频确实太少了,有一些原本可以听到的低频细节由于下潜不住无法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黑钻2B

发友、黑钻系列产品推出以来,以出色的音质和高性价比的定价得到了广大发烧友和音影爱好者的喜爱,这款产品在之前某个媒体的横向测试中“非常突出”,在本次横向评测中我们对其也格外重视。外观上黑钻2B还是比较传统,有人说比较老土,但我觉得很合胃口,尤其是木纹的贴皮加上抛光的面板,配合液晶还是非常简洁大气的。相比黑钻双子星XP,黑钻2B采用的是1英寸的高音单元+5.5英寸低音单元的组合,但是黑钻2B的低音单元并没有使用羊毛混合纸盆。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黑钻2B

黑钻2B从整体曲线来看其中低频有较为平直的响应,整体的曲线不均匀度为61-20kHz (+3 、-8dB),低频并没有做增益处理,听感较为平实,自然。中频曲线上,黑钻2B在500Hz-2.5kHz处有平均4dB左右的延续峰,有意让人声部分的中频段突出,增加人声表现。高频部分的曲线不是很自然,4kHz-7kHz之间5dB左右的谷让这个频段变得有些朦胧,但接下来一个以10kHz为中点,5kHz-10KHz响度增强为9dB左右的频响峰又让听感发生巨变。而10kHz以后频率响应掉转直下,这种衰减一直延续到20kHz,可以说黑钻2B在高频和极高频中音乐的细节及其泛音就几乎没有了。值得注意的是黑钻2B曲线在20kHz附近,曲线突然以更高的衰减率下滑,这应该就是黑钻的设计师提出的“数字滤波电路”,只是从曲线上看,这种数字滤波电路是一种“无效的衰减处理”。因为从人耳敏感的1kHz开始算,2B的曲线到20kHz时已经衰减了10dB。在频率高达20kHz时,在这里能声音能量已经微乎其微,对于更高的频率无论再做多么剧烈地衰减,对于音箱而言改变都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人耳也根本听不到这样的变化。

从主观听音的情况来看,黑钻2B的声音是可圈可点的。首先是它突出了人声的厚度,衰减了高频,让这套箱子听上去虽然有些模糊,但却比较饱满,中高频让人感觉比较耐听,也许这也正是设计师故意衰减极高频的原因,黑钻2B在低频方面也有不错的深度,值得一听。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麦博PURE100

麦博即2006年上市的Pure10后,在07年年中又推出了Pure100。这款产品是麦博作为衔接中高端的精品,从研发到推出共历时1年,可见麦博对Pure100的重视程度。这款Pure100也是8款2.0箱子中外观比较独特的,正面采用高亮的木纹贴皮,重量约50公斤的Pure100也获得这次横评“胖子”的殊荣。

中低音部分依然采用了Peter Larsen设计的产品——ML6,它是一款6.5"的云母聚酯锥盆单元,阻抗4Ω、承载功率为100W。该单元与麦博的顶级有源箱Pure10所用的一样,由于音箱功率较大,因此要求单元能有较高的承载功率,为其配置了高强度的金属一体铸造盆架,磁钢方面则采用了一个硕大的长冲程低碳钢。据称,该磁钢是Peter Larsen历时半年开发的心血结晶,其具有比同类产品更高的导磁率。

高音单元采用了欧洲著名单元设计师Peter Larsen设计的MT9,单元阻抗4Ω、承载功率为50W(普通高音并不需要如此高的可承载功率,这与麦博的声音取向有关)。该高音单元采用了德国Kurt Muller的丝质球顶振膜,磁体采用了钕磁铁,钕磁铁能够提供较大的磁通,这对提高单元控制力是很有助益的。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麦博PURE100

从曲线上看,麦博Pure 100做得非常漂亮,曲线整体均匀度很高,从60Hz-20kHz不均匀度仅为-3、+4dB。Pure 100曲线的低频和中频部分异常出彩,跨度很大,低频一直延伸到60Hz左右,曲线下降平缓让低频有出色的下潜深度,也保证了充足的低频量感。中频部分1kHz左右也略有提升,强调人声的演绎。总体而言麦博Pure100从曲线上看比较以往的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设计优良严谨。

在电声测量中我们已经提出,Pure100对于麦博之前的产品进步明显,这套目前售价2800元的高价2.0在听感测试中表现也很出色。整体音色不偏不倚,带着一点灵性。低频下潜有深度,收放自如;中频不带丝毫多余的脂肪,听上去紧实自然。中高频和极高频显得略多一些,但是充满了细节和光泽。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三诺N50G

对于三诺N50G的上市可能许多烧友不会忘记在背景慧聪书院的音乐鉴赏会吧,OK,先谈这个,我们来说说N50G。N50G是三诺07年年底重推的旗舰产品,外观上非常的朴实,不同于之前介绍的麦博Pure100,N50G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值得注意的是N50G的刚性倾角采用了收边的设计,这也是充分考虑音乐的无障碍反射的缘故。并且三诺采用了只在传统高级HiFi音响产品中才使用的电子分频技术。

难得的是N-50G选用了俗称“皱皮盆”6.5寸专业纸浆松压盆中低音单元配合高音单元采用豪华1寸丝膜高音单元。该低音单元还是颇有来历的,在针对低音单元的分隔振动上进行了多项特殊的设计,在低频段的回放性能好,低频延展性强,在业界享有盛誉。丝膜单元声音柔和,瞬态响应好,铝制高音面板有效减少了高音谐振,箱体刚性的倾角收边设计大大减少了声波在反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更从外观上带给用户以专业的观感。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三诺N50G

比较麦博的Pure100,三诺N50G的曲线的平滑度就要稍差一些,不均匀度为76Hz-20kHz(-3 dB、+6.5dB)。低频部分曲线比较平缓,低频下潜在77Hz左右,这个下潜值作为一款6英寸书架箱来说下潜明显不够。曲线在900Hz-4kHz之间有一个5dB左右的落差谷,可能会让人声的整体亮度不足,不够开阔。高频部分曲线从4kHz-18kHz是一个逐步爬升的过程,幅度为7.3dB,这样的高频提升让N50G的高频能量较多,听感亮,久听易累。

三诺N50G的话,女声部份表现得比较细腻,而低频部份借于6.5英寸的低频单元,整体深度可以,没有外扩现象。而在电影原生部份,低频的延伸度不错,但后半部分的爆发没有发出来。小提琴的表现就显得比较暗淡了。

N50G的整体听感是比较“强悍”的,感觉有的像在听一款加强型的2.1音箱。低频量感较多,有一种直来直去的畅快。反而是中频的厚度一般,人声缺乏感染力加上高频比较亮,听的时间长确实有累的感觉,稍微将增益调低一些改变立竿见影。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索威S865B

在多媒体音响中,索威凭着其掌握的同轴专利技术在中高端2.0音箱市场中稳座前列。他的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并为业界所关注。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其通过发布SW系列6.5英寸及8.0英寸的两款同轴产品杀入国内市场,其后索威对其同轴技术进行了4次大规模升级并拓宽了产品线的长度,使同轴产品丰富到3至15英寸。

从型号上来看,S865B应该是S865A的延伸版本,照惯性思维,一般的设计思路就是分频器的调校或者是功率的加大。其实不然,S865B从里到外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很多媒体烧友也给他取了一些新名字,但由于官方早在06年S865A上市的同时就公布这个型号,可见叫S865B这个名字已经是定局了。

在S865B标准版中我们可以看到,低音单元所采用的就是6.5英寸的羊毛与木浆混合高温压制成型的羊毛纸盆。而1.5英寸的中高音单元采用较为成熟的球顶形结构, 材质选用杜邦材料使其介于软球顶与硬球顶之间,但其采用了索威专利的ISP内悬置技术,准确地将中高音单元悬置在低音号角的喉部,使其各单元能够在共点的条件下工作,电声参数真正地满足了“一点发声,同步传播”的点声源特性。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索威S865B

相比前面的6款产品,索威S865B的曲线就要逊色不少,整体均匀度较差。索威S865B采用的是6.5英寸低音单元,低频下潜可以达到58Hz左右。S865B从58Hz-20kHz的不均匀度为-3、+8dB。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低频增益处理外,索威S865B的曲线从500Hz起就开始有些跌宕起伏,值得肯定的是S865B在5kHz以上的高频部分做的较为出色,在听感上的印证也确实如此。

从听感测试中S865B可以说为索威赚足了面子,面对在场的评测编辑,索威S865B显得从容不迫。低频下潜有模有样,并兼备一定的控制力,在曲线测试上起伏不定的中高频部分听上去甜美自然,完全没有生硬感。由于采用了同轴单元, S865B的结像力值得肯定,人声口形清晰触手可及。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索威S880

除了索威S865B参加了此次的横评外,另一款索威S880也是07年索威主推的2.0音箱产品。与S865B不同的是S880一款独立功放的2.0系统,而功放机非常重,前面板只有一个音量调节旋钮,没有高、低音增益调节。音箱的体积硕大,放在电脑桌上会占去大半的空间,建议使用单独的音箱支架。前面板,是发亮反光的黑色亚克力材质。

S880拥有8英寸的羊毛盆低音喇叭+1.5 inch SV直接辐射球顶振模号角高音,高音喇叭在低音喇叭的中心位置,是独立的,不会跟随低音喇叭的前后震动而动。由于高、低音喇叭在同一个轴心上,故称为同轴喇叭。可以这么说,S880是目前市场上2.0书架箱中的巨无霸了。

 

 

曲线分析及听感评测 索威S880

索威S880可谓目前市场上2.0书架箱中的巨无霸,8英寸的低音单元和庞大的箱体在外形上给人巨大的震撼,从曲线上看这种震撼是否还能延续呢?细心的网友应该会发现,S880低频上的曲线特性和S865B很接近,低频下潜值为57Hz,只比S865B多1Hz,这和S880 8英寸的大尺寸低音单元不大相符,不同之处在于S880低频部分整体比S865B增加了2dB左右的声压,让S880听上去低频量感更多。比较无奈的是从曲线上看S880的整体频响表现一般,从中频到高频起伏都较多,但如果没有3kHz附近的频响谷,整体的曲线还是较为规整的。S880的频响不均匀度为57Hz-20kHz(-3、+6.5dB)。

相比S865B的出色表现,S880就要逊色一些。首先是低频显得较为浑浊,缺乏解析力,这是由于振膜面积较大,振动质量较重导致控制力的下降。再就是S865B的中高频优势在S880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听感略微毛躁。我们猜想S880和S865B的同轴单元应该采用的是相同结构和材料的高音单元,但为什么在高频上有较大差距,这让我们有些费解,S865B的表现要比S880优秀和全面很多,在整体的控制力,特别是低频控制力,还有音色的耐听度上S865B都具备优势。

 

 

8款多媒体2.0音箱 测试总结及得奖

在本次测试中,索威的两款产品是比较特别的。与其他采用传统分体扬声器设计的产品不同,索威S865B和S880采用的是同轴扬声器,这种设计将高音单元与低音单元以一种融合的状态出现。采用同轴的产品在声音结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缺点是由于低音单元振膜的中间部分被高音单元取代,所以振动面积比同尺寸的低音单元小,低频往下延伸的值就会略高一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索威的两款产品在曲线特性上有与其他产品截然不同的地方。

惠威T200B
惠威M200MKII
漫步者S2000
黑钻2B
麦博Pure100
三诺N50G
索威S865B
索威S880

如果大家注意看一下前面我们介绍过的6款产品,会发现它们的低频曲线都是相当平滑的,而索威的两款产品就完全不同。它们在60Hz-200Hz之间都做了增益处理,提升的幅度在5dB左右,从曲线形状上看低频部分的曲线就像一个小山包,听感上这部分频率的能量感也就提升了一倍,让低频听上去更多。对于这种设计,我们的分析是它首先是合理的,对低频听感有助益的;缺点是让产品的HiFi性打了折扣,并没有做到对音乐特别是低频原汁原味的表现,而人为的提升低频部分的增益,容易让低音单元比原设计更早到达工作极限,从而丧失低频的控制力,令低频解析力较低且容易有失真。

一个好2.0音箱的声音,应该是高、中、低音平衡,低音丰满柔和,中低音浑厚有力,中高音明亮透澈,高音纤细洁净。音箱本身的声音平衡度是相对的,如果某部分突出了,其它部分就会减弱。光从整个电声测量的结果来看,目前高端2.0市场上的产品都已经具有相当出众的素质,特别是惠威T200B、M200MKII、漫步者S2000、麦博Pure100这4款产品都在在频响曲线上表现突出。不过从综合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到,惠威T200B毋庸置疑取得领先,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制作工艺,以及主观试听部份给评测者的异常通透开扬的音色和宽阔的声场,恰到好处的低频与紧实的中频都让T200B在整体音色的均衡性上获得了高分,因此惠威T200B荣获本次2.0音箱横最佳音质奖实至名归。

其实对于2.0音箱的横评,对笔者来说写作的确很难,因为面对众多2.0音箱的烧友,以及在这次横评中认识的朋友,他们的耳朵是如此的异常挑剔,对性价比十分敏感,在意音箱的材质要大于音箱的外观、敏感与细节的表现力。听任何一款音箱,都可以一针见血的说出细节的不足,不能指望宣传可以改变他们对一款产品的印象。而对于不同的音箱,他们也可以第一时间说出一长串适合这款音箱的曲目和不适合的曲目,只要是他们听过的。对于加强器材的某一方面的表现力去掩饰某些的不足不削一顾。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和大量的理论储备,是整个音箱市场上最难伺候的一批人,因为他们的耳朵根本不会骗人。所以,由于这次对2.0多媒体音箱的横评写作时间比较的匆促,文中如有错误还请广大烧友告知并谅解,谢谢!

 

 

PChome2008千元级2.1多媒体音箱综述

何为城市化消费,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其他城市外来人口以及时尚新生代,由于上海房价较高,住房比较紧张,他们的电脑桌面使用面积一般不会很大,因此PC音箱的体积不可能设计得太过。而早期的一些2.0音箱产品为了估计这一点在体积上做了很大的牺牲,因此音质(很大程度上是指低频)会很不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2.1构架的音箱应运而生。2.1音箱的伊始就是为了平衡桌面的使用面积与低频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分频点的设置问题,2.1音箱在音质提升上也是有瓶颈的,因此可以说2.1构架的音箱是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为了平衡各方面因素后得出的妥协产品。

Razer Mako
JBL Spyro间谍
漫步者S2.1
罗技Z旋风

2008年音箱市场的技术越发偏向于2.0产品,但通过调查我们不可否认2.0依然是主流,这一点我们从前面的饼图上也可以看到了,即使2.0的出货量如何的增加,但是2.0所占据的市场更多的是面向于中高端类产品,而对于音箱的零售领域,2.0与2.1的出货量比例可能为1:3,也就是说2.0音箱经过厂商两年的努力推广,市场占有率可能依然就保持在3成不到的情况。基于这样的调查,所以此次对于千元级多媒体音箱横评的考察点我们还是加入了2.1多媒体音箱产品,目的是为了在同等价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实用的消费指引。

从技术上来看,2.1音箱是2.0音箱发展而来的音箱产品,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2.1音箱都采用中高音单元与低音单元分离的设计方案,分辨点依次在100至300Hz左右,此外,2.1音箱所采用的全频带卫星音箱设计的产品更是对低音单元起到加强的作用,这个设计更类似于目前家电的AV系统,分频点的选取可以变得更加的自由。由于低音单元从两个声道中被独立而出,并击中在一个箱体之内,因此低音炮的结构和单元尺寸造型不必像一些2.0音箱那样受到任何制约与约束,因此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2.1多媒体音箱的低频效果可以比2.0做的更好。当然,除了低频突出以外,时尚的外观相比2.0构架局限性来说2.1的更有发挥余地,也独具魅力的地方,那么此次对于2.1音箱的评定得分我们列出了关于以下的几点:

对于2.1音箱的评定标准,我们拟定了以下5处综合得分点,包括主观试听(满分20)、外观设计(满分20)、制造工艺(满分10)、操控简易度(满分10)以及操控手感(满分10),通过每款音箱每处的得分相加后来判断每款音箱的总得分(满分70)。评测的环境与2.0所试听的地方相同,在这我就不在说了,而在主观试听方面,我们选择融合了电子乐的电影原声《The Rock》以及赵鹏的《叶塞尼娅》作为测试曲目。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Razer Mako

这款2.1音箱我们非常荣幸能得到Razer的支持,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媒体得到了这款目前唯一一款经过THX认证的2.1多媒体音箱产品,在这我们表示感谢。首先从Razer的产品型号一直以动物名称来命名惯例来看,Razer Mako也毫不犹豫的被中文译为灰鲭鲨。音箱整体外观极为华丽,通过了严格的THX认证,是专为游戏设计。拥有顶尖科技的桌面反射式发声器,很大的降低了音频在空气中传输时的交叉干扰,同时线性音频的反射可以很好的表现出THX的环绕效果将音频环绕与游戏环境的使用作了独到的调试。

从造型上看上,Razer Mako就像一个大鼓和两个小鼓,采用 THX Ground Plane技术和 THX Slot Speaker技术的创新型向下发射式设计技术,消除了普通扬声器系统中因桌面反弹引起的失真,同时也是第一个实现ClassHD数字放大器技术一体化的桌面扬声器系统,这些技术能产生丰富圆润的全方位音效,从而提高桌面音效。

输入接口也比较丰富,除了数控、卫星音箱、电源开关以及电源等接口外,Razer Mako还能通过RCA插孔实现可选音频连接。

这静电触摸式的控制器设计,触摸板滑动可调节音量,中央的Razer灯光logo位置长按3秒即为开关机,也可直接调节Bass等细节音频。并且在触目遥控器周边还提供了3.5mm耳机输出接口,也能便于喜欢用耳机聆听的朋友。

 

 

主观试听与得分情况 Razer Mako

由于之前Razer Mako刚到站时我有幸在评测室已经聆听过Razer Mako在播放《变形金刚》时的表现,因此在这我结合《The Rock》一起来说一下。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变形的机型声非常有纵深感,即使闭着眼也能从声音中感觉到机器人的变形过程,而在战斗过程中Razer Mako比较能够清晰的还原声音,但高频偏亮中高频略为突出,总的来说在《变形金刚》时中低频与中频、高频的切割相当干净,结像力也不错,质感且速度快。《The Rock》的表现低频浑厚,当第一下高潮时的下潜度很深,但结实度略有欠缺,有点闷,当大量电子乐器出现时的解析力就显得比较一般。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JBL Spyro

哈曼国际作为跻身世界500强的唯一一家以音箱产品生产商,在全球音箱的研发和制造领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产品覆盖世界任何一个有音乐的角落,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无与伦比的听觉享受。JBL作为旗下极具代表性的品牌,始终传承哈曼品牌对于技术一丝不苟的专业要求。令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每款JBL产品抓人眼球的酷炫外形设计,不仅确保完美音质,更与人性化美学揉合的天衣无缝,体现使用者卓而不凡,时尚潮流的生活态度。JBL的黑色花瓣式音箱,绝对可以说目前最花哨的多媒体音箱了,就在JBL发布的时候已经被人广为关注。

虽然都是Spyro的部件,但是低音炮的风格与卫星音箱有着很大不同,或者可以说是风格对立,同时也反射出一种对立没,简洁与花哨的搭配在此刻却如此相得益彰。JBL Spyro的低音炮与上面我们介绍的Razer Mako同样设计成了半圆形,而不同之处就在于JBL Spyro的表面非常光滑,做过抛光处理,附近的灯光等等都反射的非常清晰。当然,这也是很容易染上指纹的。

卫星音箱的做工非常棒,如果不说,你可能把这2个当成装饰品了吧。黑色与银色搭配非常得当,时尚,花哨,个人认为比白色版好很多。4片花瓣则是均匀的排布,加上后支架能轻松的稳定的支撑这个花瓣支架。带有触摸式的音量调节功能左右花瓣的+号-号,分别表示音量的增加与减少,当时并没有太在意!- -#

低音炮背面采用独特的分层设计,像弹簧一般。而接口方面从左至右一次为右声道卫星音箱、音频输入端口、 电源开关、电源接口、左声道卫星音箱接口以及低音调节旋钮。

 

 

主观试听与得分情况 JBL Spyro

花俏的卫星音箱当初确实很难让我想象其对音乐的表现,只是感觉过于过于追求时尚的造型会有损音箱的整体播放,但是当真正聆听时却有一点改变。在《The Rock》的表现中,在低频部份6寸的低音单元给于了相当的下潜力度,但是第一部分的爆发Spyro感觉并没有很深,后面的连续爆发感觉Spyro的响应度并不是很高,这可能由于低音炮箱体分量相对不够重的缘故吧,建议音量不能开太高。总的来说JBL Spyro更适合播放流行歌曲。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罗技Z旋风

这款音箱就是2008年1月5日刚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发布的罗技最新产品Z 旋风高级环绕立体声音箱。Z旋风光亮的黑色外观透出时尚和高雅,直角和弧面设计也充满了现代感。而且,和电脑的连接方式也采用了当下越来越普及的USB数字音频,通过一个单独的USB电缆就能实现纯净的24位数字音频信号,这样就省去了连接电脑声卡的麻烦,对普通用户来说是大大方便了——当然,这意味着我对Z旋风的音频表现能力更加挑剔。

这一款音箱之所以叫Z旋风,最大的特色,是因为它完美地将高级环绕音响、三扩音器设计统一在动态2.1系统之中,从而仅仅使用两个环绕音箱和一个低音炮,即可为电脑用户打造高性能影院音响效果。它采用的SRS TruSurround HD技术能够让听者置于宽广的最佳听音点中间,从而创造沉浸式音响体验。中央声道中的对话增强,确保了电影播放时语音再现清晰可辨。

音频方面,罗技Z旋风采用了独特的三倍放大设计和数字交叉EQ提供了高的精度和更为自然、平衡的响应。双路环绕音箱提供了精确的频率响应、细节和清晰度,外带了8英寸长冲程型低音发生单元,所以它的低音炮体积要比一般2.1音箱大很多。当然巨大的箱体也能提供更好的共振效果,低音部分的表现会更加震撼。

两个卫星音箱的外观完全相同,拥有一个1英寸的高音单元,以及一个覆盖了大部分频谱的3英寸单元。另外在其一中卫星音箱的侧面还设置了一个耳机插孔,用户可以通过Z旋风内置的声卡在耳机中获得同样优秀的声音表现。

另外,它的遥控器设计也很方便,所有的操控都集成在上面,还可以通过专用的Windows Media Center按键,轻松地管理数码媒体。同时,这个轻巧的遥控器提供一个便利的滚轮,方便用户快速地浏览电视节目、视频剪辑、互联网电台、唱片、艺术家和其他类型的数码媒体。应该说是懒人的最爱了。还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我很喜欢,就是音箱上有一个3.5 mm辅助输入端,可以连接MP3播放器和其他的音频设备。这对我来说非常亲切,因为我现在还会用家里的CD机来听音乐,可以省却电脑开机的麻烦。

 

 

主观试听与得分情况 罗技Z旋风

在整首曲子中,罗技Z旋风的低频浑厚且结实,干净利落速度快,量感十足。而中频丰满层次清晰。高频亮度适中,但是当后面大量电子乐出现时却表现的略感空洞,润度上还稍有欠缺。

 

 

产品外观和功能介绍 漫步者S2.1

虽然不是作为第一个推导2.1理念的品牌,不过漫步者依靠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力求完美的设计理念,让2.1多媒体产品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牌的口碑,漫步者都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熟悉漫步者的朋友可能对这款S2.1型号并不陌生,的确,早在2001年末,继漫步者S5.1成功上市之后,漫步者就推出了旗舰产品S2.1系列。从当时情况看,大家对S系列的概念并没有太多认识,毕竟漫步者整个品牌下系列的概念并没有特别明显,但是S2.1尤其是S2.1D(内置DAC)给人印象深刻,并于2006年这两款型号S2.1的产品犹如泰坦尼克号一般“永远沉睡于海洋深处”。

作为漫步者新S系重型部队的一员,S2.1配备了一门八寸炮。虽然外观文静,但他体积惊人,宽274mm,高309mm,深度近半米。低音扬声器口径8英寸,这枚扬声器磁钢巨大,比较罕见。背面是挂口和采用了RCA输入接口、蝴蝶夹输出接口以及卫星音箱输出所采用压线式压的接线口。卫星箱全密闭设计,这也是新S系列所有卫星箱的标准做法。为了保证持续大功率输出稳定安全,S2.1配备了超大的散热器。

S2.1的卫星箱在外形设计上,遵循古典传统的审美原则,追求端庄典雅的外形效果。标准版的高音单元并没有采用S2.1M一样的涟漪振膜扬声器,而采用了一枚1英寸的球顶丝膜高音膜单元。但之前S2.1M的广受大家赞誉的就要属其全新的高音单元设计了,相比这枚更能承受更大功率的球顶丝膜高音的表现又将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S2.1首次采用了超级数字线控器,它没有老式数字线控器和模拟线控器的缺点,能体验到精确控制的乐趣。线控器配备大屏幕显示屏,所有调节参数一目了然,能提供多级音量、高音音调、低音音量、低音音调、左右声道平衡、屏幕亮度、输入音源切换功能,支持耳机输出。线控器可以摆放于支架上方,方便单手调节。操作时的手感也很好。数字线控器采用DB9接口,连接非常牢固可靠。

超级数字线控器除能控制S2.1的各项调节外,它本身还是红外遥控器的接收器。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线控器进而控制音箱。遥控器上同样提供了很全面的控制项目,提供了50级音量、高低音正负12级、低音炮增益9级、平衡左右18级等等调节功能。完全可以体验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操控方式,配合线控器的大屏幕,遥控时同样可以将参数看得清清楚楚,实现精确调节。

 

 

主观试听与得分情况 漫步者S2.1

漫步者S2.1这款音箱可以说是此次参加产品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当《The Rock》在第一波下潜时低频下潜虽然不见得特别深,但是下沿的过度比较平滑,厚而不散。随后在大量的电子乐中细节在现能力也令整体声音显得比较丰满,中高频的明亮(也许是产品调音时略微调高了增益)增加了产品听感上的透明度。同时,中高拼的层次也比较分明,线条感明显,泛音质感不俗(此次参评产品中仅有Razer Mako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准)。

 

 

4款多媒体2.1音箱 得奖及总结

虽然这次高端2.1多媒体音箱的产品所涉及到的品牌覆盖面并不是很广,但是单从此次送测的4款产品中来看,他们除了同时拥有对电影原声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优势以外,时尚的外观与人性化的操控性如今也已经成为了高端2.1不可缺少一部份。从得分情况来说,Razer Mako与漫步者S2.1在音乐的表现都旗鼓相当,但S2.1凭借其实属罕见的巨大8英寸低音扬声器,虽然对于低频下潜度没有Razer Mako显得深,但是总体下沿的过度比较平滑,厚而不实。Razer Mako虽然低频下潜得很快也很深,但是控制力欠缺,显得有些闷,收不回,所以S2.1可能略胜一筹。而另外一处在于S2.1其操控简易度与操控手感方面要相对Raze Mako与罗技Z旋风以及JBL Spyro来得优越与人性化。所提供的超级数字线控器,无论是手感上还是操控简易度方面都大大提升了这款产品的全面性,因此综合以上情况,漫步者S2.1此次荣获PChome评测室2008年中千元级多媒体音箱双项横评中4款2.1音箱部份的最佳音质奖实至名归。

Razer Mako
JBL Spyro间谍
漫步者S2.1
罗技Z旋风

在2.1音箱逐渐已经替代早期的2.0多媒体音箱成为主流的后,其产品线也必须进行覆盖与延伸,这就产生了不同价位的2.1音箱产品。事实上,任何的科技新生产品都是受时代限制的,早期的2.1亦是如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特别是到了2008年,追求返璞归真的三段平衡的2.0新品推出后,人们发现这些音箱听起来更舒适(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舒服在哪里)。作为新一代的2.0音箱虽然相对早期的2.0产品构架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在音质上所追求的优势令其迅速占领了整个多媒体音箱市场的中高端领域,因此我们最后的观点就是,2.1只能保持在中段,不,可能只是中低端市场还会有较大的生存空间,而相对高端来说并不适合中国目前对于多媒体音箱的主流消费群体。

 

 

更多精彩的最新配件资讯,请点击进入硬件中心

大家如果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意见或任何IT配件资讯的投稿,欢迎发邮件到zhang.yang@staff.pchome.net,我们会尽快给予回复。最后,硬件频道全体同仁感谢大家对PChome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附:音响二十要摘录

此次多媒体音箱双项性的横评已经接近尾声,而在文章的最后对于音响方面的聆听相信对于有着二十多年听的经验加上阅机无数资历的刘汉盛老是来说在音响领域可能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测评的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他对试听见解《音响二十要》做个摘录来作为一个完美的结尾,相信这对你,还是对我都会有所帮助的。

音质

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许多人都把它与「音色」混淆了。什么叫作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双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时不时髦。同样的,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脚一样。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一件好的音响器材,其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或许我这么说您还是认为很抽象。其实不然,我可以再举实列来说明。当您提到布料时,您会说:这块料子的质很好。当您在吃牛排时,您会说: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当您在称赞一个小孩时,会说: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所以,当您在听一件音响器材或一件乐器时,您也会说:它的音质很美。从以上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 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说法,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声音就像光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听到的。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太软或太硬当然都不是很好。有时,音色也可以用「高贵」、「美」等字眼来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过,就像布料一般,布质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却是指它的颜色,这其间还是有明显的界线。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说它是带点忧懋的蓝。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着金黄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台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画。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您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的您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之美的共识。

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

这个项目很容易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文字传达上的误解。怎么说呢?大家都会说:这对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这就是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布。问题出于如果把从20Hz到20KHz的频宽只以三段来分的话,那必然会产生「不够精确」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里呢?多低呢?为了让形容的文字更精确,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频宽加以细分。照美国TAS与Stereophile的分法很简单,他们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变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这种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当规律化。不过用在中国人身上就产生了一些翻译上的小问题,如「较低的中频」我们称作「中低频」还是「低中频」?那么较高的低频呢?「高低频」吗?对于中国人而言,老外这种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20Hz-20KHz的频率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七段的名词符合一般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而且易记,不会混淆。

极低频

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响迷而言实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认一件事情,说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您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低频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中低频

从80Hz-160Hz之间,我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家里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频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我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读者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从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了解这段中频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了。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中高频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请您特别留意。

高频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我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极高频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您有没有想过,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您还记不记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设计,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单体、高音单体、超高音单体三路。那个超高音单体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我记得当时有许多人都「不解」,为什么SP-1有超高音单体,而声音却是那么的柔呢?应该要很锐利才对呀!现在我想您该了解了吧!SP-1设计着眼点在于使高音单体不会失真,而又能再生极高频。这就是SP-1听起来很舒服,具有音乐性的原因之一。了解了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之后,我们接着要讨论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们说的: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

音响的音场表现

「音场」到底是什么?在美国,「Sound Field」与「Sound Stage」是二个名词。「Sound Field」泛指整个声音充塞的空间;「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包括宽、深、高、低)。在台湾,我们所谓的「音场」其实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为无论是「声音的舞台」或「音台」都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我们早已用另外一个名词代替,那就是「空间感」。因此,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乐团排列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内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就是四四方方,没有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我称为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挑剔的读者以及评论员们不可不察。

音场位置

除了「形状」之外,音场还有「位置」的问题。这里面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音场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匀与否皆为重大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至于整个音场的高度?常您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应该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在视线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体也有极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

音场的宽度

常常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超出喇叭、宽抵二侧墙,甚至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来,则仅是有点夸张而已。我想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不必我再多费唇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宽抵侧墙。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场宽度其实在只在我的墙壁之内而已。

音场的深度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深度感」,现在我把它归于音场的深度。为什么不像以前一样,将它与层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为层次与定位谈的不是音场,而深度感却仍属音场的范围之中,所以,我将它改成「音场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称之。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词而己。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隔邻、深过对街」这应该是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中。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音响的解析力


这个名词最容最懂,玩过相机的人都知道镜头解析力好坏的差距;看电视的人也知道自己的电视能把一片黑色的头发解析得丝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现。好的音响器材,即使再细微、再复杂的东西都能清楚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解析力。其实,细节多与暗部层次清楚也是解析力产生的结果,这就好像空间感也可合并入音场来讲一样。但是解析力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细节再生与层次感。例如由前往后一排排的层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将层次感并入解析力,那就无法对单项的名词做明确的解释。因此,我在此都尽可能分开来说,读者们只要知道「音响二十要」之间彼此都有难以分割的关系就可以了。一般而言,如果细微的变化(低电平时)都能表现得很清楚,那么这件器材的解析力当然很好。既然有低电平时的解析力,那么有没有高电平时的解析力呢?当然有!在极端爆棚时能将所有东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电平的解析力。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