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成长的困惑:不是找死,就是等死?

互联网 | 编辑: 邹震 2008-04-01 00:30:00转载

不要说“不想当CEO,就不是好CIO”,而是“做了CIO,不是找死,就是等死”。CIO成长的困惑是其成长的最大挑战。

  1月25日,麦当劳中国公司技术主管、麦肯锡上海公司电脑部主管、上海ABB公司IT经理等22人受贿案被媒体曝光。《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七家跨国公司商业贿赂案调查》一文,迅速被媒体转载、传播。于是,关于IT领域投资“黑洞”与“潜规则”的话题再次燃烧。

  但是,其中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点是—这些IT经理们负面登场。

  信息部门经理、主任、主管……是当今中国CIO的另一现实称谓。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如国外CIO那样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者,头衔不够名正言顺,遭受“夹板气”之苦。伴随企业对IT依赖性的提高、IT规模的扩张,他们要面对业务与IT融合过程中的“两张皮”问题、安全保障压力以及带队伍过程中的管理“短板”之困……这一切背后的潜台词是,成长中的CIO面临巨大成长挑战。

  此次“七公司商业贿赂案”涉及的主要人员,以及日前银行" target=_blank>中国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公布的十大

  商业贿赂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的原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吴为钢、原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电脑部经理曹云侃,还有2006年6月因IT建设中收受巨额贿赂被判死刑的原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科技处处长温梦杰,都曾属于原本默默无闻的“准”CIO。他们的劣迹败露,包含一个信号:IT建设过程中的“利益诱惑”,成为CIO修炼之路上的新磨难。

  然而,令人担忧的,并不是种种具体的压力与磨练,而是他们缺乏抵御“利益诱惑”的毅力。也就是说,CIO成长的困惑是其成长的更大挑战。

  一位在信息中心主任岗位工作多年,最终选择进入协会安身立命的CIO这样对记者说—CIO没有明天。因为CIO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与IT承担着太多“破”和“立”的责任:要改变他人的工作习惯,要改变管理模式,要触动他人或其他部门的利益,同时要保障业务高效和安全。而“破”的过程中,CIO又要与诸多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人员打交道,无数不经意间,使沟通技巧尚未炉火纯青的CIO埋葬了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立”的过程中,IT本身有BUG,企业管理更多BUG。谁能为CIO“遮风挡雨”?所以不要说“不想当CEO,就不是好CIO”,而可能是“做了CIO,不是找死,就是等死”。

  这位CIO的惊人之语,道出了“信息化”中“化”的艰辛,反映了CIO晋升之难,也为前述“触法”的当事人们做了解读—“过了这村,没有这店”,“有权不使,过期作废”。

  其实,CIO真的只是“阶段产物”。早在几年前,《哈佛商业评论》抛出那篇引起全球业界震动的《IT不再重要》之后,就有人很快提出“CIO将消失”的论断。其核心就是IT在社会发展中只扮演变革性的过渡角色,它们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社会的公共设施。IT的管理与发展模式,也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性地集中提供服务的支撑形式。这种观点与产业巨头IBM、HP等公司倡导与实践的整合—随需应变(动成长)—打造创新服务模式的路线,不谋而合。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服务,如外包、ASP、SaaS等模式的出现,也使企业专注自身核心领域发展、不必“小而全”的趋势明朗开来。也就意味着“CIO没有未来”。

  然而,经济大师亚当·斯密曾说,劳动分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这其中透露着CIO未来之光。2006年12月国家劳动人事部首次举办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掌控企业业务与IT运营风险的CRO(首席风险官)被认为未来10年最有影响的职业。而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以及IT架构师也不再陌生。显然,在企业的进步中,专业化让CIO有着更多的选择。本刊记者近期采访的多位大型企业CIO,还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现实的选择:做职业CIO。

  信息化在我国是刚刚展开的事业。走职业化之路,跳出原有纵向单线的发展路线,横向、多元化地设计自己的未来,是CIO的超越之策。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