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真实性、权威性......专门收集员工劣迹行为的'黑档中心”网站到底还是在一片指责声中开通了,发明单位北京北方长安通讯有限公司一再声称'黑档”的学名叫'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人才档案的工具。无论是一种实际操作还是一种招徕,人们对它的亲和度并不如其他e族成员,求职的招聘的都没给它好脸色。'中国黑档”因其博得的广泛抵触,堪称网络民众化以来反响最强烈的e化产品之一。
早在今年年初部分媒体披露'黑档中心”要开通时,反感情绪就同时见诸报端: '企业会像防贼一样地防着员工”、'对员工没有起码的信任”、'系统记录资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如何界定劣迹与隐私权”......
'黑档”管理系统的基本运行程序是这样的: 具有法人资格并成为该系统会员的某用人单位进入'中国黑档”中心,可以给本单位的每一个员工在'黑档”系统内建立一整套个人资料。员工调换工作时,新单位在征得本人同意并取得密码后,就可以查看这些个人资料了。这些资料并不向别人公布,只限于单位和个人掌握。在转换单位时,如果个人不同意,新单位是不能获取这些资料的。
程序上无懈可击。但系统的发明者曹浩建显然对网络的真实性过于信赖,对人才市场特点的把握显得单纯。作为人才市场中的'商品”——人才,是有感情的,他不是简单的实物商品,质检部门检测合格的就是放心商品,否则就要受处罚甚至停产整顿。
在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往往是无辜的,他与商品之间只是买卖关系。而在人才市场中,个人与单位形成了天然的雇佣关系,同时个人与组织的发展又息息相关,甚至起到了支柱的作用。这时,员工与企业与老板的关系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搀杂的感情、利益、发展远不是档案上几句评语就能够说清的。人才市场也需要打假,但掺假的或许是招聘、求职双方。单靠记录员工在本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好的方面或是不良行为,包括处分甚至是劣迹等)来证明这件'商品”的优劣很容易产生偏颇,比如非正常离职、工作中的失误、个人能力大小甚或性格缺陷,如果不对之进行详细考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如果这些被算做'劣迹”记录在案,并供用人单位参考,毫无疑问会导致种种误解的发生,会为当事人带来难以想像的损失。这对企业、对整个人才市场又有什么好处呢?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作为一个弱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相比本身就有着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了得到一份工作,求职者一方面要面对众多求职者的竞争,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要求还得委曲求全。一个求职者往往在招聘单位的追问下,要把自己全部情况如实说出,而对招聘单位的情况知之甚少,信息对求职者的透明度往往是极低的,更有甚者,有些单位还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欺骗或非法聘用求职者,网上的虚假求职信息就不少。长此以往,用人单位滋生出对求职者居高临下的心态。现在又出来个'黑档中心”,怎能叫大家服气?
看来不是什么电脑都能代办,比如考验爱情,比如考验忠诚,比如评价人才......
网络从一诞生起就以'强占第一”为特点,吸引猎奇的眼球这方面堪称各种媒介形式之首。建议黑档中心再做一个'企业黑档”,专门记录单位用人方面的违规不良行为,让求职者闻臭远遁,或者早早修炼、防患未然。'企业黑档”的Pageview肯定大于'员工黑档”,因为不论哪个国家,求职的总比招聘的多。
'黑档中心”开通了,满大街的人看上去都黑了许多。
资料:'黑档”记录的内容
用工性质、在本单位工作的起止时间、工资、学历、职务。
工作能力、工作表现: 企业根据企业有关规定对个人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打分。
品德: 对个人思想品质进行综合评定打分。
处分决定、处分原因、处分时间。
奖励、奖励次数。
离职性质、离职原因。
未交公款、公款性质。
其他事务。
资料来源: 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管理系统(黑档中心)。
来源:职场快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