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之新三国演义:重组后整合难题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8-05-30 08:50:00转载 返回原文
第一页

电信重组,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从长远来看,电信市场竞争加剧最终是消费者从中获益。

对运营商而言,如何进行品牌内涵的重新诠释和重新定位,是在对市场发力之前最紧迫的一项工作,而在运营商内部,合理调整新老人员以及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顺利整合,则是重组过程中最艰难的任务。

人员整合最复杂

根据“六合三”方案,整合是三大运营商共同面临的难题,其中又以人员的整合最为复杂。

从高管组成来看,虽然这次的高管调动,在“一把手”的安排上没有2004年运营商的高管轮岗彻底,三大运营商的“一把手”全都保持不变,但副总裁变动规模前所未有。

中国电信新增了三位来自联通的高管,中国网通的副总裁基本全部进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增加了来自铁通的两位高管、一位来自网通的高管以及一位来自联通的高管。

“副总裁的变化意味着副总裁主管业务范围的重新划分以及副总裁的重新排序,不同领导的思路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影响。”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表示。

高管调整只是这次重组方案中的一个方面,更困难的方案在于工作人员之间的调动和整合。

目前,中国电信的员工总数为42万人,中国网通为20万左右,中国移动为14.5万,中国联通也在10多万的规模,中国铁通为7.2万。

由于中国移动并入中国铁通之后,中国铁通仍将作为全资子公司独立运营,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移动的人员整合问题比较简单。

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比较复杂。根据重组方案,中国电信需要整合原中国电信员工、中国联通C网员工,以及中国卫通基础通信业务三批人员;中国联通则需要确定C网人员分拆名单,然后是与中国网通的整合。

“最困难的是确定哪些人员是C网相关人员。”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一个笼统的统计显示,至少有1/3的联通员工属于C网员工。

即使完成人员划拨,人员之间的整合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一个稳定和平衡状态。

重塑品牌和企业文化

在重组中,由于原有的企业制度不同、规模不同甚至所处行业不同,这些都决定了重组各方在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制度等方面会形成文化冲突。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表示,多头的企业文化的融合比企业形式上的融合要困难得多,现在的网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中国网通在上市过程中,逐渐整合了网通控股(也称“小网通”)、亚洲网通、吉通通信等多块资产,与之相关的人员整合在网通内部持续了很多年,这被认为是中国网通在竞争力上不如中国电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每家运营商都有自己的企业形象口号,比如中国电信的“让世界触手可及”、中国移动的“移动信息专家”、中国联通的“让一切自由联通”以及中国网通的“中国网 宽天下”。

其中,中国移动在获得固网业务之后,“移动信息专家”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其企业定位,而中国网通被合并之后,“中国网 宽天下”是否还会保留也仍是悬念。特别是中国网通作为奥运会的固网合作伙伴,在品牌形象上投入巨大,并入联通之后,网通品牌是否还会保留也尚无准确说法。

与企业文化同样重要的,是三大运营商需要向消费者重塑品牌形象和品牌内涵。

第二页

中国电信作为固网运营商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向消费者传递全新的品牌内涵,让消费者在想到手机的时候也想到中国电信?

特别是CDMA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中国联通的品牌内涵紧密相连,如何重新定义CDMA的品牌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业务名称是否需要保留?这些问题尚待解答。

重组或许过段时间就会告一段落,但对内的整合,以及对外的品牌塑造才是影响运营商竞争实力的更大考验。

结束双手互搏中国联通发展前景难预料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中国联通都是此次电信重组中最“伤筋动骨”的一个。

按照重组方案,中国联通终于实现了“两网分拆”,CDMA网络的资产和人员与中国电信合并,剩下的GSM业务与中国网通合并。

一方面是资产的分拆,另一方面又是资产的合并与收购。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联通的两张移动网络正是这次电信重组的焦点和关键。

中国联通在未来的电信格局中,能否摆脱弱势局面,与中国移动以及未来的中国电信形成有力竞争?

分析师对此意见不一,甚至观点相左。“联通的长期竞争力还要取决于多种不确定因素。”国泰君安分析师表示。

结束C、G两网互搏

“过去几年,我们在CDMA网络上的投入巨大,如果不是受到两张网的拖累,我们是非常有可能在市场上与移动进行竞争的。”中国联通内部一位市场部高管表示。

通过分拆CDMA网络,中国联通最直接的影响是丢掉了一个“负担”,同时通过合并获得了中国网通的固网资源和固网用户。2008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中国联通GSM业务利润已经占到所有业务比重的93%。

东海证券分析师认为,电信重组使中国联通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业务运营商,以前虽然中国联通拥有全业务牌照,但由于其不拥有接入网,因此无法与电信和网通进行全方位竞争,固话业务仅限于长途及互联网业务。

重组之后,无论CDMA网络以什么价格成交,中国联通都将从中国电信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现金,这将使中国联通在未来的3G竞争上处于有利地位。

国信证券认为,中国移动目前的用户数仅为联通的2.4倍,收入仅为联通的3.6倍。两者间巨大的市值差距虽然有盈利巨大落差的现实理由,但也为联通未来留下了巨大的上升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联通非常有可能从一个弱势的运营商,变为在北方市场、数据业务市场上的强势运营商。

如果考虑到3G发牌和长期发展,中国联通的状况更为乐观。中国联通保留了GSM网络,未来最有可能获得WCDMA牌照,WCDMA在三大3G标准中技术和产业链最为成熟。全球用户中,WCDMA用户是CDMA2000用户的2倍。

诸多不确定因素

由于中国联通正在与中国电信就CDMA网络的价格进行磋商,C网的最终成交价格将影响资本市场的反应以及中国联通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由于新联通的移动业务差于移动,固网业务差于电信,有可能成为三大全业务集团中实力最差的一个主体。从未来看,中国联通的高端业务会受制于中国移动,低端业务受制于中国电信,而且这种状况很难扭转。

即使短期来看,中国联通也是三大运营商之中,唯一需要大规模整合的集团,因此目前中国联通的管理层只是筹备小组,在业务的分拆、合并以及管理层确定方面还需要较长时间。

在具体的价格以及合并细则确定之后,C网相关资产与人员的划拨以及与中国网通的合并,涉及到两个公司从组织架构、人员比例、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融合。

在中国移动以及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展开竞争的时候,中国联通由于内部整合,或许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工作。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公司文化、人员、业务整合顺利与否将决定联通能否最大程度利用重组带来的优势,并在3G及全业务运营时代获得优势竞争地位。

中国电信:重走老大之路?

“我们不做大哥好多年。”中国电信一位内部人士用一句歌词对记者表示他的心情,此次重组中,昔日老大中国电信将获得梦寐以求的移动业务,获得在全业务竞争中与中国移动一较高下的机会。

第三页

新起步不轻松

此次重组中,最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需要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在未来取得CDMA2000标准的3G牌照。投行大多看好中国电信的中远期发展。

但中国电信的重组起步并不容易,其当下需要面对溢价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的问题。目前,一些投行预测中国电信将为此付出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代价,而能否获得国资委的相应支持尚未可知。

德瑞电信咨询公司总经理阮开利认为,在谈判结束后,网络设备、设备机房、基站站点、传输线路等资源的分割,由于两家运营商存在直接的竞争,在中国联通的分家过程中,中国电信必然会经历诸多坎坷。

值得关注的是,重组后中国电信拥有的移动用户数量最少,到今年5月为止,中国联通的GSM用户数量是1.2亿,CDMA用户数量不到4500万。而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接近4亿,是中国电信的近10倍,因此中国电信在发展移动通信业务方面底子最薄、基础最差。

再从全球移动通信发展主流趋势分析,由于受到高昂专利费的影响和技术开放程度,产业链支持者数量和能力难以与WCDMA阵营相比,因此未来竞争中,CDMA2000的市场份额将被压缩,这会影响到中国电信未来发展CDMA网络的升级、设备和终端采购。

在四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在四大运营商中对3G准备最充分。

DBS唯高达此前表示,在四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面临的3G风险最低,中国电信拥有的固网将能与移动业务协同。但银河证券认为,新电信整合能否成功,首先是面临对中国联通进行网络分拆与整合的难题,其次是小灵通的转网难题等。

如何发力

“我们拭目以待,黑马究竟能有多黑。”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表示,中国电信的固网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一直未能获得移动牌照,所以一直都认为未能充分显示自己实力,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付亮认为,在3G升级方面,CDMA已有4000多万用户,网络可以快速、低成本升级到3G的CDMA2000,对中国电信早期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也很有利。根据近年来美国几大运营商的财报,我们看到,由于CDMA2000运营商不需要承担大量的3G建设成本,实际盈利状况明显好于WCDMA运营商。

中国电信高达近6000万的小灵通用户,按照60%的转网率算,将有超过3600万小灵通用户变为C网用户。国金证券分析师陈运红表示,把小灵通的业务向移动业务转网后,中国电信将会把目前中国联通CDMA 4000万的用户很快升到8000多万。

另外,固网本身拥有的很多优势资源可能会充分应用到移动客户的争夺战中。中国电信可以进行固网和移动融合项目,包括视频监控,如在医院和住宅安装摄像头,通过固网和移动网传输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3G手机随时收看。在服务上,新电信通过整合,可以实现一系列的账单捆绑。中国电信甚至可以进行网间无限制甚至免费通话,为用户节省手机话费。

交银国际表示,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电信拥有完备的电信资源、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强大的技术背景等优势,成为全业务经营者后,唯一能够挑战中国移动领导地位的也只有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优势地位将至少保持两到三年

中国电信业的第三次重组终于拉开了序幕,按照“六合三”方案,中国电信市场最终将被整合成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

发展受到限制的固网运营商终于获得了盼望已久的移动牌照,弱势的移动运营商也获得了更全面的固网资质,但是在相对稳定的中国电信市场,中国电信行业真能如期望般出现“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吗?哪家运营商今后最有可能成为今天的中国移动?

重组方案已经尘埃落定,但对于中国的电信行业,一切,才刚刚是又一个开始。

如果说整个通信行业都在为电信重组“额手称庆”,中国移动恐怕是唯一对电信重组不那么“欢迎”的一个。

接近4亿的用户,每年20%以上的收入及利润增长率,在中国电信行业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这头“大象”仍然在加速快跑。

但是从5月23日开始,随着电信重组消息的预热,与其他三大运营商股票停牌之前纷纷大涨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移动23日下跌3.84%,重组正式公布之后,5月25日中国移动(00941.HK)的股票更是下跌了8%。

电信重组之后,中国移动的“辉煌”将一去不复返?分析师认为,中国移动的优势地位还将继续保持两到三年。

重组不改中国移动主导地位

中国移动是此次重组中“手术最小”的一家运营商。根据三部委发布的重组通告,中国移动将合并中国铁通为全资子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中国铁通将保持独立运营,整合仅限于在集团层面进行,不涉及上市公司。

其他两大新运营商均涉及资产的重大重组,可谓“伤筋动骨”,这为中国移动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差”。

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重组后的三大全业务运营商仍旧站在并不均衡的新起跑线上,中移动在资产、利润、客户资源方面都拥有难以改变的强势位置。

第四页

特别是,“如果没有限制主导运营商份额的严厉政策出台,其在未来2~3年一家独大的态势难以改变;同时,前期过于保守的会计政策将有助于利润平滑增长。”

重组完成之后,按照各大运营商公布的业绩,如果将移动用户和固话用户合并计算,中移动为4亿用户,中电信为2.59亿户,联通网通为2.34亿户,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仍然超过其他两大运营商,但差距已经明显缩小。

电信专家廖晓滨估算,目前中国移动的资产大约5634亿元,中国电信4080亿元,网通和联通均接近2000亿元,铁通100多亿元。重组之后,中国移动的资产规模变化不大,新中国电信不超过5000亿元,新联通约为3000多亿元。差距趋于平衡,但中国移动的优势显而易见。

如果从收入规模和净利润来看,新移动在整个行业中分别占50%和70%,新电信收入占比29%、资产占比为36%,合并后的中国网通和联通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1%、14%。

同时,中国移动手握1000亿元现金,远远超过其他运营商,这保证了中国移动在3G投资和建设上仍将保持主动。

最大风险在于不对称监管政策

“重组对中国移动的最大影响在于,形成了两个更具有竞争实力的竞争对手。”一位运营商内部高层这样对记者表示重组对中国移动的影响。

重组之前,中国移动的竞争对手只有中国联通,但联通限制于G网和C网的“左右手互搏”,并不能形成对中国移动的威胁。在中国电信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运营商之间是“零合竞争”,任何份额的提高都意味着对手的业绩放缓甚至下滑,重组之后,中国移动的两个竞争对手新电信和新联通实力都有所增强,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中国移动要付出更多代价。

作为一家全业务运营商,与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移动的固网业务将成为其“短板”。在网络上,中国铁通与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网通不可“同日而语”,客户资源更不能“望其项背”,目前中国铁通仍处于亏损状态。

当然,对中国移动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政府可能出台的“不对称监管政策”。三部委在通告中指出,“针对重组后新的市场架构,将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必要的非对称管制措施。”

非对称管制可以在主导运营商的资费、普遍服务义务、费用结算、频率收费、号码携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加以实施。但三部委通告并没有对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

电信专家廖晓滨认为,中移动在电信重组完2年之后可能会处于比较艰苦的阶段,新的资费政策、新的竞争格局都会对中国移动产生冲击。

瑞银证券认为,中国移动在中高端客户方面的优势地位最有可能受到影响。实际上,如果政府出台“号码携带”等政策,中国移动的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将被严重分流。

不过,“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电信企业”仍然是这次重组的主要原则之一。因此,严重影响中国移动发展的监管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者:马晓芳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