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报 Google让我们愈变愈笨?

互联网 | 编辑: 宋杰 2008-06-16 11:30:00转载

The Atlantic上周出了一篇很有争议的网络评论(其他相关评论也见此),斗大的字,尽管已经打了一个问号,仍不减它标题的一种叫嚣式的耸动感──“Google是否正在让我们愈变愈笨?

愈变愈笨?我们都以为,Google让我们愈变愈聪明呢?这篇文章的作者是Nicholas Carr,就像《你在看谁的部落格》一样,他也出了一本《The Big Switch: Rewiring the World, From Edison to Google》,一本批判网络的书。但不同的是,这位Nicholas Carr从文学观点出发,然后以科学、人类的角度,来看Google所带领的“速食信息革命”,对人类可能带来如何的长期的、负面的影响。

他说,主要的负面影响,是两个C的失去:注意力(Concentration),和深思力(contemplation)。网络的文章太多,彼此间超连结跳来跳去,加上搜寻引擎的便利,网民皆太注重“效率”与“实时性”,行为影响了思考,思考影响了态度,从此,人类渐渐的习惯在表面游走,再也无法“专注在某一点”,也再也无法往里面挖进去,得到最完整的信息宝藏。

作者举出他两位在业界也有一点名气的朋友为例。其中一位叫Scott Karp,文学系毕业,以前常拿着名着在手,但Scott却坦承,他已经有几年完全再也不读纸本书了!另一位叫Bruce Friedman的爱好阅读的朋友也说,他已经失去了阅读长文的能力,不用说线上书籍了,连一个四、五页长的部落格文章他都读不完!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科学家从线上大英图书馆与英国的线上学术网站的使用者行为分析,发现这些学术期刊的读者,近二年来都倾向“只读个一、二页”就直接“跳到另一篇文章”,而且,从来都不会再回到同一篇。再也很少看到他们一篇文章连点五、六页,“全部看完”的更是没半个人。

大家看了这个报导,是否松一口气,原来,我不是唯一的那个“不再读书”的人!

那, 是否意味,人类全体是不是再也不会阅读了?作者说,这是很惨的!“阅读”不像“说话”是人类天生的能力,阅读需要后天强迫式的训练才能得到。作者并引用一 位心理学家Maryanne Wolf指出,人类的伟大,“不是在我们『读什么』,而是我们『怎么读』的!”作者指出,这个“怎么读的”已被Google改变了,媒体本就是可怕的,它不只是“提供信息”,也会“改变我们处理信息的过程”,自从有网络以后,我们思考的过程被改变成为“扫描机”,浅浅的唰过一遍,假如你无法念完张爱玲的全部,怎么让里面每一幅风景进入你的血管;没有读完金庸整集,怎么让里面的力量穿透到每根神经!

作 者还举出了一些“科技改变文学”的实例,包括19世纪的文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在晚年眼睛不好,所以买了一台打字机,让他回复到从前的写作速度,不过,尼采的朋友读了尼采用打字机打出的文章,就已经认为 “尼采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尼采用打字机之后,他的作品,从雄滔滔的辩论(arguments),软化成直接教导的格言(aphorisms);从较为 深度的思考(thoughts),变成较表面的文字玩弄(puns);从反覆推敲(rhetoric)到完全的“电报风格”(telegram style)。他们认为,打字机正是罪魁祸首,因为那个年代的人老是认为,“文章的质量,常常取决于『笔』和『纸』的质量。”

那你看,现在Google也才出现个六~七年而已,就这么厉害的让一些文学家,都不读书了!人类的文化怎么走下去!?

不禁想起,这周末,我和老婆被上周的一篇报导影响, 报导说,三岁以下的幼童“尽量别让他们看电视”,因为电视快速变幻的声光效果,让幼童再也无法对电视外的其他缓慢的维持专注力。但后来,我心一横了,如果 说,“看电视容易近视”,那我们应该防范,但看“电视影响专注力”这种事情,管控了这个,也没办法改变这“世界就是充满了电视、充满了声光刺激”的这个事 实。与其禁了电视,让我们小孩可以和其他小孩“烂比烂,比比看谁比较不这么烂?”我们或许应该“开发”其他的好东西。

这或许就是作者Nicholas Carr所没有的胸襟了。他讲了那篇很长的文章说“Google使我们变笨”,也写了一本很长的书点出我们“文化危机”,结果,有提出任何的建议吗?没有。点出来以后,反而让人更感受到底下那赤裸裸的无助感──信息的洪流实在太厉害,我们人类,准备乖乖的失去文化吧!

我 是觉得,Google改变了很多事,或许有的正面有的负面,但最大的改变,是它又让一批“专家”大洗牌,尤其是从前的“信息专家”。所谓专家,就是“知道 其他人所不知道的事”,从前你学富五车,或很会心算,或很会作美术字,都可以成为“专家”,但现在,随便一个人靠计算机程序与计算机就把那些会心算或快速 珠算的人给“比下去”;随便一台打印机与花俏字体就把从前那些很会作手工美术字的人给“比下去”,随便一个很会用Google的人,就把那些懂很多东西的 老学究给比下去,大部份的专家其实都是“信息专家”,所以Google一出来,让史无前例多的专家,失去了舞台。失去舞台,再找就好了,但真正惨的是,这些专家也因为Google而“失去竞争力”,打败他们、竞争掉他们的,不是计算机或Google本身,而是更善于利用计算机的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

专家因计算机而失业?但有些人,也因计算机而查找新春。

这是一个令老一辈专家们不很舒服的景像──不是一些“业余专家”,而是“群体意见”,除了Google外,年轻人其实已经很习惯用计算机串连、交朋友,大家都有一个自己常常浸泡的大族群,每个人的动员能力都有“一人可呼来五百人”的威力,老人觉得,你们是“乡民”、乱民、烂民,没有意义,但可知道,这些“乡民”就是能在短时间集合众人力量完成一些事情,得到一些信息,甚至辩证出一些理念,用一百颗头脑,远远的击败了一两个老学究;即使老学究开始使用Google,在一些信息上,也打败不了这一群黏在一起的年轻人!

想想,Google搜寻引擎的本身,不也是众人智慧的更大集合吗!

这就是令人担心的地方了。最后,人类还是需要仰赖这些真正的学者。 我回来引用作者的话,他说,生物学家说,人脑的可塑性不单只有在孩童时代,连大人的头脑,都还有很多的弹性,所以今天一个45岁的人,当他们使用 Google习惯后,就真的开始不读纸本书、无法读完长文,但另角度过来看,真的麻烦的不是不读书,而是这些学者们对科技、对改变的“反应迟顿”, 这迟顿多多少少是因为“抗拒”,因为“抗拒”,所以就延迟了许多年才接受年轻人早已经玩了几年的东西,甚至像这作者点出问题,造成恐慌,却没有任何建 议……。于是我们看到一群真正的学者,被Google影响乃不再读书,却只愿接受Google的一半,变成半生不熟的鱼肉,不知怎么下咽。

这“反应迟顿”,或许才是人类文化的大危机, 如何让真正学富五车的学者,在Google这么快速的整变世界时,还有“胸襟”去跟得上,然后从中去萃出很深刻、成熟的新文化。当我开始不知道谁是陈奕, 棒棒糖有几个人,不知道张芸京是男生还是女生……我发现自己已经开始脱节、排斥年轻文化,于是提醒自己要再开一开自己的“胸襟”,才能跟得泡网路最先进的 潮流,这是自己的功课,也是所有渐渐变老的人的功课。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