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新系统 索尼爱立信G700c评测(上)

互联网 | 编辑: 2008-07-01 03:30:00原创 返回原文

今年2月份的3GSM大会上,索尼爱立信高调的发布了今年的手机规划和展望,同时带给消费者的还有万众瞩目的X1智能手机和旗下新的G系列时尚、C系列拍照手机。和以往的索尼爱立信手机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不同,这次发布的G系列手机既带有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同时又是索尼爱立信第一

索尼爱立信G系列 重装出击

今年2月份的3GSM大会上,索尼爱立信高调的发布了今年的手机规划和展望,同时带给消费者的还有万众瞩目的X1智能手机和旗下新的G系列时尚、C系列拍照手机。和以往的索尼爱立信手机产品有着明确的定位不同,这次发布的G系列手机既带有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同时又是索尼爱立信第一款使用Symbian v9.2系统UIQ3.3版本的新智能触摸手机。而目前索尼爱立信公司在国内市场先期上市的智能触摸手机G700c已经到站了,于是带着和消费者们同样的期待,便开始了本次对于索尼爱立信G700c的评测。

 

首先我们还是先了解下关于G系列的一些背景资料吧。索尼爱立信公司作为目前世界上五大手机厂商之一,其发展历史随着产品的成功起起落落。从早年的T618的推出一炮而红,到后续的T628奠定了索尼爱立信这个品牌在手机业界的地位,应该说时尚和创新是这家企业留给消费者最深刻的印象了。而在同一时期索尼爱立信的另一款手机也在我们的宝岛台湾掀起了一股智能手机的热潮——P802,应该说在那个PLAM和PDA当道的年代,P802也绝对算是少数的异类了,但也正是从这款手机开始,UIQ界面算是在消费者心目中打下了良好的印象分。

 

索尼爱立信G系列的产生在我们看来,应该属于T系列经典手机和P系列智能手机的结合体。多功能集中整合于智能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娱乐和生活管理,这就是我们对于索尼爱立信G系列手机定位的一个理解吧。首先从外观上来看,索尼爱立信G700c的外观属于时尚简约的设计风格。超薄只有13mm的机身与以往索尼爱立信的智能手机相比,应该是最薄的一款了。再加上圆润的边线设计,使得索尼爱立信G700c拿在手机感觉非常薄非常薄,轻巧方便便是这款手机留给max的第一印象了。

索尼爱立信G700c外观介绍

当max迫不及待的打开G700c后,2.4英寸的显示屏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这块显示屏分辨率为240×320的标准QVGA屏幕,色彩深度达到26万色。由于索尼爱立信G700c的边框设计较窄,加上其整体设计以小和薄为主,所以在不大的机身正面出现一块2.4英寸的屏幕,感觉还是不错的。而由于采用了类似于Touchscreen技术的屏幕,所以屏幕质地较硬,同时也不像以往触摸手机屏幕那样采用下陷的设计。索尼爱立信G700c的新屏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效避免了灰尘的进入,同时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虽然G700c新屏幕的设计避免了屏幕和边框间的接缝,减少了灰尘进入的通道,但是我们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屏幕依然有灰尘粘附,最后分析下来我们认为,由于下部导航键的缝隙较大,同时屏幕边缘和手机外壳间依然有缝隙是导致屏幕进入灰尘的罪魁祸首。当然这应该和我们拿到的属于工程机的产品有关,相信量产之后的G700c做工应该会更好。

 

G700c正面部分除了一块2.4英寸的超大触摸屏以外,屏幕上方就是SonyEricsson的logo和听筒了。G700c听筒的设计保持了索尼爱立信之前智能手机一贯的设计风格,长条纤细的听筒保证了通话的听音质量。在屏幕的下方就是G700c的键盘了。

经典的按键 加入特殊快捷键

由于G700c在屏幕的边缘设置了三个指示点,这三个指示点正对的就是索尼爱立信传统的三大功能按键“通话”“菜单”和“更多”选项。大家别小看这三个指示点,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用户在使用触摸屏幕的这三个按键的时候,改变了习惯的“点击”操作而会很自然的去“摸”屏幕。

 

功能键方面,五维导航键终于出现在了索尼爱立信智能手机上面,而且圆形突起的设计按键手感很清晰,内部的确定键键面较大,不会产生按键偏差。在五维导航键的两边是标准的索尼爱立信功能按键,两个自定义按键、一个“back键”与一个“cancel”键。这部分基本是延续了品牌产品设计的一贯做法而已。值得特别需要介绍的是,在功能键的最两端G700c设置了两个专门的功能快捷键,左边是“便签”的按键,使用户可以在任何界面上快速调用便签功能,配合手写可以方便的写字和画图,并能及时保存。右边则是信息的调用按键,一键直接进入“信息功能”菜单非常方便实用。

至于数字键盘设计,G700c相对比较令人满意,虽然没有花哨的地方,但是扁平微拱的按键很容易区分,只要定位了“5”键上的两个触摸点,那么就能很清楚的盲按键盘了。键盘的键程很清晰,每次按键都会有“啲嘚”声的反馈,而且由于G700c的横向跨度不是很大,所以基本能保证一个拇指覆盖所有的十二个按键。

 

侧边功能键和背面设计

G700c的侧边采用了类肤质感的覆膜设计,防滑却不会影响手感,同时在两边设计有一道防滑槽。从侧边的厚度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G700c很薄,左侧G700c只有一个锁定的快捷键,长条纤细的形状镶入在防滑槽内,一般不会轻易按到,但是稍用力就能把屏幕和按键一起锁定和解锁。在锁定键的后面是数据线接口同时也是充电器的接口,这个基本就是索尼爱立信的通用设计了,依然没有加装防尘盖,触点容易老化的问题没有解决。

 

这次索尼爱立信G700c把M2的插槽和数据接口设计在了一起,如果不是防尘盖上明显的Memory Stick Micro的logo,很容易让人忽略掉它的存在。在往下看就是G700c的指示灯了,这个指示灯只在充电的时候会常亮,网络信号正常的时候会闪动,当然也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指示了。最后是一个小孔,用于套吊绳之用套绳的时候需要把电池盖取下并勾住内部的螺丝就可以了。

 

右侧边的设置也很简单,只有区区两个按键,一个是上下两段式设计的音量调节键,方便的可在任何界面下调节音量。通话的时候是调节听筒的音量,媒体播放的时候调节的是扬声器或者耳机的音量,同时也能设置铃声、闹钟、短消息或者游戏的各种音量大小。而另外一个则是拍照快捷键,快速启动拍照功能,并兼用于快门的控制。

 

背面设计方面G700c的电池盖占据了整个背面的近1/7区域,而较大的SonyEricsson文字和图形logo被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在logo上方的三排小孔则是扬声器的通音口,从索尼爱立信比较简单的设计来看,我们对G700c的音质也就不抱太高的要求。也许是为了符合整体简洁的设计风格,G700c的摄像头设计的也比较小巧,圆环的设计,镜头处于圆环的中心,圆环上标注有这款摄像头的300万像素标称。最顶上是扇形的LED补光灯,主要用户摄像头拍摄时的光线补偿,同时通过内部的软件也能实现手电筒的功能。

索尼爱立信G700c的内部介绍

打开电池盖就能看到G700c使用的是型号为BST-33的电池,这款电池被适用于多款索尼爱立信的手机中,应用很普遍。BST-33是一块标称3.6V容量为950mAh的锂离子电池,体积小巧却容量不小。在取下电池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入网许可证,又再一次证明了这是一台工程样机。

 

就在电池槽的旁边我们看到了触摸笔槽,用过索尼爱立信M600的用户应该对于其触摸笔槽内部的搭扣深恶痛绝吧,塑料的材质很容易折断,这样手写笔丢失后就算换上新的手写笔也于事无补了。而G700c的搭扣采用金属材质被牢牢固定在了机身内部,这一小瑕疵被很好的解决了。

 

在G700c电池的下面就是扬声器和SIM卡槽了。扬声器的尺寸较大,上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生物棉阻隔灰尘,只是如此大的扬声器音质依然不是很理想。SIM卡槽继续保持传统的做法,插入式的设计可以很紧密的把SIM卡卡在槽内,只是想取出来需要小小的技巧。

 

最后来看看G700c的手写笔。短,是它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只是透明的笔尖让许多抽出手写笔的同事都会惊奇一下,噱头的成分不小但是应该很受用。要说的是,这个手写笔实在是太短了,拿在手里很不舒服,如果想在屏幕上写点什么,用它会很困难。联想到G700c屏幕边缘的触摸标识,看来索尼爱立信真的是希望大家抛弃手写笔改用手指摸屏幕了。

硬件配置和整体小结

比较直观的介绍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软件部分我们将会在下篇中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这里就说说编辑对索尼爱立信G700c的印象吧!首先小巧的机身让一直使用索尼爱立信P1c的max很受用,这样的尺寸基本能保证一手就捏住,加上侧边的防滑条设计,保证了G700c的手感很好不会轻易掉落。而2.4英寸的屏幕虽不是很大,但是放在小巧的机身内显示240×320的细腻画面同时,也保证了较合理的可视面积。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获知,G700c使用的是一块950mAh容量锂电池,和索尼爱立信P1c标配的1120mAh电池相比,在容量上面减少了近15%。从前期的简单试用上来看,G700c的续航能力只能说一般。我们把屏幕的亮度调整为50%,在完全充放电后这块电池能坚持3天时间的工作。期间每天上下班2小时的wap网页浏览,30条短消息的收发和20分钟的手机通话,三天里面还有大约2小时的java游戏。这样的续航表现还是可以接受的。

 

相信大家对于这款手机的硬件配置是比较感兴趣的吧!我们通过评测软件SPMARK For Symbian来看,索尼爱立信G700c采用的是频率为208MHz的ARM4处理器,系统内容容量应该是64MB、程序内存为128MB,这样的配置对于UIQ手机来说是足够了。这套配置的实际表现我们将会在下篇的软件应用体验上,在为大家详细分解。

升级新系统 索尼爱立信G700c评测(下)

返回原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