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蓝网工程”上舰 常开CS大战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7-06 15:14:00转载

人物小传:侯亚铭,海军某保障基地干事,1984年10月25日出生,陕西省眉县人。2002年9月入伍,2004年7月入党。2006年8月从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曾被分配至舰艇工作,见证了“蓝网上舰”的前前后后。

我在舰上当动力分队长。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06年10月27日,我看见几个工人手捧一口“锅”,肩扛几卷线,兴冲冲地登上舰艇信号平台,一番敲敲打打后,神秘地对我说:“去看看你们的电脑有啥变化?”我打开电脑,只见屏幕上显示着《解放军报》美观大气的电子版面图,右上角赫然显示着“蓝网工程”4个字,动听的网络音乐在舱室中回旋。“可以上网啦,舰上可以上网看报啦!”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跑到舱室报喜。一个新兴事物就这样突兀地闯入军舰狭小的生活圈。水兵的网络另类生活由此开始。

起床、吃饭、机械检拭、航行,曾经的“生活循环”中又添了一项:上网冲浪。一到休息日,大家便早早相约:“走,冲浪去!”以往那种吆五喝六的打牌场面少了,一堆一堆“侃大山”的人消失了,连平时最受宠的卫星电视也遭了冷落。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蓝网工程”建成后,大大丰富了海军舰艇部队政治教育内容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舰领导喜欢它,因为蓝网有丰富全面的时事教育素材,随意引用一篇做做鼓动,足以让官兵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水兵们喜欢它,通过它,足不下舰就可知晓天下事,自得其乐。

从那时起,舰上又多了一个交流平台。面对面不便说的隐私、心中不愿公开的秘密,大家更乐于在局域网中相互倾吐,做心贴心的交流。李亚林是机电部门一位大学生士兵。自蓝网上舰后,我们成了亲密的网络聊友。李亚林性格内向,平时不苟言笑,还总是躲着领导。新兵上舰那阵,政委找他谈心。第一次坐在政委房间,他感觉浑身不自在,支吾半晌才整出一句:“写下来可以吗?”于是,他成了新兵中第一位“写心”的人。李亚林在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倒出了苦水:从学校来到军营,环境的巨变让他一时难以适应,直面领导时总有种畏惧感。直至蓝网出现、全舰连通局域网,他找到了精神家园。有快乐,第一时间与网友分享;遇到烦心事,找网友倾诉,网络成了他心灵上的归宿。然而网络与现实毕竟有隔阂,他始终不能将虚拟的“他”和现实的“他”统一起来,因而很苦恼……在与他的聊天中,我受到启发,想出了建立互动平台的主意。很快,舰上局域网建立了“网上谈心站”、“政委信箱”、“心灵港湾”。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官兵间的距离无形中被拉近了。李亚林后来开朗多了,他向我透露一次与政委网上游戏对战的经历:对方见他“功夫了得”,想挑他落马不成,便扬言必报此仇。他说他不怕,对方则意味深长地说:“那网下为什么那么怕呢?”他猜出是政委了,便也没了顾忌,一边玩一边聊。到了火热处,政委坚持拜他为师。从那以后,他和政委网上做师徒、网下做聊友,感情融洽极了。

的确,有了蓝网后,水兵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逢上周末,部门间的“CS大战”、“潜艇大战”甚嚣尘上,大家在网络中展开虚拟对抗,切磋战法;遇到重大节日,蓝网便成了舰上举办征文大赛、flash大赛最好的平台,大家争相贴上自己的杰作,让舰领导品头论足。因为蓝网,上下级之间更加和谐。了解舰上规定,登录舰务公开论坛,反映实际问题,E-mail至舰长信箱。年终,舰上评“十大”新闻,“蓝网上舰”独占鳌头。

和舰上一位四期士官聊天儿,他羡慕地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啊!这些年,健身房、空调、水兵餐厅、卫星电视都在军舰落了户,现在甚至在舰上都能上网了,若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无限感慨地回忆从前,舰上没空调,到了夏天舱室如同蒸笼;没专门的餐厅,吃饭蹲在甲板上,任凭风吹日晒;没丰富的娱乐,白天看大海晚上数星星……听着老兵的回忆,我一边深思一边看看信号平台那口“锅”,它默默地架在那里,无声地传递着信息和快乐。

一股股海风吹来,我的心里平添许多感触:蓝网就像一座有形的桥,一端连着军舰这块流动的国土,一端连着不断迈向繁荣的祖国;它更是一座无形的桥,一端连着水兵,一端连着万里海疆的安宁。我们这些80后的水兵,正享受着蓝网带来的快捷与便利,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悠然自得间,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