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盖茨“裸退”中西为何不同

互联网 | 编辑: 江海明 2008-07-09 13:57:00转载

580亿美元捐给慈善事业,比尔?盖茨在从微软退休的同时,又刷新了世界纪录。

世界舆论当然不放过这个好卖点。不同在于,欧美媒体关注的是盖茨离任后微软的未来,对盖茨的捐款,往往一笔带过。而中文舆论,侧重于惊叹盖茨的募捐数额、没有给子女留下财产,并强调,盖茨行为凸显企业家道德高度,个别媒体还不忘调侃一下中国富人相比之下的“吝啬”。不同的聚焦,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所依托的土壤和环境,决定了盖茨这类人物的慈善文化。

经济学中有一种阐述:个人或企业追求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当然,这里指的是通过市场合法获取的财富。亚当?斯密说,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事实如此,人类告别丛林社会发展到福利社会以及将慈善事业视为义不容辞,与道德的驱使不无关系。在市场环境中,人们追求财富,便逐渐提升了道德。

因此在西方社会,有这样一个概念:个人或企业创造财富,才是社会的主要保障。所以,不奇怪西方媒体仅用一句话来报导盖茨全捐财富回馈社会。它们更关注微软未来的前景,因为只要类似微软这样的企业赚钱,社会才能处于保障和进步的良性循环。在媒体眼里,盖茨的捐赠,不过是良性循环体制的锦上添花罢了。而在中国,由于社会福利建设尚未成形,加上民间慈善受到很多限制,人们因此并不在乎企业或富人赚了多少钱,而更愿意看到实在的东西,所以人们惊呼盖茨的捐款数额。

简单点说——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既互动又竞争地从事帮助穷人的工作。因此,富人容易受到各界的尊重。大家既明白又感恩:富人通过纳税贡献的社会福利多,以及募捐民间慈善也多。这样,也有利于富人积极地将财富回馈社会;而在我国,由于财政支出透明度不够加上民间慈善式微,使得穷人并不关心富人纳税的用处,也就谈不上对富人的尊重。这样,也不利于让富人更积极地将财富回馈社会。

早在十多年前,年轻气盛的盖茨说过,是追求财富的过程使他快乐,而不是享受财富使他快乐。如今,他募捐全部的家产,证明了他的哲学。传奇人物的退休,并不意味着他对世界的影响会减弱。如果人们赞赏盖茨这样的人物,人们更应该思考能够产生盖茨的社会,那些能够将这些普通人、普通公司变成神话的土壤和环境。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