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转IDE硬盘讨论

互联网 | 编辑: 2003-05-06 00:00:00转载

本期我们讨论的焦点放在了WD公司的万转SATA接口IDE硬盘上。WD代号为Raptor(猛禽,以下通用此中文名称代指)的硬盘一经发布,无论在一般用户还是在发烧友中都引起了一场讨论,到底它有多大用处呢?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准备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能够让大家“七嘴八舌”的空间。无论是初级用户,还是发烧友,或者专业人员都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观点没有对错,大家共同学习进步才是真正的目的。

本期我们讨论的焦点放在了WD公司的万转SATA接口IDE硬盘上。WD代号为Raptor(猛禽,以下通用此中文名称代指)的硬盘一经发布,无论在一般用户还是在发烧友中都引起了一场讨论,到底它有多大用处呢?每分钟10000转,有多大意义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声音吧。

用户甲:硬盘转速从每分钟7200转提高到10000转,在转速上的提升可比从5400转到7200转的提升还要大,我觉得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整体性能提升。

用户乙:对万转的EIDE硬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谨慎乐观”,对于发热、噪音等问题恐怕也不是小问题。

发烧友:转速提高幅度之大的确是“史无前例”。不过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个提高。首先,转速提高提升的是磁头“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 Latency)。5400转硬盘的平均潜伏时间是5.556毫秒,而7200转硬盘的平均潜伏时间是4.167毫秒,就算到了万转硬盘的平均潜伏时间也只能减到3毫秒。从平均潜伏期来看,性能提升的比例远不如转速提升看起来那么大。

专家:前一位的发言见解非常的精到,这指出了很多普通用户在认识上的误区。转速提高的只是“平均潜伏时间”而不是“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后者基本上可以说和转速无关。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猛禽”这款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官方数据是5.2毫秒,实测数据也在5.2~5.5毫秒左右。这与7200转主流IDE硬盘8~10毫秒的平均寻道时间相比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幅度远大于转数提升给我们带来的性能提升。不过我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进步和“万转”基本上无关,换句话说其实在7200转甚至5400转的硬盘上也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平均寻道时间的。当然,硬盘厂家不会这样“不合理”地搭配。

用户甲:我发现这款硬盘的单碟容量是36GB,在80GB单碟容量渐成主流的时下市场,这似乎是一种倒退。

发烧友:Intel马上就要推出的i865和i875系列芯片组中会包含支持SATA RAID的ICH5R。VIA和SIS公司也有相关南桥出现,支持SATA RAID的三方芯片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厂商集成在主板上。在未来用SATA做RAID是一个必然的趋势。SATA简洁的接线等诸多因素都对RAID是利好消息,说不定在未来SATA RAID会成为标准配置呢。

用户甲:“猛禽”继续沿用西部数据JB系列硬盘8MB的缓冲区设计。大致采用的是将缓存中数据放置在硬盘最外圈的做法,这就要牵涉到缓存管理策略的很多问题。我也看过国外的一些评测报告,“猛禽”在搭配不同的SATA控制芯片的时候性能表现有不小的差异,想来西部数据公司在数据安全性、设备兼容性和使用性能三者之间的取舍是很艰难的。

发烧友:8MB的缓冲区不仅是可以在高端应用中带来好处。因为“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在缓冲区管理中的应用,大缓冲区对于零散文件的读取也是有相当大帮助的。

用户甲:看来SATA接口虽然是未来的标准,但是要实现真正的SATA看来还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虽然经过前面几位的分析,指出“猛禽”可能在8MB缓冲区的管理策略以及Serial ATA接口等方面存在性能损耗和其他问题,但是这款硬盘在性能上非常强劲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专家:“猛禽”作为第一款给我们带来五位数转速的硬盘,在硬盘史上绝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是很快“猛禽”将不再孤独,几家硬盘大厂也将马上加入万转EIDE硬盘俱乐部,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样品。可以这样说,2003年各大硬盘厂家的万转EIDE硬盘将会呈现“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态势,对于那些有钱追新的发烧友可以试着去尝试它,但是主流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在传统7200转硬盘的肩上。

WD工程师:很高兴大家能够对我们WD的“猛禽”倾注了这么多热情。

我想大家更多注重了技术层面,更多考虑到市场。WD推出36GB SATA产品针对的是低端SCSI市场。在SCSI应用领域,硬盘容量基本是以18的整倍数递增,目前大多市场应用的依然是18GB或者36GB的SCSI硬盘。与SCSI硬盘相比,SATA更多的优势来自于成本的优势,使用SATA的系统将比使用SCSI的系统节省1/3的成本。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诱惑力无疑是“致命”的。

主持人:听了这么多高见,想必大家对万转IDE硬盘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确实,有时候性能上的提升并不像数字上的提升那么显而易见。对于硬盘性能的提升,还是要受到除去主轴马达转速之外的很多的因素制约。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猛禽”在性能方面的提升。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来自单碟容量方面。我们注意到这款硬盘的单碟容量和SCSI硬盘容量是一样的,也因此有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个SCSI硬盘的IDE版本。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款硬盘盘片上的道密度或者道的宽度和SCSI硬盘是一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线密度适当增加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就应该很容易突破原来EIDE硬盘的极限。虽然从目前的万转硬盘产品还看不出这一点带来的好处,但增加道宽度以提高线密度,将是未来高端IDE硬盘必然的趋势。只有这样,整个存储子系统的性能才能真正借助SATA的高带宽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我们再次强调,这是未来的基石,也是必须夯实的一块基石!我们一直在说EIDE也许会逐渐影响到SCSI,可搞不好SCSI来个釜底抽薪呢。

OK,这次讨论我们就到这里吧,谢谢各位。下周我们还要继续其他话题的讨论哟。下周见!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