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力推IMS平台,商业价值日渐突显

互联网 | 编辑: 2005-12-29 00:00:00转载-投稿

近几年来,NGN在全球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运营商在积极推进相关试验,并且在软交换方面有所应用。据Dittberner统计,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商用的软交换网络应用几乎遍及全球所有区域,尤其在亚太、西欧、北美形成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今年3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上,IMS无疑成为移动运营商及固网运营商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3G及NGN呼声高涨的格局下,越发突显出IMS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全球一线电信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业务开发商和终端制造商都纷纷发力,努力推动这一技术平台的发展。

在2005年初法国戛纳召开的3GSM大会上,法国电信宣布同西门子一起启动了固网移动网融合试验项目;同时, 朗讯科技宣布推出完整的IMS解决方案。而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能提供3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NEC,前不久在日本推出了全球首款WCDMA/WLAN双模手机,用户可以实现基于SIP协议的3G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网络的无缝切换。这标志着以SIP为终端的移动和固网融合的产物在商业应用上已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究竟什么是IMS呢,为何成为专家及厂商关注的焦点?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委员雷震洲说:“IMS(IP多媒体子系统)是基于SIP的通用平台,可以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FMC)。主要是因为IMS兼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技术融合的汇聚点——IP,一个是业务融合的汇聚点——多媒体。”应该说,IMS是移动和固定融合比较合适的架构。

IMS融合带来的商业前景

企业一直在不断地追求降低成本,提高运营业务效率,因此企业希望控制通信方式,并提高其灵活性。当前的运营商需要提高其业务的吸引力,以保持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收入。他们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投资,并结合新技术来创建简便易用、更具吸引力的业务。当用户渗透率接近或超过饱和点时,运营商就需要寻找更多途径来扩展其提供的业务范围和功能,以保持和增加业务收入。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业务将不断涌现,新的业务可能会侵蚀移动运营商的传统收入,但同时也为运营商开辟了增加收入和扩大市场的新机遇。同时,消费者用户和企业用户对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移动化”。用户希望花更少的费用享用更多的通信业务,而且对话音之外的业务更是兴趣浓厚。他们希望以简便易用、经济高效的方式,获得更多通信信息和娱乐服务。而且,他们还希望一直保持最佳的连接状态——希望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都能享受接入服务。

而IMS的出现,不仅仅带来了新的移动应用业务,也将在移动业务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模式上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IMS 具有“接入无关性” 的核心特点,它不仅支持3G 网的接入,而且支持GPRS接入,甚至还可以支持ADSL和WLAN接入。也就是说,IMS虽然在R5中被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等网络到了R5阶段才能部署IMS,在R99的基础上、甚至是在GPRS现网的基础上,都可以部署IMS系统,并开展“一键通”等一系列IMS多媒体业务。像PoC、即时消息、Presence这样的新业务在启动之初就能够在覆盖R4网络用户的同时兼顾R99和GPRS网络上的用户,这对促进新业务的普及至关重要,而且还因为业务互操作性的提高而显著地改善早期用户的体验。

在看到IMS在新业务支持方面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后,NEC、西门子等全球顶级电信厂商以敏锐的眼光洞查到这一市场机会的价值,纷纷推出了各种形式的IMS开发计划。其中NEC动作最为迅猛,而且在IMS的研发及发展中完全迎合了技术无缝连接。NEC的IMS系统完全遵循3GPP Rel-5/Rel-6的协议要求,更加兼顾3GPP和IETF中SIP协议的互操作和兼容,以及在SIP终端的研发上得心应手。按照NEC的IMS研发计划,不但完全保证后向业务应用的兼容,而且已经支持业务在QoS、安全和计费方面的要求。目前,NEC的IMS正参与日本及欧洲主要运营商进行的外场测试,已为大规模的商用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今IMS所提供的技术平台已得到固网和移动网运营商的青睐。由此,新业务的组合和定制形成了高效率的工厂化生产链条。运营商从而可以集中精力服务最终用户,进行更有力度的市场开拓。

业务融合,IMS发展的关键

IMS业务系统不是单一的业务运用平台,而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综合支撑和推广的网络单元。所以在IMS系统中,将不同业务品种称呼为不同业务群组或业务分组更恰当。按照这个模式,IMS业务应用可以分为下列类型:消息类业务、多媒体呼叫、增强型呼叫管理、群组业务、信息共享、在线游戏和娱乐类等 。

业界主流的IMS系统产品已经可以在SIP终端上实现如PoC(手机一键通)、聊天、在线游戏、IM(即时消息)、Presence、多媒体呼叫、流媒体应用和视频消息等多种业务。在2005年2月14日法国戛纳举行的3GSM大会上,NEC在支持SIP的3G手机上成功进行了现场IMS系统、HSDPA和高性能核心网的现场演示,实演了PoC、Push-To-Show和群聊等先进的移动业务应用,使高速化的移动网络应用成为现实。

作为在3G业务具有深厚积淀的NEC认为,固网的NGN业务也要求有一个支持SIP协议的终端,而且移动和固网融合的业务重点,也将是以移动侧为主,同时由NGN提供快速和高带宽的传输通路。而对于运营商而言,在现有业务环境中引进新的业务很可能会出现业务和技术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在IMS引入到现有网络的同时,需要搭配一些解决互联问题的网关设备 (如IMS-MGW、SIP-IWF和IPv4/IPv6 转换网关)。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是用户并不关注技术本身,只有前台展示的业务应用才能真正为用户所体验。可喜的是,移动运营商关注的目光正逐渐从以往针对3G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规划优化和移动终端规范的深入斟酌中脱离出来,业务应用的发展开始成为决策者的关注重点。恰逢其时,3G的IMS和近来广受关注的NGN概念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业务应用的美好前景,并正在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

很多人都认同一个观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前景注定是美好的。的确,从技术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应用是对有线互联网的一种革命性超越,真正为人类实现了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传输和交换信息的梦想。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无线通信市场,但是在移动互联应用方面的发展却一直不太顺利,其间一波三折,牵涉到技术标准的确定和主要设备选择等诸多敏感问题。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张范提出过一个观点:NTT DoCoMo的业务都是提前5~7年规划,而中国的移动运营商们则只有2~3年。运营商们在网络技术标准和网络建设等层面投入的关注力度要比研究和规划移动互联网业务大得多,移动互联网业务或移动增值业务的规划和发展仍然没有被国内的移动运营商们提升到首要位置。

业界普遍预计IMS的业务发展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于WAP的业务仍然是移动运营商数据业务的重点。然而,随着先锋运营商对IMS的采用,以及IMS技术的成熟和SIP终端的规模上市,IMS业务会逐步为用户认知,并随着其强大的功能、灵活的业务逐步占据重要位置,最终IMS将会同固网业务融合,SIP终端也将成为移动网络、固网、广电网络等运营业务应用平台上的共用终端。

NEC倾力布局IMS

随着IMS等移动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业务挑战将不断出现。运营商的成功取决于自身运营能力能否持续提高并经受住业界技术换代带来的全新挑战。

在北电网络、西门子、朗讯、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厂商群雄争霸3G的格局中,NEC不仅是WCDMA的领先者,也是IMS技术的推动者,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品牌的电信终端制造商。在IMS业务的开发和应用中,NEC更具备得天独厚的双重优势。作为WCDMA标准的制定者,无论是移动还是固网IMS领域或是两者融合,NEC公司在标准制订、成型产品、商用部署和网络演进等各方面都处于业界领导地位。

NEC认为,IMS业务系统不是单一的业务运用平台,而是运营商未来业务综合支撑和推广的网络单元。目前,针对用户的需求及IMS的发展,NEC IMS业务推出了消息类业务、多媒体呼叫、增强型呼叫管理、群组业务、信息共享、在线游戏、娱乐类等。而其IMS系统已经可以在SIP终端上实现PoC (手机一键通) 、聊天、在线游戏、IM(即时消息)、Presence、多媒体呼叫、流媒体应用和视频消息等业务。这在众多3G厂商中是不多见的,充分展示了国际3G厂商的综合实力,也再一次证实IMS商业应用价值的可观性。

从目前IMS的发展趋势看,IMS将成为固话和移动运营商的最佳多媒体业务解决方案,现在引入IMS体系结构,将使运营商受益匪浅。从长远来看,IMS提供了一条稳妥的迁移路径,帮助运营商迁移到全IP的融合体系结构,来满足最终用户在新业务方面的需求,更主要是在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的应用过程中,IMS将为电信运营商创造更高的商业应用价值。
 

更多精彩的精彩IT新闻电视,请点击进入 PChome新闻中心

如果对本栏目有任何建议、意见或问题,或者有任何IT业界资讯、厂商新闻视频内容合作,欢迎点击 PChome新闻中心联络页面 发邮件或致电021-64480216/7*222联系, 我们会尽快给予回复,并且感谢大家对PChome新闻中心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厂商过往新闻发布请点击PChome新闻中心 厂商新闻专区 查询,或点击 PChome新闻中心联络页面 及致电021-6480217/6*222直接联系。

更多优惠,更多惊喜,请拨DELL免费电话800-858-2336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