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实录: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始末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8-11-06 11:34: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一页

编者按:1987年的秋季,在成功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后,王运丰教授更加频繁的往返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在积极推进中国网络应用的过程中,他清楚的意识到注册中国顶级域名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用哪两个字母代表中国。1990年11月28日,.CN域名完成注册。1994年5月21日,CN域名服务器回到中国。

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的编撰者,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王恩海耗时一年,通过走访、资料收集和与当事人交流等方式,对这段特殊的经历进行考证和梳理,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授权德国教授注册中国顶级域名

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教授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与措恩教授商讨中国网络的应用的事情,尤其是中国计算机科技网(CANET)项目和中国申请国际域名的问题。王云丰当时和措恩讨论,根据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中国需要一个体系,并在国际上注册域名,王云丰当时认为这个事情要赶紧做,再不做中国就要落后了,或者说没有好的名字了,措恩对此也比较赞同。

于是王运丰提出注册.CN域名。其实自第一峰邮件发出后,王运丰一直在思考这些事情,他一直想需要用哪两个字母代表中国,真正提出来还是1990年和措恩的交流上。当时互联网在国际上的代表一定是两个字母,中国英文的缩写是CHN,所以王运丰最后决定用CN这两个字母,让CN在互联网上代表中国。

虽然中国已经在1987年发出了邮件,但因为政治等原因直到1990年也没有接入互联网,当时德国这方面已经没有障碍,而且措恩教授在这方面已经是专家,于是王运丰就代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ICA),正式授权措恩帮中国注册CN域名,措恩也很高兴的答应了。

措恩1984年帮助德国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随后便开始与王运丰教授一起寻求建立中国计算机网络连接和电子服务器设想,包括在项目出现资金问题时,动用私人关系为项目争取到15万马克的一次投资和每年1.5万马克的维护费用。措恩的在这些项目上的角色类似于“白求恩”,做事不求回报,只求互助发展互联网事业,对中国非常友好,中方也非常信任他,因此王运丰能够大胆放心的授权措恩来注册中国顶级域名。

1990年10月19日,措恩教授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et‘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InterNIC)发出了“.CN”的预约,询问是否有空缺。24号措恩收到了反馈,答复是CN域名可以用。措恩当天将此预约通知了刚加入CANET项目的钱天白。

虽然王运丰提出注册域名并委托措恩操作,但在中方具体事务上,安排刚回国不久的钱天白进行联络和主导。当时域名概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陌生,为此钱天白在11月3日向措恩写信表示感谢,并咨询了很多相关的具体问题,内容如“什么是域名服务器?”“为什么要设两个域名服务器?”等等。他还希望措恩派一名专业人员到ICA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讲解。

当时InterNIC负责人和措恩等教授都很熟悉,并且注册域名不像现在考核的这么复杂。只需要提交邮件就可以,因此措恩在获得中方授权后,写邮件提交申请就能够代表中国去申请域名注册。11月26日,措恩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为CANET申请了“.CN”顶级域名。

顶级域名技术联系人是一个“系”

注册顶级域名CN时需要填写一些信息,第一是注册的名字,这毫无疑问就是CN。第二是注册域名的管理人,需要填写行政联络人和技术联络人。因为措恩是中方授权,所以他把行政联络人填写的是钱天白,拥有单位是ICA。

但是在技术联络人方面,措恩比较犯难,一方面可能觉得受人委托,填写自己名字不妥,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没有接入互联网,后来他灵机一转,把技术联系人填写为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国家的域名,管理是中国人,技术是德国大学的一个系,这是很少见的。

措恩做事很仔细,他会保存每一封发过的邮件,在注册CN域名过程中,和InterNIC每次往返的邮件,都会及时转给钱天白。12月2日,等待批准中的措恩把申请信和相关附件转发给了钱天白,信中包括两点,一是CN域名的事情已经提交了,二是提醒钱天白注意他现在是行政联络人。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