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像挖井,到底是再挖一锹水就出来了,还是底下根本没水?没有人知道。
吴海宁 再挖一锹
口述|职脉网CEO 吴海宁
十几年来,我先后在摩托罗拉、诺华制药、搜狐、UT斯达康待过,一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在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
我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算得上顺风顺水。
1999年在搜狐的时候,我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的第一个人力资源总监。
2000年到UT,正赶上了UT最火的时候。2006年,我已经在UT拥有一个大办公室、很高的收入、领导着一个成熟的团队……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我却发现自己已经没什么激情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我是不是应该自己出去闯一闯?
要放弃当时所拥有的一切并不容易,不过我一点儿不害怕。在UT做人力资源的时候,赶上UT发展最快的时期,几乎每年都要招两三千人。在这之中我发现,在国内招人很难,几乎没有一家能提供像样的人力资源服务的供应商。
因此,我形成了两个很简单的基本判断:一、中国一定是未来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完全启动;二、当时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竞争层次不高。由于在这一行挣点儿小钱很容易,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真正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基于这两点判断,我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从创业到现在,不管多么困难,我的这两个基本判断从来没有动摇过。
跟我一起出来创业的有些是原来的同事、部下,有些是多年的老朋友。那时候web2.0风靡全球,我们开始是想做一个线上的互动招聘网站,要有模式创新、要发挥技术优势——毕竟我们都是高科技公司里出来的。这些都是很朴素的想法,纸上画得很好,跟别人聊也都觉得“OK”,但等到真正开始做,才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开始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们试过好几个方向,也转型好几次。就像百米接力赛,你费尽全力冲刺,冲到了却发现不是终点;拐个弯再冲一次,还不是终点……团队信心备受打击。刚开始半年大家还有热情,后来慢慢都疲了。
那时候,没什么事可做,想加班都不知道干什么。我跟员工说,不用担心钱,在方向明确之前,我来负责所有的成本。有时候到月底算算,公司账上的钱不够发工资,我就得从个人账上打钱过去。最少的时候,办公室只有十几个人,还不断有人离开。有一天我去公司,突然发现办公室空了一多半,很冷清,让人伤感。
我的压力倒不在于能不能赚钱。说实话,干我们这一行的,随时退回去都能衣食无忧。
我的心理压力主要有两点:一是能不能带领大家做出点儿东西来?虽然我对自己的基本判断从来没有动摇过,但究竟什么时候能实现,心里没底。我担心在成功之前团队就已经散了。二是这个洞到底有多大?虽然现在回头看,我知道只有一年,但当时真是没谱。要是拖个两三年,大家说不定就真熬不住了。
就像挖井,到底是再挖一锹水就出来了,还是底下根本没水?没有人知道。每次要开会讨论模式时,我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是不是又要否定自己了?有过好几次,我早上睁眼要起床时,心脏就会紧缩几下,想着又要去面对这个事了。只有咬咬牙,对自己说:今天总要过的,先冲出去再说。
我的好友、酷6网董事长兼CEO李善友说过一句话:“我在搜狐的时候,每天早上一睁眼,张朝阳就欠我一天工资;现在我一睁眼,是自己欠好几百人的工资。”我当时还没有资格欠那么多人工资,但心情是一样的。我的白头发都是创业以后长出来的。我想,我得给大家有个交代,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不能耽误了他们的前程。
那时候,有人跟我说,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能不能出去兼职干点儿别的?还有人跟我说,只要我松一松口,公司可以先做点儿培训、猎头,顺手一划拉,钱就不成问题,干吗非这么耗着?
但我就是要憋个“大和”。
要是做猎头、做培训,我们十年前就做了。人力资源这一行赚钱太容易,这也不是什么好事。一旦开始赚小钱,就很容易陷进去出不来——每天为了小钱去做很多琐碎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实现最初的想法呢?
直到去年下半年,我们才总算找到方向、知道劲往哪儿使了。那次的模式是唯一全票通过的。我们的想法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人才是稀缺资源,只要我们整合了人才资源,企业端的客户自然会来。这个跟其他的人力资源企业正好相反,他们一般都是先提供职位,再寻找合适的人。
找到了发力点,职脉网的发展很快,今年初我们才二三十人,现在已经有近200人了。客户反响热烈,有些还是听说了我们的模式主动找上门来的。
当然,目前我们还谈不上成功,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加班要干什么了。虽然比过去忙多了,但每个员工的精神状态都很好,很有成就感。现在我早上起来,再也不会心脏紧缩了。
回头去看,那段“坚持”的经历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创业要坚持,谁都知道。但怎么坚持?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体会。
经历过自己创业的过程,现在谁再跟我说一夜暴富的神话,我都不会相信了。
(记者 罗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