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6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3年度世界500强评比结果,世界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仍分别达到14.88万亿美元(十年增长了45%)和7312亿美元(十年增长了近200%),其中前十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84万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由最初的151家增加到目前的189家,营业收入总额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也由原来的29%上升到目前的39%。日本企业则由最初的149家减少到目前的82家,欧洲国家企业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随后的9月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于重庆公布了2003年度中国500强评比结果。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8.99万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1%),其中前十强的营业收入总额为2.53万亿元,成长速度快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中国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中增幅最大,由最初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16家(含香港/台湾)。尽管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属国家垄断性行业,与世界500强大多数企业都属竞争性行业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也显示出中国企业加快并购,扩大规模和加大竞争的趋势。
两个500强相比,中国500强的资产规模(28.23万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平均利润(6.31亿元)、人均营业收入(43.54万元)和人均利润(1.53万元)分别只占世界500强的5.61%、7.3%、5.22%、16.23%和11.62%。这表明两个500强在全球化、企业规模、研发投入、赢利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产生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除了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进程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以外,还有就是:
企业未能及时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全球跨国公司实行并购的特点与规律,而一些有能力的企业也未及时制定“走出去”战略及建立基于全球异地多层次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以致这些企业难以全面提高整体能力,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
企业规模小,难以与全球跨国公司进行抗衡。即便是进入世界500强的我国中石油(4753亿元)/中石化(4667亿元)和上汽(973亿元)及其所属行业的规模也不抵排名世界500强的埃克森美孚石油(2229亿美元)和通用汽车(1953亿美元)单一企业的规模,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以致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坐失商机和利润。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过低,人才短缺。大多数企业研发经费只占企业营业收入的0.5%-0.8%,进入科技园的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也只占营业收入的1.9%,与西方国家的平均8%-10%的比例相比相差甚远,以致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中关村的一些IT高科技产业都明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其产品,从而失去企业发展乃至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动权。
原文载于《信息系统工程》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