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帝国:卡巴斯基这样保卫全球网络

互联网 | 编辑: 杨剑锋 2008-12-15 15:51: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俄式技术员的理想

提到俄罗斯,中国人会想到什么?雄伟恢宏的莫斯科红场还是凄美动听的《喀秋莎》,抑或曾让一代国人痴迷的保尔·柯察金。对于卡巴斯基来说,无论它是俄罗斯新经济的商业产物,还是俄罗斯庞大科技实力的自然投射,在中国人看来,那段一度改变世界轨迹的历史已经给这家全球著名信息安全公司打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

引子

2008年12月3日,当我从莫斯科谢列梅杰沃国际2号机场走出来时,出乎意料的是,尽管12月的莫斯科早已进入漫长而著名的俄罗斯雨季,但天气却并不冷。

我到过许多国家的首都,如果说巴黎代表一种高贵气质,纽约渗透着一种时尚感觉,罗马洋溢着一种艺术氛围,那么莫斯科则挥洒着一种恢宏及霸气。走在莫斯科的街道上,建筑物相对比较陈旧,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多现代化高楼大厦,但是却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古典气息。

与俄罗斯人打交道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们都显得非常友好热情。与国内不同,莫斯科的音乐厅随处可见,每天前往的观众都是人山人海。当然,这里的昼短夜长给我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式技术员的理想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曾在全球各地参加过多次IT会议,包括德国CEBIT、美国CES这样的大型展会以及旧金山IDF这样的技术论坛,但12月4日的卡巴斯基全球媒体峰会却让我头一遭感受到浓郁的俄罗斯商业特色。

峰会是在一个非常豪华的会议厅举行,据说这里是全莫斯科最具有档次的会议厅。打量四周的装饰,的确跟以往参加的会议有着很大的不同。整个会场从布置到吊灯都充满着艺术气质,更像一个俄罗斯文化展览馆。在这次峰会上,卡巴斯基没有邀请这样那样的高级官员,而是全部由研发工程师打头阵,为与会人士讲解各种技术和趋势。

2008年的全球信息安全并不令人乐观。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商业化的木马病毒和黑客产业链都让互联网变得异常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我在会上与多名信息安全技术人员交流之后,有了一个强烈的感受:在俄罗斯技术界看来,信息安全市场的未来绝对不是取决于商业模式,而是技术军备竞赛。换言之,要在信息安全市场生存下去,摆在第一位的始终是过硬的技术研发,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市场炒作。

尼古拉·格列别尼科夫,一个刚满30岁的俄罗斯小伙子。他的经历是典型的“俄式技术员”成长模式:2001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鲍曼工科大学,毕业后在几家莫斯科工厂担任程序开发师,2003年加入卡巴斯基实验室。

在与我的交流中,他第一句话就是:“未来,对任何一款信息安全产品来说,重要的不是能够识别什么病毒,而是能够判断你的计算机上执行的是什么程序。”

在我看来,俄罗斯年轻人,准确地说是俄罗斯技术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满激情而又不失理性。在交谈中,格列别尼科夫担心我听不懂他的俄罗斯式英语,专门拿出笔写出两个数字:2,000,000和15,000,000。前者是2007年的全球恶意程序样本数量,后者则是2008年的预测数量。

“一年时间就涨了近8倍,我们的病毒数据库能有多大的空间装下?”格列别尼科夫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网络上的保卫者,我们应该怎么办?”说到这里,格列别尼科夫显得非常激动,挥动他那两只长长的手臂——俄罗斯人的身材都很修长,“必须控制应用程序,进行智能分析,实时判断是否存在恶意行为,这才是未来信息安全技术的唯一途径。”

在这次峰会上,卡巴斯基第一次详细介绍了正在研发改进的“应用程序控制”技术。“应用程序控制”技术不再是按照传统的病毒数据库去对照程序进行查杀,而是将运行的应用软件分为了三类:恶意程序、正常程序和未知程序。对于恶意程序,进行阻止。对于正常程序,允许其进行操作。对于未知程序,将会在它运行的初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它归入不同的安全级别类中,并且根据安全级别的不同而分配给它不同的运行权限、资源使用权限、资源访问权限。

格列别尼科夫同样提到了如今信息安全领域最流行的词汇——“云安全”。他提出了自己的两个判断:第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安全厂商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云安全”;第二,“云安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中心服务器群能否及时与用户端进行平台共享和交换,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知程序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

从卡巴斯基的介绍可以看出,“云安全”并不是说搭建多少后台服务器就万事大吉,也不是单纯一个用户端网络共享就一切OK,用户端和服务器端如何配合,如何共享,是今后信息安全领域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严格说来,从纯技术层面来讲,卡巴斯基的“应用程序控制”技术并不新鲜,和国内信息安全领域在2007年开始兴起的“主动防御”殊途同归。包括瑞星、东方微点等信息安全厂商都正在研发这种智能防御技术。但当其他信息安全厂商还只是将“智能化控制和主动防御”当作一项应用在信息安全产品上的技术之时,卡巴斯基已经将它作为整个企业生存的方向。

这种对技术的超级狂热印证了卡巴斯基身上的“红色烙印”——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对技术一贯的疯狂追逐,从二战时期的坦克开发到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俄罗斯人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伏尔加汽车,从来没有停止狂奔的步伐。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3 页123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