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音质的发烧友们如何了解EQ

互联网 | 编辑: 潘翔城 2006-03-01 00:00: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EQ是均衡器的英文缩写。均衡器一词源自传统的音响界,也叫多频音调补偿器,稍好一点的音响系统都有专用的EQ。要理解什么是EQ,还得从各种发声体说起,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有一定的频率范围,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尖;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也就

追求音质的发烧友们如何了解EQ(二)

2KHz到4kHz部分

这段频率属中频,如果提升得过高会掩盖对人声的识别,尤其是3kHz提升过高,会引起听觉疲劳。

事实上,很多曲子都集中体现在这一频段或之前的两个频段上,比如:凯利金的萨克斯系列(特别是其中的《回家》、《茉莉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等。

4kHz到5KHz部分

这是具有临场感的频段,它影响语言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5kHz,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出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6kHz到16kHz部分

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

二、基础应用

有了以上的频谱表说明做基础,相信大家会按部就班地调音了吧。要想提升或衰减哪个频段,只要拖一拖滑块就行了。要注意的是:

1.一般在调音时,最好不要单独强调或衰减某一频率,比如,为强调男音,就将250Hz处的滑块向上拖动。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向上拖动该滑块后,再将两边的滑块(即62、500Hz处)也向上提一点,形成一个优美的曲线,这样听起来才比较自然,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如果在Windows Media Player的EQ面板图“曲线风格”处选择了下面的两种风格,调节时两边的滑块会自动稍跟随变化,形成优美的曲线。如果你真得想别具一格地调音,也可选中最上面的一种风格。

2.调节时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反复试听,直至满意为止。另外,不同的乐曲,调节出的最佳频谱曲线一般不同,也就是说,听下一首时应重新调节。从这个意义讲,Windows Media Player的功能还需要改进,应该能够让用户能保存自己的设置并随时调用。

3.使用它的预设置

单击图中的“默认”处,可看到很多已设好的选项,如舞曲、摇滚、布鲁斯等。可根据所欣赏曲目的风格来快速选择对应预设项目。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通过观察这些预设置来学习它推荐出的频谱曲线。比如:在预设置中,舞曲的125Hz处调得最高,就是为了强调这类乐曲的节奏感。

三、高级应用

在人才市场上,有一个专门的职位就是调音师,俗名叫“打碟员”,这就充分地证明了调音工作的重要性与艺术性。实际上,调音是个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它与个人的欣赏水平、硬件质量的优劣、听音环境的声学特征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的“基础应用”部分只能说是教条式调音,为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回放能力,我们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音量聆听时注意提升低频和高频,以使声音小不失丰满;音量大时适当提升中频,以增强声音的明亮度。

2.聆听乐曲中的人唱声时,应以歌声为主。如果以各频率音量值都为0时为标准,低频(62Hz及以下)应衰减3—5dB,高频8kHz处应衰减3dB,中低频250Hz处可加大提升力度,2—4kHz处提升3-6dB可以明显感到歌声明亮。对迪斯科或摇滚乐则要注意较大幅度地提升低频(40—100Hz)和高频(7—16KHz)。

提示:用鼠标拖动滑块时,会有增减的分贝(dB)值出现。

3.聆听位置的黄金律

实践表明,当人的头部位两音箱连线的中垂线上时,音乐听起来缺乏立体感,当然,用声学理论也能证明这一点。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传统的对称性审美观,音箱总是对称地摆在显示器的两旁。何不享受一下错落有致的美呢,试着将音箱位置重新摆放,或将其不完全面向正前方摆放。为两者都兼顾,可考虑用软方法来实现,即使左右音箱的音量符合“黄金定律”:让一只音箱的音量是另一只的0.618倍,这可通过调节图1中的“平衡”滑块来实现。

4.消除话筒啸叫

不少多媒体音箱旁边都有话筒,当两者都同时打开时,可能会因信号的正反馈而产生啸叫,这可通过改变话筒和音箱的相对位置或指向来消除。但事实上,很多话筒都是头戴式的,要改变相对位置或指向基本不可能或改变的幅度很小。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试着衰减某一频率,直到将可恶的啸叫声消除。至于究竟要衰减哪一频率,跟多种因素有关,请自己去试。

5.经验提示

如果调节后发现声音太刺耳,适当衰减2KHz处可快速改变这一状态。如果你的音源来自传统的磁带或由它翻录而得,听起来可能会出现“嘘嘘声”,请适当衰减16KHz处。这两点可是我的经验之谈啦。

另外要注意的是:听音效果与房间的声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要用文字来描述确实有些困难,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请自己去试。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