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互联网的3G憧憬:无线杀手何时到

互联网 | 编辑: 张蓉 2009-02-03 09:23:00转载 一键看全文

第二页

“电信的开放态度,也将对一些运营商过往相对‘封闭’战略带来压力。”陈畅分析说。

而另一方面,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庞大而专业化的分工,决定了绝非运营商能够一家独揽。

“SP是千万级的规模,而运营商是几百亿的规模,两者竞争毫无意义,如果运营商什么都做,运营成本要高出许多。”戈壁基金合伙人徐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运营商要避免什么都能做的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事实上,运营商的态度也在悄然生变。

去年12月,中移动针对独立WAP网站发展推出“DO”平台,将采用“短信代计费”模式,支持铃声、图片下载等目前主要网络增值服务。而在此前,中国移动还推出了针对独立的手机网游公司的计费、通道平台,由旗下卓望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负责维护运营。

推出这些新平台的一个现实意义在于,困扰独立WAP网站的“计费模式”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这样一来,无线互联网企业将有一定的规则依据,来参与收费运营。

“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运营商对无线互联网产业链相关企业的逐步开放态度,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其中,将这个产业链做大做强。”3G门户市场总监曹明认为。

杀手级应用仍不明朗

“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来说,最主要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其次是提高用户体验,然后是解决用户的问题,这三点是用户付钱的原因。”戈壁基金合伙人徐晨认为,短期内要找到杀手级应用还比较困难,因为3G目前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新鲜东西。

尽管中国3G大幕已然展开,但纵观海内外3G市场,3G运营“败多成少”的现状,依然让正处在起跑线上的中国SP们心有余悸。

“几年前海外运营商推出3G,确实有些唐突,要想想把处在以语音通讯为主的2G用户群体直接教育转化为3G的用户,结果可想而知。”在王雷雷看来,在缺乏足够的用户规模的前提下,其运营成本较高,导致用户使用3G业务的活跃度低迷。

陈畅则认为,从用户地域文化的角度,欧美用户的使用习惯,决定了更偏好于语音业务。“欧美地域广袤,很多开车族并不方便利用手机使用数据业务。相比之下,在东亚的城市聚居文化圈,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是手机数据业务的一个很大用户群。”陈畅说,这也是为什么短信业务在欧美表现平平,却在中国市场极度风靡的重要原因。

“中国拥有雄厚的3G用户基础和需求,我相信中国3G时代的到来应该大大促进行业的发展。”王雷雷认为,从产业的成熟度来看,“3G晚发牌照,是件好事”。

来自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中国手机用户达到6.27亿。庞大的手机用户基数,让手机上网的用户量有着巨大的绝对值。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手机上网用户已达7305万。

但面对3G的起锚,中国无线互联网产业发展仍然绝非坦途。

“当前,谈无线互联网产业的‘杀手’应用,为时尚早。”曹明认为,“整个产业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

曹明坦言,以无线互联网广告市场为例,3G门户的广告运营也只能说是“初见苗头”。

在陈畅看来,待整个中国3G产业链成熟后,无线互联网产业链面临的将是全业务的运营竞争,而非某项单一功能的搏杀,“我甚至认为3G时代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

提示:试试键盘 “← →” 可以实现快速翻页 

总共 2 页< 上一页12
一键看全文

本文导航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