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我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研究中怎么理解这些挑战的一些看法提出来给大家参考和批评。
我主要讲三点:危机由来、中国可能采取的宏观应对及前景、长远看中国。
从现象看,中国经济的困难,首先来自于作为高度外向的经济,现在世界市场发生很大的增长,中国2007年的出口增长26%,2008年前8个月这个增长率有一点下降,但还不太厉害,还有21%的增长率。到10月份,出口增长就下降到20%以内,但是最意外的变化出现在去年11月,中国出口多少年来没有出现的负增长。12月的出口进一步下滑,2009年1月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17%,当然这中间有一个春节的影响,今年春节比去年早,要提前放假,即便考虑到这个因素,中国经济的下滑是相当严重的。2007年中国的出口相当于GDP的34%,对于高度和出口相关的大经济体,出口的下滑后果严重,同时带来了企业订单减少、大量的裁员、工厂关门、给政府上交的税收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萧条的信息会影响很多人的预期,即便不做出口行业,也会感到这种寒冷。所以对于消费的开支、对于投资的开支都会有一些连锁反应。我想在这里指出,这种变化虽然有它的突发性,但是也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作用,我们看中国过去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也有一些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看以下的数据,图中蓝色线是中国外汇储备、虚线是中国创造的顺差。一般而言中国多数人还把我们的创汇能力、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看作是一个正面信号,中国在这场世界的危机中,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力,包括美国处理中国的关系前所未有的有一些调整,很大程度和中国拥有巨量的外汇储备有关系。这里的所有蓝线、虚线,每一块美元都要进到中国这个市场。进到中国市场来,就要由中国央行发出人民币。人民币发出去以后就变成了市场的流动金。所以不要看现在往上升的时候,它确实意味着中国出口能力增加,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同时它在悄悄改变着市场宏观平衡的局面。从线条来看这个变动是非常大的。1993年中国无论是年度顺差还是我们的外汇储备非常少,但是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4000亿美金,2004年以后仅三四年中国外汇储备升到两万亿。这个变动是好事儿,但是经济活动的很多好事儿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最大的问题是会引起宏观景气很大波动。为了理解2008年、2009年的变化,我们看的稍微长一些,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那时候中国经济也提出了“保8”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实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开放的环节,90年代中做了大刀阔斧的跟进,进入了WTO,那个变革使得中国在全球的相对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中国拥有非常便宜的要素成本。过去我们多少年受穷,没有想到开门以后,这个穷会转化成竞争力,所谓“穷”就是人工成本低,同样的产品,只要发达国家做,一旦我们也会做,放在中国可以做出来,在世界市场就一定有竞争力。中国90年代以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单是因为人工成本低,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人工成本也很低甚至更低,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变化,人工成本低不能直接变成竞争力。它一定是我们这个系统的制度成本、组织成本大幅度下降。第三点非常重要,就是中国人会学习,在开放的环境下中国人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技术,学习的成本降低了。这三条结合到一起,所以1997年以后中国可以很快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并且成为亚洲、某种程度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大国。
但是还有一条,1997年以后,汇率机制始终不够明朗。这个汇率机制1993、1994年的时候,中国政府是领导了一波非常勇敢的汇率改革。把1993年认为高估人民币的因素消除掉,人为把人民币的币值定得偏高,这是不利于中国产品出口的,所以这一步改革是1994年完成的。但是97年以后,中国的外向一方面很踊跃,中国的内需也开始拉动,最突出的政策是当年政府主动启动了国债,带动了银行贷款,兴起一波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波既拉动了当时的经济增长,同时又给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另外中国政府为了加入WTO,我们在很多高端领域进行了认真地改革,消除了海外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这些因素结合到一起,实际上中国从1997年到2002年已经开始全面的高涨。对外热、国内也热,所以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有一些走势上的调整。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偏热的经济不加以调控,下一轮就会非常紧张,所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部分调控,现在来看调控经验的积累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为了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生太大的影响,调控的早期是集中在某些领域,比如最早期钢铁、水泥、电解铝是三个过热行业之一,提出了很多措施。房地产的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很多买了房的人希望房地产上涨,那意味着家庭财产上涨,但是没有买上房的人觉得自己的工资追不上房价感到很沮丧。所以宏观方面对房地产采取了很多措施似乎要调控,不要让房价冲的这么快,因为有些地区、有些城市每月房价上涨10%以上,但是好象房地产的调控也没有起到很大作用,房价还是在往上冲。在房价上冲的过程中,中国股市开始了一波从未有过的行情。上证指数从1000点到6000点。
我们再看看其他的西方国家,我们在冬天应该回顾一下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热的夏天,所有的投资比没有拉出一条超历史水平的高线,无论是古董、钱币、艺术品,甚至普洱茶价格都拉的非常高,这些现象个别的看,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总需求非常旺,什么是需求?就是用货币来表达的需求。我们人们有无穷的需要,但是受到一个限制就是口袋里的钱。在中国2002年以后,整个经济体内,市场中有巨量的钱在涌动。
刚才讲的三大行业也好、九大行业也好、房产也好、股市也好,其实从某一个角度看都是这个力量在涌动,所以我们要问哪儿来这么巨大的力量。我们看一下中国巨大的货币量从何而来?我们不能通过印钞票支撑财政的需要,财政要靠国债、中国不存在人为的财政需要多发钞票的问题,这对中国经济长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没有想到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被动增发货币的机制,这个机制和我们的高度外向经济是有关系的.中国创造了巨大的顺差,最高的时候中国经常向下的顺差占GDP的12%,当年日本最厉害的时候不超过5%,中国已经可以达到国内GDP12%左右,这个量进来,大量的顺差包括外国直接投资都要换成人民币。央行要发行基础货币,然后收购从商业银行、从企业那里买过来的外汇,就变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的钱,购买外币资产,引起了世界的振动。基础货币发出去以后,当然央行尽了很大努力回笼这些货币,但是毕竟这个货币的总量是高的。80年代大家有了钱直接就是农副产品,中国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大量的钱首先冲资产市场,资产市场冲的非常高,2007年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最高值达到了2008年2月的8.7%,农村的物价指数达到9.2%。这个循环,对中国在外向经济节节胜利向前推进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整个平衡面临着一些困难。
第二,中国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力提高很快,并不是说中国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也不是说生产力的变动率高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的起点低,借助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办法,它的生产力增长很快,这两个因素都使得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兑欧美不变,就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而这个前面不单单是相对价,不单单是绝对数目,钱多了以后,往哪里漫游,这个漫游的规律到现在为止我们经济学家还没有很好地把握,但是我们知道一个道理,这个漫游不是整整齐齐像水一样就流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去,如果流到各个部门无所谓,所有物价涨20%或者30%,相对没有变。货币过多流动的时候有一个摩擦系数,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过量的货币,它不太相水,比较像蜂蜜,有点凝固性。过量的钱涌向哪里,那个市场就会挡不住的过来。从经验观察来看,中国过量的货币首先进入了资产市场,进入了投资品、房地产、股市,这个东西就会影响我们千家万户企业甚至个人家庭的消费和投资的决策。因为价格起来的时候,没有力量挡得住大家的投资。这样就会微观上带来很多投资决定是不是做的对、投资质量是不是高。这就是我们这个经济成就是主要的,但是成就里面有一些导致不稳定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