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达仁: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

互联网 | 编辑: 2006-03-16 15:24:00转载

这场灾难如此惨重,除了与灾害本身的特点和受灾地区人口密集有关外,还与受灾国家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和相应的防震抗灾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这场灾难如此惨重,除了与灾害本身的特点和受灾地区人口密集有关外,还与受灾国家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和相应的防震抗灾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刹那间使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沿海地区变成人间地狱,近30万人死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14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

据有关资料报道,从海底地震到海啸形成,再波及到沿海地区一般需要20120分钟。当印度洋海底地震发生15分钟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立即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预警系统的太平洋沿岸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也显示出地震发生的征兆。此间,美国地质调查局也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御海啸,却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途径。

灾难背后尽管原因很多,但是人们也发现这些受灾国家对印度洋发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及其百年防御的作用与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这些国家在抗震防灾体系、海啸预警体系、公共信息处理体系、突发公共应急体系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机制、管理、沟通和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与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SARS疫情及其出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日前,印度政府官员坦诚的说,从印尼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形成并波及印度海岸,其间经历了90分钟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啸可能波及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痛定思痛,印度政府已向议会预算会议提交关于建立国家灾难管理署及制订《中央灾难管理法规》的草案。泰国成立国家灾难警告办公室。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于2005年1月6日在印尼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一致同意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机制,以全面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印度洋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给人类的启示是深刻的,由此笔者也联想到我国企业在推进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意识缺失问题。一是有些企业时至今日未能有效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并尽快、科学的做出以“协同商务、系统集成、企业创新”为总体目标的“十一五”企业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从世界制造大国迈向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二是有些企业未能把IT技术与研发模式、制造模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实行有机的结合,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进而实现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有些企业未能深入开展培训教育、编制总体规划和制定明确量化目标等等。

这些缺失问题,笔者过去多次谈过,今天再次提出,希望有助于我国企业理性思考,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相关阅读

每日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

首页 手机 数码相机 笔记本 游戏 DIY硬件 硬件外设 办公中心 数字家电 平板电脑